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摘 要:當前,伴隨著對于學前教育的普遍重視,啟蒙教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度。結合所教的中班幼兒的情況來看,中班階段的幼兒已經開始逐漸適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我園以經典品讀作為學校的教學特色,特別是古詩教學,由于古詩本身朗朗上口,學生反復誦讀都不會覺得枯燥乏味,而在古詩教學中,又能滲透對幼兒的德育方面的教學和引導。以中班幼兒作為研究對象,針對中班幼兒的古詩教學從四個方面開展全面的探索和研究:重視古詩教學內容的選擇性,關注古詩教學方式的生活性,強化古詩教學方法的情境性,重視古詩親子教學的互動性。
關鍵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方法;親子教學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關注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注重學習與發展各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在教學中,結合我園的經典閱讀特色,我非常認同在幼兒時期的啟蒙教學中加強對于經典的學習。因為這些經典古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搖籃中的瑰寶,這些經典的詩詞,無論是對于幼兒的行為習慣、性格養成,還是德育素養,都有著積極的價值和意義。然而我在古詩教學中也發現了一個值得反思的現象,有不少教師甚至家長雖然開展和實施對于學生的古詩教學,但是方法不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比如有的家長將幼兒背誦古詩變成了自己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的“資本”,而沒有更多地關注到古詩教學的本身。
結合近幾年在幼兒古詩教學方面開展的情況,我認為幼兒園組織古詩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開展和實施:
一、重視古詩教學內容的選擇性
在幼兒古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古詩教學內容的選擇性。在中國浩瀚的文化搖籃中,古詩的數量是相當多的,我國古代詩人的詩作達幾萬首,而結合幼兒的認知能力和學習需求來看,幼兒的需求也就是幾首,教師不可能一股腦地將所有的詩歌作品都灌輸給幼兒,而是要結合幼兒的認知能力現狀選擇適合的詩歌教學內容。所以選擇內容是詩歌教學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環節。教師要選擇相對比較通俗易懂的詩歌作品,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更為深入的領悟,并且通過朗朗上口的語言來實現對詩歌內蘊的理解。
我平日里會選擇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如在與孩子們一起用餐的時候,我就給出一首古詩《憫農》:“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訴孩子們每一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的,在我們享用這些食物的時候,我們要結合自己的需求,盡量不要浪費。比如在中班時期跟孩子們一起分享古代詩人李白的生平事跡,讓他們了解到李白作為詩仙,寫了無數廣為流傳的詩歌,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孩子們通過自己品讀這些古典詩詞,在朗朗上口的語言交際中形成自我感知。所以我認為,在古詩教學中,在內容的選擇上,教師還是要遵循深入淺出的原則,將一些比較優秀的又相對比較簡單的古詩詞內容呈現給幼兒。
二、關注古詩教學方式的靈活性
在詩歌教學方式方面,我認為可以采用比較現代的教學方法。結合當前的教學條件來說,特別是隨著我國當下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一線教學都開始了一場如火如荼的改革,在這場改革的潮流中,由于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有的教師非常認同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電子白板等信息技術的融入,使得教學有了更強的靈動性,通過采用靈活的古詩教學方式,引導幼兒對于古詩教學產生濃郁的興趣。
在教學方法方面是比較靈活的,近年來,我深受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教學中廣泛采用生活情景教學法,結合生活開展教學。比如,春天的時候帶孩子們讀一讀《春曉》,看到小草的時候帶孩子們一起讀一讀“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等等,通過這類古詩的滲透開展教學。特別是與幼兒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教學方式,更有助于提升幼兒自主學習能力。在生活教學法的倡導之下,幼兒在學習中經常會自主問我:“老師,有沒有關于山的詩歌?”“老師,有沒有關于媽媽的詩歌?”這些問題的出現也足以彰顯幼兒對于古詩學習確實有了自己的思考。
三、強化古詩教學方法的情境性
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我觀察到不少幼兒沒有全面發揮自身的能動性,所以我非常注重情境教學法的開展和滲透。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把古詩教學融入一定的情境,在情境的引導之下,將原本比較拗口的古詩詞語言,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遞和詮釋出來。在古詩教學方法中,我認為情境教學法非常適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認知心理。
比如在教學《江南》這首詩歌時,我就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先是在多媒體上將荷花、蓮葉這樣的圖片呈現出來,學生在欣賞這些圖片的時候,不由得驚嘆“荷花真美啊!”此時,我又播放了《荷塘月色》的音樂,孩子們一邊聽著動聽的歌曲,一邊欣賞著這些優美的圖片,仿佛身臨其境,仿佛都能聞到那一陣陣撲鼻的荷香。此時我給出詩歌:“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結合我給出的情境,孩子們一下子就理解了這首古詩的內涵,甚至還能結合配樂自己翩翩起舞。
四、重視古詩親子教學的互動性
有研究表明,在啟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要比學校教育還重要。而當下有不少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雖然有的家長非常關注幼兒,但是只限于孩子的生活方面。有的家長自己省吃儉用,但是在孩子花銷方面一點不手軟,將好吃、好穿的都給了孩子。其實在我看來,家長除了要關注幼兒的物質方面,對于幼兒的精神培養也不能忽視。我認為在幼兒階段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親子教學的互動性。中班幼兒有大量的時間與父母一起相處,這個時期,父母可以與幼兒一起分享一些通俗易懂的古詩,或者教師將自己所教的古詩用微信、網絡、短信等形式告知家長,家長可以利用閑暇時間與幼兒一起互動和交流。
有的家長在親子互動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比如春天的時候帶孩子們來公園,看到水塘中的鵝,孩子們一下子就能聯想起《詠鵝》這首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夜晚,孩子們看到當空的明月,一下子就能聯想到《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在家長的引導互動下,孩子們拓展了自己的知識視野,畢竟課堂授課的時間還是比較有限的,要想激發幼兒更大的興趣,掌握更多的古詩詞,還需要在家長的引導下不斷進行深入拓展。
總而言之,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通過科學的方法和合理的方式,構建有效的古詩教學模式,真正讓古詩教學散發自身的教育魅力。與此同時,我也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善于洞察學生的心理需求,特別是在啟蒙教育階段,將適合幼兒的教學方式呈現出來。對于中班階段的幼兒來說,他們的心靈就像一片空地,我們播種什么,就會收獲什么,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讓育人之花盛開在三尺講臺上。
參考文獻:
張換霞.多媒體在幼兒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中旬,2013(0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