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澤忠++劉坤福
“語言”中的“語”就是說話,“文”就是寫作。這恰恰也是素質教育加強語文教學的重要思想。可歷年來“作文”卻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一提作文,教師費神,學生生畏。如何使學生愉快地作文,就成了教師關注的焦點。根據自己近幾年的教學心得,我總結了以下四點,與大家探討。
一、閱讀教學注重積累,明晰寫作方向
教材中的課文語言典范、思想積極,是供學生閱讀、積累的優秀材料。這個過程如果教師能將以前的“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教”,讓學生對具體的語言文字進行品讀、感悟,對詞語、格言、警句、古詩主動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從中感受到語言藝術的美,他們就會產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和贊賞之情。教師趁機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寫作藝術、觀察的方式,此刻抽象的寫作知識借助語言材料變得有血有肉,學生就更樂于學習,并渴望自己也能將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優美地表達出來。他們也就會主動觀察、體驗周圍的一切人和事,自覺地做生活的有心人。課后,教師再給學生提供練筆機會,引導他們模仿語言文字材料的表達方式和寫作藝術,將他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真實地寫出來。學生就養成了觀察事物的習慣,提高了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還為作文教學奠定基礎。
二、習作教學注重互動,激活寫作欲望
作文教學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是否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孩子是否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學生學習了每組課文,經歷了多次練筆之后,他們都具備了一定的寫作知識和寫作能力。因此,習作課上教師只需根據練筆的情況對寫作知識作簡明扼要的歸納,讓學生審清本次作文的主題,而重心則是在互動中擴展學生的視野,激活寫作思路,培養積極的寫作態度。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分小組形式,讓學生根據寫作要求,互相欣賞練筆的小作文,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中激活思維;或選出一至兩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在班上共同評點,學生用口頭修改的方式,對詞句段進行修改,再對照經多次修改后的成果,他們就會明白遣詞造句的功夫不會白費,主動養成修改的習慣,提高用詞用句的能力;或先組織與此次作文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體驗,他們就會產生將“玩”的情景說寫出來的欲望;也可與學生一起欣賞美文,感悟美詞、美句、美境,起到熏陶遷移的作用,喚起學生動筆的沖動。正如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于激活、喚醒、鼓舞。”所以,只有多一些活躍的交流、活動和鑒賞,學生才會真正產生強烈的寫作欲望。
三、評點習作,注重亮點,樹立寫作信心
“自信造就一個人,自卑毀掉一個人。自信者從困難中看到希望,自卑者從希望中看到困難。”我們可以看出自信對于一個人是多么重要。可是,學生的自信從哪兒來呢?從教師的關注、鼓勵、肯定和適當的表揚中來。所以,老師點評作文時,應該去發現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哪怕只有一詞一句,甚至一個標點也要指出來,給予肯定和鼓勵,學生就會感到成功的喜悅,就會盼望更大的成功,就會對修改意見呈現出積極的態度,主動思索修改的辦法。而“文章不厭百回改”的積極性也來于此。學生有好作文時,應不吝惜地給予展示的空間。或裝訂成冊在班上傳看,或張貼在班級學習園地,或向報紙雜志投稿。學生就會得到更大的自信,創作激情也會越來越高。
但是如果教師點評作文一味地追求如何幫學生修改作文的話,學生就會形成馬虎作文,懶于修改的習慣。因為他們想反正會有老師改;其次還會產生自我否定意識或抵觸情緒,以為自己寫不出好作文或老師不尊重他的勞動成果;另外,壓抑了學生創造才能的發展和個性特色的發揮,不能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活躍氣氛。所以,教師的點評要給予學生足夠的信心。
四、課外注重激勵,鑄造長久興趣
古語道“腹有詩書氣自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語文教師應將引導學生讀優秀的課外讀物作為作文教學的一個重點。這樣做不僅為寫作鋪墊了厚實的語言、方法基礎,同時也是塑造完美人格,豐富人生的一個重要渠道。
具體的引導方法是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課外書的時間和內容,注重讀書方法的指導和興趣的調動。如,讀書要邊讀邊感受,邊聯想,不僅要與書中主人公共悲喜,還要站在旁觀者的立場認識、分析,不僅要選優秀的詞、句、段摘抄,還要寫出讀書心得體會,做到口到、手到、心到;或者教師經常和他們一塊兒看書,互相切磋,針對同一篇文章交流認識看法,在交流中學生得到成就感,從而增強讀書的興趣;還可以通過開展“讀書筆記展”,“名言、警句、古詩背誦比賽”“我的讀書方法介紹”“我最愛看的一部書”等活動來激勵學生養成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并在寫作中讓學生體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總之,對于習作來說,觀察是前提,積累是基礎,材料加工是關鍵。學生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就會感到生活中有作文,學習中有作文,從而走上一條快樂的寫作之路!
參考文獻:
李增德.淺談小學生習作教學策略[J].中小學教育,2013(0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