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瀅 (江西省撫州市文化藝術發(fā)展中心 344000)
體驗對舞蹈表演及演員的影響與作用
黎 瀅 (江西省撫州市文化藝術發(fā)展中心 344000)
一個成熟、成功的舞蹈演員,總是會主動的、不斷的豐富自己的閱歷、知識,不斷的關注與發(fā)現生活中的細節(jié),旨在豐富自己的“體驗”,并融會貫通的應用這些“體驗”到舞蹈表演中,促進自己舞蹈表演水平的提高。本文專門就體驗對舞蹈表演及演員的影響與作用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旨在使舞蹈演員更加理性認識“體驗”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更好應用“體驗”來提高自己的舞蹈表演水平。
體驗;舞蹈表演;演員;角色;統(tǒng)一
舞蹈表演作為眾多藝術門類之一,其來源于生活,又深入表現生活;舞蹈演員的生活體驗,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演員的舞蹈表演水平及其發(fā)揮。因為,舞蹈演員需要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認識舞蹈素材、作品的體驗,再將個人生活體驗與舞蹈素材、作品體驗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既富有個性又具有共性的舞臺藝術形象,真正體現舞蹈藝術來源于生活、又深入表現生活的本質。一個成熟、成功的舞蹈演員,總是會主動的、不斷的豐富自己的閱歷、知識,不斷的關注與發(fā)現生活中的細節(jié),旨在豐富自己的“體驗”,并融會貫通的將這些“體驗”應用到舞蹈表演藝術當中,從而促進自己舞蹈表演水平的提高。為了使眾多舞蹈演員更加理性認識“體驗”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更好應用“體驗”來提高自身的舞蹈表演水平,筆者專門就體驗對舞蹈表演及演員的影響與作用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舞蹈表演藝術起源于生活體驗
舞蹈表演藝術是一種典型的社會現象和生活藝術,其來源在于社會生活,并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同時其也是社會一系列思想、風尚的重要體現。較其它藝術形式,舞蹈表演藝術的不同還在于其特殊的藝術表達方式,即舞蹈表演藝術是用其鮮明的肢體語言來展現舞蹈形象、表達舞蹈情感,肢體語言是其重要的審美和表情達意媒介。舞蹈表演藝術特殊的審美與表情達意媒介,也說明了其生活體驗來源,因為據研究發(fā)現舞蹈藝術起源之一是“勞動”,是人們生產勞動內容的體現,另一種說法是舞蹈最早起源于“巫術”,是對巫術動作的模仿和發(fā)展;但不論哪一種說法,或者起源于哪一種,今天的舞蹈表演藝術都沒有脫離“生活”,舞蹈表演內容也沒有脫離人們的生活內容;舞蹈表演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正是通過對人們生活及其內容的理解、體驗等總結,才創(chuàng)造出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舞蹈表演藝術。
(二)舞蹈動作的深意源自生活體驗
舞蹈演員是在用身體抒情達意、寄情言志,這些舞蹈表演動作歸根結底是演員對文化的認知、對生活的體驗。以中國古典舞為例,其是一種被雅化了的舞蹈,如果不是對中華民族古老生活內容、體驗的深入、深度理解,就不會有今天舞蹈肢體動作以外的、借助肢體動作表達出來的內在氣勢、精神等深意;這也使得中國古典舞始終與中華文化特有的生活意境聯系在一起,它促進了大而合凝聚狀態(tài)的形成,并通過諸多個體來表現群體的,離開了群體所烘托的意境,也就無法表達古代中國人民那種傳統(tǒng)、古典、群居的生活及內容。總之,舞蹈表演中演員的肢體動作是特定時期、特定人物的真實生活動作、內容,是對生活動作、內容的一種抽象概括,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體驗”,正是這種對生活動作、內容的深入“體驗”,才造就了今天的舞蹈動作,才成就了今天的舞蹈藝術形式,離開了生活動作、內容,離開了對生活的體驗,也就無所謂今天的舞蹈藝術。
任意一部舞蹈作品總是對生活的有感而發(fā),不管其描寫的人還是物,總是能通過舞蹈動作的觸碰而在演員內心深處激發(fā)起一種欲望,在內心深處找到一種情感意象或者體驗,這一情感意象或者體驗又會使演員主動投入更多精力到舞蹈表演中,保證舞蹈表演始終具有一種旺盛的生命力。舞蹈演員在舞蹈表演中作用重大,因此舞蹈演員的體驗直接關系到其對舞蹈作品內容、情感的理解,進而影響到其舞蹈表演水平的發(fā)揮,對舞蹈作品的表演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在進行正式的舞蹈表演前,舞蹈演員同舞蹈編導一樣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對舞蹈作品涉及的生活內容進行深入的構思、理解和體驗,因為沒有對舞蹈作品所涉生活背景、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深度體驗,演員不可能真正領會舞蹈作品主人公的感受,就不可能做到與主人公的“心神合一”,實現作品主人公的訴說就是演員自己的訴說,作品主人公的情感就是演員自己的情感。為了保證舞蹈演員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主人公的感受,獲得與主人公相同的體驗,需要舞蹈演員做到以下兩點。
(一)表演前演員與角色體驗的統(tǒng)一
舞蹈表演形象的塑造,是在編導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導下,進行的一種演員與角色的再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造體現了編導的藝術作品構思和對演員表現的理解,有時為了取得預期的表演效果還可能將演員的個人經歷、情感等與作品角色結合起來,使演員成為角色里的自己;舞蹈演員與作品角色之間關系的體驗、轉化,也稱為舞蹈演員對舞蹈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造。舞蹈演員對舞蹈作品二度創(chuàng)造的過程,我們可以理解為是舞蹈演員進一步明確與舞蹈作品角色關系的過程,這時演員應該具有或者獲得與角色相一致的“體驗”,在進行舞蹈表演過程中做到角色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角色,即以本人的名義來表現作品角色,而不是第三者身份旁觀作品角色的生活及情感。演員與角色的關系是戲劇表演藝術中的基本關系.文章從兩者關系的角度來試論體驗派與表現派的分野.作為表演觀念史上的兩大流派(“體驗派”和“表現派”)之間最關鍵的分歧是在如何“化身成角色”的問題上.因此,演員只有做到了既要入乎其內(演員實現對角色的深度體驗)、又要出乎其外(演員完成對角色的完美呈現)才能在實踐上發(fā)揮兩大學派的優(yōu)勢,彌合兩派的分野,從而使表演藝術達到一種趨近完美的程度。
(二)表演中明確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
舞蹈表演中,所謂“第一自我”是指演員作為創(chuàng)造者、參與者的我,而“第二自我”則是指演員扮演角色的我。在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表演過程中,演員為了更好表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需要成為角色自己,同時演員又要作為創(chuàng)造者、參與者化身在舞臺上,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在這里既對立又統(tǒng)一;表演過程中,要求演員既要化身角色進入到作品規(guī)定的情景中,過角色的精神生活,同時又要求演員必須時刻監(jiān)督自己的表演及對角色的駕馭,目的是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人物形象,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可以說舞蹈演員過的“雙重生活”。總體上來說,要求演員在臺上不能“忘我”,既要能準確感受到角色的內心情緒,并通過舞蹈動作把它表現出來,又要能冷靜控制自己肢體、精神及與觀眾的交流,保證表演的流暢及人物的活靈活現。
[1]李雨婷.淺析舞蹈表演中技術技巧的運用[J].青春歲月,2016(01).
[2]黃靜.試論舞蹈表演中情感體驗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2(19).
[3]關婧妍.關于舞蹈中“沉浸體驗”的研究[D].北京舞蹈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