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蘭謝立科郝曉鳳 張志芳 秦 睿 祁怡馨 侯 樂明 靜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北京 100040
對中醫眼科基本理論五輪八廓及玄府學說的哲學認識
孫會蘭△謝立科▲郝曉鳳 張志芳 秦 睿 祁怡馨 侯 樂○明 靜○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北京 100040
通過論述和認識中醫眼科經典理論即五輪八廓學說及玄府學說來源及其內容,進一步了解關于眼睛的解剖、病因病機、生理病理、治則治法等相關內容,并進一步思考其蘊涵的中醫哲學思想,即整體觀、系統觀、生命觀、運動觀、聯系觀、辯證觀、動態觀、調控觀、治療觀等,將五輪八廓學說及玄府學說所反應的哲學思想來指導眼科臨床實踐和探討眼科疾病的臨床意義。
中醫哲學思想;五輪八廓學說;玄府學說;臨床意義
中醫哲學思想主要包括自然觀、整體觀、聯系觀、生命觀、疾病觀、辯證觀、治療觀、系統觀、物質觀、運動觀、調控觀、社會觀、思維觀等眾多內容[1]。中醫學在探討人體生命運動規律時,把先進的哲學思想和醫學理論熔鑄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以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即陰陽、五行、精氣學說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歸納疾病和健康的某些規律和機理,并運用于疾病的治療實踐,使之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眼科屬于中醫學范疇,故中醫眼科的五輪八廓學說和玄府學說無不充斥著哲學的思想。下面就關于中醫眼科的五輪八廓學說和玄府學說來說明其哲學思想及眼科疾病的臨床意義。
1.1 五輪八廓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輪學說來源于《黃帝內經》,其中《靈樞·大惑論》有言:“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此文中所說的“輪”是將眼珠比喻為車輪表示形圓而轉動靈活。此學說分別眼睛將的眼瞼命名為肉輪、兩眥命名為血輪,而白睛命名為氣輪、黑睛命名為風輪、瞳神命名為水輪,以此說明眼的生理病理、解剖結構及其與臟腑的關系,從而指導臨床進行辨證論治。關于八廓學說,《龍樹菩薩眼論》一書首次提出八廓八卦相應說,云“人有雙眸,如天之有兩曜,乃一身之至寶,聚五臟之精華,其五輪者應五行,八廓者象八卦。”這里把人的雙眼比作為天的兩曜,并表述了眼睛為一身之至寶的重要性。直到唐代《龍樹眼論》一書才創立了五輪八廓學說。
1.2 五輪八廓學說蘊涵的中醫哲學思想
從上述五輪學說的基本內容可以充分的說明中醫哲學思想的整體觀、系統觀、辯證觀、聯系觀,即不僅僅將眼睛看作為人的一個局部視覺器官,依據《靈樞·大惑論》更是將其視為“五臟六腑之精氣”,并根據不同的眼科疾病加以辯證分屬于不同的臟腑;其中將眼珠比作車輪表現其圓潤靈活也是充分體現了哲學的類比思維。八廓學說還從人與自然的整體出發聯系八個臟腑在陰陽消長指的動態中系統的分析疾病。由此五輪八廓學說充分展現了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
1.3 五輪八廓學說的臨床意義
五輪八廓學說所反應出的中醫哲學思想具有較強的臨床指導意義。首先要從整體出發,切記眼病醫眼,頭痛醫頭,要聯系五臟六腑即自然環境系統的辯證疾病;五輪學說講述了眼與五臟六腑相聯系,五臟六腑的功能失調可反映于眼部,并有可能引起眼科疾病,有文獻[2]運用滋陰潤肺、清利脾胃濕熱或是補益肝腎等調理臟腑的方法有效治愈了白內障術后干眼癥。而眼部疾病亦可影響到相應的臟腑,導致全身性疾病。鄧老[3]曾根據“肝”與“目”的相關性,用補益肝腎的方藥治愈1例久治未愈的中心性視網膜炎,并強調除了臟腑相關外,還要重視五臟與四肢百骸的相互關系。說明眼睛不但與五臟有關,還與四肢百骸緊密聯系在一起,提示在診療上可以通過調理臟腑治療眼病。李波等[4]總結李傳課辨治 AMD(老年性黃斑變性)經驗,提出老年體衰、肝腎虧虛是主要病機,肝陽偏亢,心火動血是出血的常見病機,肝脾失調、升降失常是滲出的常見病機。在此說明老年性黃斑變性的病因病機是由臟腑的異常而致;更有學者[5]認為經絡是聯絡臟腑器官的通道,五臟之精須籍經脈得以上聚而成目系,認為經絡是聯絡臟腑與目的主要介質。