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馥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全社會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精神,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于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成為我國基礎教育必須擔負的重大責任。”
作為一名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師,我認為,在國際文化多樣性的大環境下,如何在小學階段結合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對少年兒童進行中華優秀文化的教育、傳承、發展,是值得每一個思想品德教師思考的現實問題。下面我就粗淺地談一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教師的自身建設,提高文化道德修養
近代思想家黃宗羲曾經說過:“聞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傳統文化教育被列為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目標,其所蘊含的道德價值觀也體現在教材具體的章節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注意搜集和積累傳統文化的研究資料,積極閱讀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典籍和蒙學讀物,對傳統文化進行鉆研和消化,力求融會貫通,這樣才能與思想品德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自覺地滲透到教學中,從而啟發學生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教師只有以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厚積薄發,旁征博引,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胸有成竹,因而也容易使學生產生信服感和敬重感,親師信道,自覺接受老師的指導與教育。
二、遵循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式、體驗式的活動中體驗和比較優秀的傳統文化,感悟、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中華民族在自己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這些傳統文化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獲得了發展,不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的作用。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學科教育學習中健康成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因此,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既要批判地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要大膽地吸收和利用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并有效地抵制落后文化,消除腐朽文化,大力建設和發展先進文化。
三、借助經典詩詞、名言警句的積累誦讀,強化傳統文化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與培養
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和璀璨明珠。許多古詩詞里所蘊含的憂國憂民、樂觀豁達、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與思想品德、人文精神都是一脈相承的。比如:由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提倡的“修己”“克己”;孟子的“反身而誠”“求其放心”“發人善端”來強調應該發揮人的道德理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培養學生“尊道貴德,律己修身”的修養態度。
再比如:通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讓學生懂得中國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誠實守信,并將其視為立身之本。讓人們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承認人有義和利的雙重需要,從不否定利的存在和價值,但是更加注重輕利重義的品質。這樣的傳統文化教育對當今社會過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傾向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制和克服作用,有利于引導學生正確地處理誠信和義利的關系,形成健康積極的價值觀。還有諸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的倫理道德教育;“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主義情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以及“少年強則國強”的責任意識等等,都通過經典詩詞的誦讀與積累對學生進行不斷滲透和培養。
四、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推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古代文化經典,傳承優秀人格,弘揚傳統美德,把傳統文化的養分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并逐漸內化為學生品質,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
一是結合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開展誦讀會、賽詩會、知識競賽等活動,使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是結合學雷鋒活動紀念日、清明節、烈士紀念日、國慶節、勝利日等時間節點,以觀看紅色影片、祭掃烈士墓、參觀烈士紀念館、勞工紀念館、制作手抄報、召開主題班隊會、網上祭英烈等形式開展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到養老院開展愛老敬老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內涵,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讓他們領會“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民族精神。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幫父母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寸草春暉”的體現,理解寬容他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寫照,以此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愛國、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念。
總之,利用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學會感恩、負責、自強,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與同齡人一同感受陽光下的溫暖,健康成長,和諧發展,這樣既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還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民族精神發揚光大,更能讓學生從小樹立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學習的遠大理想,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李君玲.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11(0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