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麗萍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機場路小學
師愛潤童心德馨伴成長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
倪麗萍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機場路小學
《品德與社會》課程主要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個人行為習慣,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廣闊的社會生活中,能夠將課堂上所學到的道德規范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在社會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習慣,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做為教師我們在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的同時,更應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審美意識、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和發展。力求在貫徹國家,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彰顯“教書育人”的教學特色。讓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策略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起來,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鑒于此,筆者個人認為《品德與社會》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標桿,它對培養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做為《品德與社會》的老師,我們的目標就是要不斷改進教學策略,改變以往的課堂授課方式,要讓孩子們學以致用,塑造完美品德。
三國孫權曾說過“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通俗的講就是我們常說的“團結就是力量”。以冀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中國影響著世界”一課為例。本章節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感受體育健兒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讓學生理解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讓孩子從體育健兒的身上學習頑強拼搏的精神,讓學生學會團結,學會合作。讓他們切身感受集體的力量堅不可摧。首先,筆者在課前給全體同學布置家庭作業,讓他們搜集整理有關體育健兒的圖片、資料。了解我國體育事業現取得的輝煌成就。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對本小組成員所搜集到的資料,圖片整理,并讓同學們自己配文字解說,然后選派一個代表,進行全班評選。最終選出一個優勝者。通過此次授課,最終讓孩子們明白:一個人的知識是有限的,而一組人的智慧是無窮的。正可謂“一根線容易斷,萬根線能拉船。”通過這種教學形式,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合作的重要性。學會與同學資源共享,榮譽分享,以增強小組榮譽感和個人使命感。進而引申出集體主義榮譽感。學生通過學習體育健兒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為國爭光的精神,增強自身素質,從小事做起,為班級爭光,為學校爭光,為祖國爭光……
教師要將課堂內所學的知識,由課堂內“走出”課堂外,引領學生走入校園,走入社會,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在欣賞中摸索感悟。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再回歸到社會生活,運用到社會生活中。教師不應該僅僅拘泥于教材內容,而更應該讓德育教育走進社會生活,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教育學家贊科夫曾經說過:“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品德”來源于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塑造“品德”。“品德”教育是“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教育。它不是能憑空實現的,是以一定的內容作為載體的。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觀念也就越容易被學生認同、接受。教師應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搬上課堂,并倡導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參與,通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正確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社會的有用之人。
詩人歌德曾經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老師所教的內容感興趣,他才會喜歡這門課,才會主動的去學習,思考所學的內容。《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于語文,數學等別的學科。它要求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應該是緊密結合的。課堂教學中的故事來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導于生活。做為《品德與社會》老師,不能只對教材所設計的內容讓學生進行機械記憶,或者刻意去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感知能力。而忽視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舉例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安排教學內容,努力克服死板,機械的教學內容。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自己的私德健全起來,建筑起“人格長城”來。由私德的健全,而擴大公德的效用,來為集體謀利益。”教師通過課堂讓學生的良心、羞恥心、責任心和偉大的理想在他們的心靈中永遠扎根發芽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有道德的個性。就像貝多芬說的那樣“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如果一個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偏離了航向,那么他的趣味也必然會墮落。而我們《品德與社會》的教育目的歸根結底是行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只有通過實際的富有道德意義的生活體驗才能學會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如何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總之,教師要以“教書育人”為本,重在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社會性發展。力爭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生活、感恩生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社會性發展的好學生。
[1]魯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材探尋.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09期
[2]高峽.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思路.中國教育學刊,2003年04期
[3]陶元紅.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實施探討.中小學教材教學,2004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