故臨床上要整體的系統的辯證的視角看待身體疾病,不能把眼睛獨立思考診治疾病。故唐老[6]有言眼科的識病辨證論治應以眼部病變為主,結合全身體征,因全身某病而引起的眼病,則必須按“輪表臟本”的原則。若眼病證候明顯,而全身無脈證可驗者,則可專科識病辨證論治。有文獻[7]論述白睛疾病如急、慢性結膜炎從肺論治,清熱解毒宣肺、滋陰生津潤肺,胞臉疾病如上瞼下垂、瞼腺炎等從脾論治,應用健脾益氣、清利脾胃濕熱等法。這是依據五輪學說來闡述的病理狀態下眼睛與五臟的關系,此些治法在現代臨床上被廣泛應用。更有文獻[8-9]認為干眼病屬于“神水將枯”范疇,且肝開竅于目、在液為淚,若肝氣陰虧虛則會引起目失濡養、目生干澀。將引起干眼病的病因歸屬于肝氣虧虛。
通過五輪學說所蘊涵的哲學思想要求醫者在臨床上不但要把握整體,相互聯系辯證的觀念看問題,更是要以動態的,變化的思維去思考疾病。有文獻[10]認為RVO(視網膜靜脈阻塞) 初期,眼底出血,當歸于心、脾、肝三臟...故從臟腑辨證施治及五臟傳變角度考慮,疏肝解郁、化瘀止血、滋陰健脾、養血補氣等方法,當應用于此階段的治療。疾病是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這種從疾病發生到被治愈的變化也是一個整體,是縱向的整體過程,鄭偉[11]將本病分為出血期、瘀血期和痰瘀互結三期進行治療,52 眼總有效率為 94.2%。翁文慶等[12]根據病程和眼底表現,將納入研究的 RVO 分為初期、中期、后期進行治療。故劉嘉立[13]通過分期治療,綜合考慮 RVO 在不同階段的邪正虛實關系,分期分階段辯證治療,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動血,祛邪不忘扶正,從而取得較好療效。在臨床上要動態看待疾病,即在疾病的不同階段給與不同思辨方法及治療。
中醫眼科的五輪學說是以五行、臟象學說為基礎來指導臨床以整體的辯證的、動態的去診療疾病,而八廓學說則是以八卦、經絡學說為基礎的以“天人一體”觀看待臨床眼病,將眼睛與天地八卦相應。《審視瑤函》指出:“夫八廓應乎八卦,脈絡經緯于腦,貫通臟腑,以達血氣,往來滋養于目。”將八廓之與經絡分布在全身。以上均論證了中醫眼科的五輪八廓學說所表現的哲學思想可有效的指導臨床辯證與治療,更說明了中醫眼科五輪八廓學說的整體、辯證等思想的重要性。
2.1 玄府學術的基本內容
《黃帝內經》中首先提出“玄府”一詞 ,其中《素問·調經論》有云: “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而《靈樞·小針解篇》亦云:“玄府者,汗孔也。”由此可知人體皮膚的汗孔乃此處所說之“玄府”,這說明玄府具有物質性,是人體的某個組織官竅而言,并不是無跡可尋的、虛無玄幻的。關于眼科的玄府學說首創于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一書,其中專論:“ 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熱。” 說明了目病之病因病機。更有述:“目昧不明熱也, 然玄府者, 無物不有, 人之臟腑皮毛, 肌肉筋膜,骨髓爪牙, 至于世間萬物, 盡皆有之, 乃氣之出入升降道路之門戶。”這給了玄府一個更廣泛的概念,表明了玄府不僅在人體生命物質中存在,更是存在于世間萬物。對于玄府的名稱亦有云:“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氣液之孔竅也;一名氣門,謂泄氣之門也;一名腠理者,謂氣液出行之腠道紋理也;一名鬼神門者,謂幽冥之門也,一名玄府者,謂玄微府也[14]。”有學者[15]指出玄府具有三個特征:(1)分布廣泛:遍布人體內外各處;(2)結構微細:言其形態玄冥幽微,非肉眼所能窺見;(3)貴開忌合:玄府以開通為順,閉闔為逆。楊辰華等[16]則提出“五臟六腑皆有玄府”。之所對于玄府的名稱有不同的理解,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其作用之廣泛。
2.2 玄府學說蘊涵的中醫哲學思想
玄府學說歷代都有所發展且各家思想論述有異,但大都體現出中醫哲學思想的系統觀,整體觀,聯系觀,物質觀,調控觀和自然萬物生命的動態變化。“玄府者,汗孔也。”說明其具有物質性;“無物不有,”說明其廣泛性;又言玄府為升降出入的門戶,由此可知玄府為人體之氣血津液隨氣升降出入運動而調理機能正常運轉的組織器官,具有運動調控性。對于以上玄府的名稱而言,有文獻[17]認為前三者是《內經》中的概念,后二者是劉完素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道理幽深,結構毫微難察,功能奧妙難釋等復雜的生命活動和消亡規律所做的具有哲理性的科學假說。
