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梅
葉圣陶先生說過:“記載一件東西,敘述一件事情,發表一種意見,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為文章。把眼睛里看見的光景記下來,當然也成為文章。”看得出寫文章是一種表達的需要,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需要。只要親身經歷或者看到的想到的事情,用語言敘述下來就是文章。可是現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歡寫文章,寫文章的時候便開始挖空心思、絞盡腦汁。要么不知道寫什么,要么言之無物,要么就是毫無新意地人云亦云,寫作文成了老大難,好像要寫出血肉豐滿的文章只是作家的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這樣寫道:“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基于此,根據多年的習作教學經驗淺談一下自己對于寫作教學的幾點見解和主張。
一、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學會在觀察的基礎上習作
新課標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觀察作文是小學生作文教學的基礎。我們首先要教會孩子用多種感官去觀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嘴巴嘗,用手摸。調動各種感官,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
記得有一次,我班的孩子在操場的草叢里捉到了一只蝸牛。孩子們紛紛圍觀,好像得到了什么寶貝似的。顯然孩子們的興趣被勾起來了。我靈機一動,何不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觀察呢?想著,我自然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的觀察欲更強了。孩子們觀察后七嘴八舌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想。“老師,蝸牛有兩根像天線一樣的觸角。”“蝸牛身體軟軟的,又滑滑的。”“蝸牛身上的貝殼像個小房子,只要我們輕輕一碰它就躲進去了。你假裝不理它,一會它又會鉆出來。記性真不好。”“它爬過的地方留下了長長的黏液。”“老師我還知道蝸牛喜歡吃菜葉呢!”就這樣孩子們對蝸牛進行了全方位的觀察。這樣趣味盎然的觀察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觀察的習慣和探索自然的興趣。這遠比寫一寫你熟悉的小動物有趣得多、生動得多、有價值得多。
就是這樣抓住生活中的最好機會,培養學生多角度地觀察體驗事情和事物,恰當的引導、強烈的欲望、細微的觀察、深刻的感受自然為學生的習作打下基礎,再加上教師的科學點撥和引導,學生的習作自然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在活動與游戲中學會寫作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游戲和作文交替進行。過去我們就有許多先進的案例。如“貼鼻子”“老鷹捉小雞”等這些游戲作文大家一直津津樂道。課間帶著孩子們在操場上、教室里活動游戲,課上讓孩子們盡情表述出自己的見聞感受,然后書寫文章。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在參與經歷中抒發自己的見聞和感受,作文變得輕松、愉快。
三、隨文練筆,在課文教學中遷移運用
作文之初,免不了學習和借鑒。從一些好的案例中學習遣詞造句,或是謀篇布局。我們教材中選用的文章在寫法上都有其獨到之處,都可以作為習作的典范而學習。在學完課文后我們就可以讓孩子試著進行語言的拓展和訓練。
例如,教學《小攝影師》這一課時,課文結尾小男孩哭著跳上電車走了。高爾基告訴秘書,如果小男孩再來,一定讓他進來。學完課文我讓孩子們發揮想象續寫課文。“第二天小男孩會來嗎?他會怎么做?”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會回來,他會向高爾基道歉的。”“那他們會說些什么呢?”我繼續引導著。“他來到高爾基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說:‘對不起高爾基先生,昨天耽誤您寶貴的時間了。今天我還能為您照相嗎?……”這樣人物就鮮活起來了。我繼續引導“為了照好照片,他們會做些什么呢?”“高爾基還會坐在沙發上,側著臉對著小男孩微笑。小男孩會……”在說好的基礎上,再把說過的故事一步一步寫下來。孩子們的習作精彩紛呈。有《小攝影師后傳》,有《第二天》,有《小攝影師續》等等。他們大多仿著課文中高爾基和小男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進行續寫課文,而這正是文章的精華所在。
這樣的遷移訓練,對孩子來說就是對語言的再運用。而學習語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運用,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從而做好語言的積累和儲備。
四、給孩子創設展示習作的空間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們要把習作成功的喜悅植入孩子的心靈。每一節語文課上課之前讓孩子們輪流讀自己的習作或者日記。孩子們為了第二天能夠很好地展示自己的習作,前一天晚上會下工夫寫好自己的習作,修改好自己的習作,并把它讀熟甚至背誦下來,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一來,孩子們在習作的書寫和修改中,積累習作經驗和素材。樹立習作的自信,從中找到習作的樂趣。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作文是思維與語言文字的結合,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剛接觸作文的小學生,不僅需要我們多些作文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更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耐心,這樣就能為孩子們創造出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的巨大空間。
參考文獻:
王云峰.改進小學習作教學的幾點嘗試[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3(1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