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蘭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樂器教學是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樂器教學對于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情緒等方面,是其他學科教學方式所難以代替的。
一、喚起參與欲望,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習豎笛的基本動力,怎樣讓學生對豎笛產生濃厚的興趣呢?當然“天生的興趣”并不存在,只有參與才能對這項活動產生興趣,受到的鼓勵越多,興趣也就越濃,甚至沉浸其中,樂此不疲。在教學中我注重激趣教學,通過欣賞豎笛樂器演奏,使學生感受到豎笛演奏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樂器像人會說話一樣,能表達出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有了這種良好的想法和積極態度,這就為豎笛進課堂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學起來積極性高,自然地促進了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
我注重自己的教怎樣去適應學生的學,不是傳統的老方法,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努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使學生保持旺盛的興趣和新鮮感。學生拿到豎笛感到神秘、新鮮、好奇,因此先讓學生對豎笛有個初步認識,介紹它的結構、發聲原理、音序、高低音、吹奏方法,使學生進一步產生學習的愿望,激發學生學習豎笛的積極性。
豎笛進課堂是訓練學生聽覺的最好方法之一。我采用“吸引”著學,如,對于所謂的學困生,采用“一幫一”的方法,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接龍式地吹,一人演奏全班接,老師在旁邊指導,看誰先學會,學會的教不會的。老師對差生一定要有信心,集體指導要有耐心,教學過程要細心,發現優秀的及時鼓勵表揚。
二、寓教于樂,培養能力
學生的能力發展往往是與豎笛訓練聯系在一起的,因為豎笛訓練是和手指聯系在一起的,特別是左右手共同運動,能平衡左右大腦神經中樞,開發大腦的形象思維,促使各種能力的發展。
學生剛學豎笛,正處于求索知識的緊張階段,學習豎笛要求人的眼、耳、腦、手各個器官同時啟動,協調一致,這對學生來講是一種特殊的訓練。尤其在一起合奏時,學生發揮想象去理解樂曲的表現和意境,敏捷的反應和應變。這些能力的培養不僅活躍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人變得聰明了,學習也會有所提高。
豎笛進課堂,不僅改革了教學內容、方式、方法,在學樂器的同時自學能力、合作能力,音樂素質也得到了提高。豐富了音樂課堂教學,而且從中得到了成功的歡樂和美的享受。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