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 興業銀行北京分行
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問題的分析與建議
方天 興業銀行北京分行
中小企業融資難風險大是世界性的難題。本文旨對國內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現狀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對比分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信貸體系存在問題,提出筆者的幾點看法與建議。
中小企業 信貸融資 信用擔保
一直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深化國企改革、提供就業渠道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成績。有數據報道,截止2004年底,我國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已占全國注冊企業總數的99.6%,流通領域中小企業占全國零售網點的90%以上,中小企業生產的商品占社會銷售額的58.9%,貨物進出口額占68%左右,上繳稅收48.2%。十年前(200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小企業司統計:中小企業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機會。可見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但是中小企業的業績絲毫沒有抵御由來已久的世界行難題:融資難、信貸難。這個世界性疑難問題,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也越加突出嚴重。所以如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規避信貸風險已成為當今銀企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主要途徑是銀行貸款。但是,融資難的瓶頸也就在“銀行信貸難”的結節上。兩者互為牽連互為牽制。若能順利解決銀行信貸融資問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銀行向中小企業合理投放信貸資金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缺口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我國中小企業自身的問題以及銀行金融擔保體系存在的一些問題,銀企之間的信貸融資難,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反而越來越突出。分析歸納如下:
(一)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狀態
中小企業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由于在經營方面比銀行掌握著更多的信息而處于信息優勢。使個別企業利用這些信息上的優勢,在事前的借貸合同談判中隱瞞不利事實,或在事后的資金使用過程中違背借貸合同的相關條款而損害銀行的利益,使處于信息滯后處于信息弱勢被動的銀行承擔過多的風險。銀企之間的這種信息不對稱狀況,是造成企業融資難的首要因素。
(二)中小企業自身的信譽不高。銀行對企業發放貸款、投入資金,主要是取決于對方財務指標等數據信息的分析和判斷。而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必要的賬目,有的企業甚至沒有報表,甚至沒有正規的財會制度,財務數據嚴重失真。但是為了獲得銀行貸款,企業就偽造報表,向銀行提供虛假數據等。因為信息不對等,銀行無法甄別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為了規避投資風險,銀行只有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采取謹慎態度。這是中小企業自身的信用造成企業融資難的第二大因素。
(三)中小企業自身的資產信用不足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平均在70%左右,再扣除銀行抵押貸款時的折扣,企業真正得到的銀行貸款非常有限。再按照我國現行的貸款標準,以我國目前中小企業的資產信用,根本得不到所需的貸款資金。此外,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固定資產少,有的甚至是租借過來的,因此,在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時,又無抵押物可言。即自身的資產信用先天不足,進一步加深融資難度。
(四)企業自身的信用等級不高
我國中小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私人所有,部分企業家沒有信譽不講誠信。在獲得銀行貸款后,企業出現許多違約現象。常見的如欠息、逾期貸款、逃廢債務、挪用貸款等。嚴重造成我國中小企業信用等級普遍不高。調查顯示,我國50%以上的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級60%以上都在3B或3B以下,而銀行的放款對象80%集中在3A或2A類企業以上。因此銀行為規避信貸風險,以企業的信用等級不夠而拒絕貸款。
(五)沒有健全穩定可靠的信用擔保機構,信用制度缺失。
除上述企業自身的四點因素造成的融資難以外,我國特殊的經濟體制也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外在因素。
首先,我國的擔保體系起步晚,使中小企業缺乏健全的信用擔保體系的支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信貸融資的水平。其次,更重要的是我國信用擔保機構本身就存在著嚴重問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大多以鄉鎮或縣為單位,起點較低。一般的擔保機構由政府直接投資或控制,擔保機構缺乏自主性。第三,擔保機構多為盈利機構,除了收取高額擔保費和保證金外,甚至要求企業提供反擔保,這無疑增大了中小企業向銀行貸款的難度。據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中小企業金融制度調查報告顯示,中小企業從未申請過信用擔保的占了76.4%,向四家國有大銀行申請擔保的僅占0.1%。這表明政府建立的擔保機構根本沒發揮作用。
(六)金融體系結構不健全,融資難度加重
目前中小金融機構基本上是以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三種形式存在,而這幾家金融機構無論是從資產規模還是貸款規模,都非常小,無法滿足中小企業巨大的資金需求。而管理水平不健全,貸款服務質量低、資金實力較弱、又沒有制度保障和企業信用意識支撐等諸多因素,造成了今日銀企之間無信任無規章無擔保,信貸難融資難是可想而知的。
調查數據顯示;近20年,我國中小企業增長了20倍,而中小金融機構只增長了2倍,所能提供的信貸份額只相當于信貸總額的30%。這種“供求懸殊”的現狀,至今沒有解決的提案。信用擔保機構組織的不健全不規范,導致了整個信用擔保體系的不完善,加重了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難度。
綜上分析:制約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瓶頸是銀企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其次是我國金融體系改革不徹底,信貸擔保制度不健全。要解決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問題 ,可借鑒國際解決信貸融資措施,建立和健全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完善金融體系結構。具體建議如下:
(一)建立健全適應我國國情的中小企業政府金融機構
中小企業信貸融資難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借鑒發達國家積累的經驗,美國專門制定了《小企業法》和中小企業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BA)。日本設立了專門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構建專門的小企業金融體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實施。加拿大政府規定國有銀行負責全國中小企業的政策性貸款與信用擔保工作。我國臺灣地區也在1975年修訂了銀行法,設立了中小企業專業銀行,專門向小企業提供開發性計劃貸款,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胡小平,2000)。
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健全完善政府主管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使政府金融管理機構在扶持、指導和規范中小企業發展中發揮更大核心作用。
(二)完善中小企業的信用制度
在我國,企業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規處于空白的狀態,應加快企業信用立法是關鍵。一是落實中小企業的征信制度。二是落實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同時,嚴格執行200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小企業會計制度》,健全財務制度,加強財務管理,樹立信用觀念,把信用管理融于企業的全程管理之中。通過信用建設,建立良好的銀企關系。
(三)健全中小企業信貸體系
各國政府紛紛建立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已成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通用做法。我國也建立了中小企業擔保體系,但是由于起步晚,環境建設不完善等因素,使中小企業仍深陷在信貸難融資難的困境中,嚴重阻礙著國民經濟的深入發展。
建議政府應結合我國融資擔保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盡快完善健全出臺專門適合我國中小企業擔保法律法規,為融資擔保業提供法律保障。以法律的形式保護和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的發展。
此外,借鑒國際經驗,由政府部門定期對擔保機構的信用進行評級和考核,定期發布考評結果及相關信息,以此強化銀企自律意識,不斷提高風險防控意識,為信貸融資規避風險掃清障礙。
[1]業銀行信貸風險度量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
[2]汪力.縣域民企融資難[J].中國中小企業,2006(3):52-53.
[3]興業銀行北京分行信貸風險管理業務會議.2015年1月.
[4]中國銀監會江蘇監管局—市場視角下的民間融資客觀存在與規范發展[J].中國金融.2006(6):35-37.
[5]黃清竹信息不對稱和企業融資難.企業管理和改革.2006(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