□ 浙江麗水 汪燕芳
基于道德決策模型的高職會計誠信教育反思
□ 浙江麗水 汪燕芳
會計誠信缺失的治理是一個復雜而綜合的系統工程。高職院校在培養會計人才的同時進行誠信教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當前會計誠信教育尚未達到目標和理想的效果,這與各高職院校的會計誠信教育模式不無關系。基于道德決策模型研究會計人員的“囚徒困境”,確定高職院校會計誠信教育的目的,重新構建和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對培養具備誠信品質的會計人才至關重要。
誠信是會計的靈魂,是會計與生俱來的品質,誠實守信是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國會計誠信狀況卻不容樂觀,會計欺詐、會計造假等問題極大地傷害著市場經濟環境下會計誠信的社會基礎(楊雄勝,2002;國家會計學院《會計誠信教育》課題組,2003;岳上植,2005)。會計工作中,會計人員迫于領導權威和在利益驅使下,陷入了“道德困境”,進而引發整個行業的“道德滑坡”,擾亂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會計誠信危機給會計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會計誠信問題已越來越引起業界的重視,加快會計誠信治理已成為業界亟待解決的問題。會計誠信治理體系包括的一個主要層面就是以市場交易者為主,通過對各單位和會計人員進行激勵約束,切實貫徹“守信者多助、失信者寡助”的誠信意識,這是會計誠信治理的基礎(岳上植、湯洪亮,2006)。那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會計誠信教育是會計誠信缺失治理體系的重要環節。高等職業教育是職業分化的開始,在選拔人才后根據個人的目標和愿望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在此,學生逐漸形成了世界觀和價值觀,尤其是形成良好的職業品質、職業道德觀念和職業操守,這種可塑性是學生時期的一個特點。因此,會計誠信教育必然成為高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也就是說,誠信道德意識培養的期望自然是寄托在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搖籃——高職院校的身上。應該說,會計教育不僅要傳授必需的專業技能和知識,而且要灌輸道德標準和敬業精神,要注重會計誠信信念、誠信文化、誠信制度的教育。
1.關于會計誠信缺失和高校會計誠信教育的現狀及必要性分析。王潔(2006)從經濟學角度闡述了會計誠信缺失及會計誠信教育的必要性;陳玉清等(2007)通過對125位準會計人員的調查問卷分析,目前會計誠信危機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并且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已影響到大學校園里的準會計人員,要使會計誠信得以迅速回歸,必須加強對準會計人員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全民的誠信意識,法治與德治并重,營造和諧的會計人文環境。楊濤、朱丹(2009)以會計專業學生為案例從實證角度研究大學教育對學生職業道德的認知影響,得出中國的大學會計教育在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知方面的培養不足的結論。
2.關于高校會計誠信教育的內涵和重點分析。梁水源(2006)分析了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內涵并利用桑恩道德決策綜合模型研究如何構建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模型,認為使用熱心勸告和樹立道德模范人物的方式在會計專業的學生中來強化道德動機;白莉、朱葵陽(2007)從道德決策模型分析出發,認為當前的會計道德教育應將重點放在遵守法規上而非優先的道德問題和道德行為上。
3.高校會計誠信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探討。楊敏(2007)從高校開展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發,分析了開展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設計及途徑;吳國萍、張智(2007)從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標準的角度分析了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若干問題;章雁、姚靜(2007)從西方發達國家會計誠信教育的狀況分析,從會計誠信教育的基礎、延伸、拓展和全程信用記錄四個維度構建我國高校會計誠信教育的模式;章雁(2010)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材的選用三個方面探討了高校會計誠信教育課程體系的優化問題;宋曉慧、張銳、李姍姍(2011)立足目前高校會計誠信教育的現狀,認為會計誠信教育缺乏應有的“土壤”,進而提出會計情景劇教學法在誠信教育中的優勢和應用。
可以說,以上研究為會計誠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然而,大多數的研究都局限于從具體教學模式上探討高校應如何進行誠信教育,鮮有從會計誠信缺失的本質原因出發分析會計誠信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以致對會計誠信教育的定位較為模糊,尤其是誠信教育的目標界定不夠明確,也沒有深入探討誠信會計人員應具備的關鍵職業素養,不可否認這是高校會計誠信教育的缺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目前高校會計誠信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這對高校培養誠信會計人才是非常不利的。此外,在上述研究中,會計誠信教育的對象大多針對本科以上學歷的學生,而鮮有從高職學生角度探討。實際上,從培養人才的定位目標和學生層次來說,這是有很大區別的。高職院校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高,主觀能動性不強,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較差,普遍缺乏法律基礎知識和風險意識,因此,筆者認為,作為會計工作崗位第一線的高職會計專業學生更需要加強誠信教育。
