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課堂教學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課堂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課堂上“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仍然存在。究其原因,老師仍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有效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簡言之,不應“以教定學”,應當“以學定教”。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落實“以學定教”,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定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是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新課標要求教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教育的內容應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教材只是一個母本,是一個“引子”。教師要學會“用教材教”,應把兒童的生活素材作為教育內容,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掌握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在教《我是家庭的調解員》一課時,我上課之前利用“課外訪萬家”的機會,深入學生家庭調查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重點關注家庭的不和諧因素,并編成一個個教學情境或小故事,針對調查內容,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案。課堂上老師把話語權交給學生,學生面對一個個故事,身臨其境,興趣高昂,滔滔不絕,個個展現出絕佳的調解水平,因為這些故事不是空洞的,不是書面的,而是來自學生的家庭生活。在爭做“優秀調解員”的活動中,學生既感受到了家庭矛盾不可避免,又體驗到了在家庭生活中需要理解和尊重,同時也明白了自身在家庭生活中的責任和義務。教學內容取之于學生生活,把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融為一體,課堂教學會更加豐富而充滿活力。
二、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制訂教學目標,增強課堂教學的目的性
教學目標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結合學生實際,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情感態度。目標過高,學生高不可攀,望塵莫及;目標過低,學生不學便知,索然乏味。如,在《設計班徽》一課時,我了解到學生已經有了國徽、隊徽的相關知識,在地方課程中學習了校徽的相關知識,所以擬定了“從國徽、隊徽、校徽相關知識中明確班徽的設計要求,體會設計意義,增強愛班、愛校、愛隊、愛國意識”的教學目標,在具體的教學中,學生從熟知的國徽、隊徽、校徽入手,自然過渡到班徽設計,水到渠成,效果較好。所以,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情感基礎設定教學目標,更適用、更明確、更具體,更具有目的性。
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定教學流程,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老師總是一廂情愿,按著自己的“教”路來設計教學流程,忽視了學生的實際和感受,這樣容易出現教、學兩張皮的現象。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學”路來設計教學流程,也就是學生的需求。學生需要什么,我們給什么,而不是“我要給學生什么”。如,在設計《珍愛生命》的教學流程時,我充分地調研學生,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學生告訴我:生命最大的威脅其實是自然災害,我們必須要有預防自然災害的意識和技能,而我們居住在三峽大壩之首,是雷擊的高發區,地震、泥石流的頻發區,我們需要學習雷擊、地震、泥石流等方面的預防知識和技能。根據學生的需求,我把雷擊、地震、泥石流的預防作為重點內容安排到教學流程之中,課堂中出示必備知識,探討預防方法,組織防災演練,暢談生活實踐……學生興趣盎然,在快樂中既學到了實實在在的防災技能,又為珍愛生命、保障安全奠定了基礎。學生對愿意學的東西必然會興趣濃厚,學生對需要學的東西必定如饑似渴,老師希望得到的是興趣濃厚、如饑似渴的課堂,學生也期待著自己需要的、對自己有益的課堂。
四、根據學生的情趣特長定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課堂感不感興趣往往取決于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適合學生的口味。所以,老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情趣、愛好、特長等。如,在教學三(4)班的品德與社會時,經班主任介紹得知,該班學生愛好文藝,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我經常采用繪畫、唱歌、表演的方法進行,如設計班徽,畫學校地圖、上學路線圖,唱《家族歌》《我愛我家》等,情境表演《夸夸我的同學》《學習交流站》等,學生積極主動,課堂氣氛熱烈。在教學五(1)班的品德與社會時,學生的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很強,在教學時,我經常采用社會調查的方法了解煙酒對身體的危害,睡眠與健康的關系,從而讓學生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用眼睛觀察社會、用心靈感受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時,個別學生也有獨特的愛好和特長,老師也可提供讓其展示的機會,增強自信心。根據學生的愛好和特長選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這樣課堂氛圍會生動活潑。
“以學定教”就是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以“一切為了學生的學,一切有利于學生的學,一切促進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發展學生思維為主線,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取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長期研究、實踐“以學定教”之模式,學生能力必將全面提升,課堂教學必將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周慧,王雅斌.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2(12).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