2.3 玄府學說的臨床意義
依據玄府的結構與功能可知玄府以通為用,在臨床病理上則易以郁閉致病。《醫學綱目》中指出:“目盲...手足不能運用者,皆由玄府閉塞,而神氣出入升降之道路不通故也。”故玄府郁閉,目病則生。莊老[18]提出玄府郁閉是諸多目病的主要病機,開通玄府則必然成為許多眼病的主要治療原則,但由于引起玄府郁閉的病因不同,病機各異,其開通玄府的具體治法亦必然有別。這就要講求中醫的辨證論治,整體把握。有文獻[17]指出淚液作為人體津液的一部分,其正常分泌全賴玄府通暢,若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痰飲瘀血、飲食勞逸導致玄府郁閉、氣液不通,則目失濡潤、眼干、燥澀。而從整體的視角看玄府郁閉不但是眼睛,全身官竅都受其影響,表明眼睛與人體的整體性系統性。文獻[19]有言胞瞼、白睛、黑睛的玄府郁閉會出現各種外障眼病;黃仁、晶珠、神膏、視衣、目系之玄府郁閉則會出現各種內障眼病。表明諸多目病均與玄府郁閉有關,玄府的運動調控功能失常則眼目疾病自生。用哲學整體的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則有玄府可調控全身臟腑組織使全身機能正常運作,而全身形體臟腑組織機能的正常運作是否又直接可影響眼目疾病的發生。有文獻記載[20]玄府氣機升降是“神機通利出入之處”。表明玄府正常生理功能的發揮與臟腑的平衡協調及氣血津液的滋養是一體的,在臨床實踐中要系統辯證的診治疾病,切忌將玄府僅僅看作人體汗孔。有學者認為[21]玄府通暢,則氣血津液等在人體宣行無阻, 臟腑、經絡、四肢、肌肉、骨髓、皮毛、爪甲皆得其滋養而發揮正常生理功。更有學者[22]認為玄府郁閉會影響腦內微循環系統、血腦屏障和離子通道的異常,進而導致腦缺血。從而可以推測,玄府不通亦可能導致眼底視神經缺血性疾病,故在臨床上可以宣通玄府來促進血液循環,來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疾病。李東垣論內障眼病說:“元氣不行,胃氣下流,胸中三焦之火及心火乘于肺,上入腦灼髓,火主散溢,瞳子開大。”說明臟腑組織的病機也不離玄府的升降失常。玄府功能的正常發揮又會受到自然、社會、情志等多方面的影響,在中醫上講,肝主情志,情志不舒主要責之于肝,目為肝竅,肝主疏泄,肝氣郁結是引起玄府郁閉的原因之一[23]。就如干眼癥雖為眼表疾病,但與整體有密切關系。這也就要求臨床要用中醫哲學思想中系統的聯系的眼光看待疾病的發生發展。此外,玄府存在的普遍性形態的微觀性以及進行物質交換、信息交流等特征均與現代醫學細胞膜的分子組成和結構,主要是離子通道有許多共性內涵。這更是說明了中醫眼科玄府學說具有科學性。
中醫學有很強的哲學性,甚至有人主張將中醫學視為一種哲學,這明顯地表現在早期的陰陽、五行和氣的理論上。而中醫眼科的哲學問題則主要表現在五輪八廓及玄府學說中。通過對五輪八廓及玄府學說的論述可見其蘊涵的哲學思想,從而以此哲學思想指導這人類在醫學臨床上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中醫學以哲學理論相貫通并以哲學理論來指導臨床實踐,但它并不等于哲學,哲學是科學的科學[24],中醫眼科的即五輪八廓及玄府學說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即整體觀,系統觀,聯系觀,辯證觀等至今指導臨床并治療疾病,從另一角度更是證明了其科學性。醫學作為生命科學的重要一支,在這種背景下其模式亦發生了重大轉變[25],中醫眼科學要更具科學性且進一步適應現代社會的步伐有所發展,不僅僅要以哲學理論為指導,還需要運用西方醫學做更多的科學研究,以中西醫結合來指導臨床實踐。
[1] 雷順群.中醫哲學思想的特定內容[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4):1-4.
[2] 李平山.中醫辨證聯合倍然滴眼治療白內障術后干眼癥76例[J].環球中醫藥2012,5(4): 303-304.
[3] 鄧鐵濤.鄧鐵濤醫學文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4] 李波,魏燕萍.李傳課教授辨治老年黃斑變性經驗[J].中醫藥導報,2006,12(1):201.