1.高職院校會計誠信教育存在的問題。自財政部頒布并于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26號)實行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制度以來,各高職院校開始重視會計誠信教育,基本上都已開設與會計誠信教育相關的課程。然而,高職院校會計誠信教育的現狀及效果卻不得不引起業界的關注。從對各職業院校的會計專業在校生和畢業生關于會計誠信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多數學生并未意識到會計誠信的道德問題,在面臨道德困境時表示不能保證堅持準則,有些情況不得不遵從領導的意志和決定,甚或不認為這是誠信道德的問題。加上部分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也不十分清楚“違規作假”所帶來的嚴重后果,甚至對可能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也是懵懂不知。可見,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誠信教育并未達到目標和理想的效果,多數學生尚未具備會計誠信的職業素養。筆者認為,這與目前高職院校會計誠信教育的模式有一定的關系。
據初步了解,各高職院校會計誠信教育的方式基本上大同小異。一是從開設課程來看,主要有《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法規》、《會計職業道德與法規》等,基本上是純理論課,側重于法規知識和條款的闡述介紹;二是從課程地位來看,這類課程一般不屬于專業核心課程,期末考核大多數以開卷為主,即使不是開卷,也是側重于知識點的記憶考核,很少采用情境案例分析的方式;三是從開課時間來看,都選擇在大學一年級(方便學生第一年就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課程結束后,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基本上就終止了,后續的專業課程都沒有再繼續就會計誠信問題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內化;四是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來看,大部分任課教師在應試教育的理念下只采用灌輸式的簡單教學方法,側重于法規條條框框的解說和空洞的說教,基本上沒有情境案例分析和討論,缺乏網絡多媒體等信息化的綜合教學手段。而學生也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和從業資格考試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很顯然,這樣的會計誠信教育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根本達不到培養誠信會計人才的教學目標,更不用說讓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并在以后的會計工作中堅持誠信原則了。
2.構建會計誠信教育模式——基于道德決策模型。從本質上講,會計囚徒困境導致了會計誠信的缺失。因此,從道德決策模型出發,研究會計人員在面臨“囚徒困境”時如何進行道德決策及決策時的影響因素對高職院校會計誠信教育的實施具有現實意義。
基于強調道德強度的問題權變道德決策模型(Jones, 1991)提出,道德問題本身也是影響道德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并引入了“道德強度”這一概念。道德強度是指一種情景中所包含的道德問題的緊迫程度,是道德問題本身的特征。Jones 提出了道德強度的六個維度:結果大小、社會輿論、效應可能性、時間即刻性、親密性、效應集中性, 它對于道德決策和道德行為具有決定性作用。道德強度的概念表明行為結果與人類反應或對于問題的道德因素的認識有關。會計人員在面臨道德困境進行道德決策時,他首先要意識到事件的道德問題,進而認識問題的道德因素,思考問題產生的結果、社會輿論、可能的影響、短期急迫性、親和性和影響的集中性,最終做出決策。前已述及,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層次較低,缺乏主動思考能力,加上當前高職院校會計道德教育將重點放在遵守法規上而非優先的道德問題和道德行為上,道德教學遵循“教育法規”的方法,學生可能從來不去思考這些法規的含義以及所沒有包括的其它道德情景。也就是說, 學生可能沒有進行關鍵性的思考。
因此,構建高職院校的會計誠信教育模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在大一開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基礎上,后續各專業課程的章節中增設與該課程知識和技能相關的會計職業道德(會計誠信)的內容,形式上可以是情境案例和真實事件,這樣才能在整個專業教學過程中進行持續的誠信觀念熏陶和內化,強化法律風險意識和道德決策能力;二是摒棄單一的課堂應試教學模式,靈活采用多樣化的社會實踐、講座、沙龍和辯論競賽等會計誠信主題活動,使會計誠信意識深入人心,形成誠信的校園氛圍和專業文化。三是教學手段上,利用案例進行道德介入,提高學生道德敏感性。[本文系中國商業會計學會2014年度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KJ201430]
(作者單位:麗水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