[5] 郭承偉,呂璐.目系病的中醫論治思路[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8,1:51-52.
[6] 唐由之,張麗霞.中醫眼科現代化初探[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6,2:63-64.
[7] 嵇波,陳家旭,魯兆麟,等.逍遙散對人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6):48-51.
[8] 梁鳳鳴,王 莉.從五輪學說思考眼底病的辨證論治[J].湖北中醫雜志,2008,30(5):29-30.
[9] 肖文崢,謝立科,侯樂.謝立科絡損積阻及臟腑辨證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經驗[J].世界中醫藥,2013,8(4):428-430.
[10] 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中醫臨床必讀叢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9-31.
[11] 鄭偉.中醫分期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52例[J].河南中醫,2012,32(10):1333-1334.
[12] 翁文慶,壽武林,趙斌,等.中醫分期辨治視網膜靜脈阻塞50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0,45(1):38-39.
[13] 劉嘉立.中醫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研究進展[J].山東中醫藥大學報,2015,1:93-95.
[14] 李鳳榮,莊曾淵.開通玄府在眼科的應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3,20(4):52-54.
[15] 黃文強,彭寧靜,何利黎,等. 肝玄府學說理論初探[J].中醫雜志,2012,11: 901-902,908.
[16] 楊辰華,王永炎.玄府理論與臨床應用初探[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6): 15 -17.
[17] 陳小華,白世淼,戎曙欣.玄府學說在干眼癥治療中的應用闡微[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6):627.
[18] 李鳳榮.莊曾淵運用玄府學說論治目病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 2015.
[19] 雷春燕,王 燕,沈蘭芳,等.論玄府學說的起源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2):115-116.
[20] 高健生,接傳紅,張麗霞,等.劉完素“玄府學說”及其對中醫眼科學的指導意義[J].中醫雜志,2008,49(7):584-587.
[21] 楊辰華.劉完素玄府氣液理論與消渴病治療思路[J].遼寧中醫雜志,2006,9: 1094-1095.
[22] 季帥,張軍平,呂仕超,等.從玄府學說論中醫藥防治腦缺血再灌注損傷[J].中醫雜志, 2013,14:1197-1199.
[23] 莊曾淵,張紅.實用眼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5.
[24] 李致重.中醫學的科學定位—科學、哲學、人、中醫、名實[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 24(4):410-418.
[25] 廖憲方,馬烈光.中醫學的科學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內涵及其繼承創新思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3(3):94-96.
R276.7
A
2095-0616(2016)19-58-04
2016-08-12)
▲通訊作者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在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