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英 張麗芝 劉 艷(銀川能源學院750000)
“模擬設計項目”教學場景在《建筑構成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楊小英 張麗芝 劉 艷(銀川能源學院750000)
論文通過教學活動,總結闡述《建筑構成基礎》教學中創設“模擬設計項目”教學場景的應用內容,在簡述《建筑構成基礎》課程的特點基礎上, 從專業性、教學方式、選擇合適教材、考核方式三個方面提出創設“模擬設計項目”教學場景的重要性及對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進策略。
實踐;模擬教學;教學方法;專業性;創新
本文為2014年寧夏自治區級高等教學本科教學工程課題
《建筑構成基礎》是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建筑)設計方向開設的一門主修專業基礎課程,由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三部分組成。銀川大學提出“技能型+應用型”教學的轉變,以及“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課程改革等教育教學觀點,都在突出的反映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越來越側重于應用實踐,所以我們的課程教學也不能夠脫離現實,更要創新。實踐型課程對于職業院校來說,是重中之重,是為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對于學生就業而言,也是很有幫助的。
1.靈活性
設計方案、思維角度、材料應用、設計者等都具有可變性,這也決定了設計項目的多樣性與靈活性特點。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結果。
2.創新性
與時俱進——時代性。
3.專業性
“三大構成”課程體系是設計類專業必修課程,作為建筑設計專業具有教學方向、課程性質及就業實踐的專業性,課程內容是從二維空間、半立體再到三維空間的轉變,探討從黑白到彩色、空間、比例等的認知。
4.實踐性
“產、學”結合,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課程知識,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力,最終應用于實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考試改革,將教學實踐比重加大,讓其成為考核的一部分;同時,緊扣職業技術院校的辦學理念,培養“應用型+實踐型”的教學模式。
在《建筑構成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以“模擬設計項目”教學場景為核心實踐教學內容,是將教學任務(理論、實踐、作業和考核)以“虛擬設計項目”形式融入教學環節之中,模擬設計實踐過程及在模擬真實設計項目場景下怎樣解決問題與創新。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模擬設計項目”課程訓練,例如,利用紙盤、紙杯、面具、扇子等教學模具開展教學活動,因為設計類教學的創新性與時代性較強,教師可根據每一時期不同設計項目任務來設定不同教學場景和內容,通過其他教學方法的結合引導和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創新思維、手段。
《建筑構成基礎》課程以“開發”“應用”為原則,打破傳統學科課程訓練及教學模式,基于工作與實際應用過程,以能力為本位,構建以增強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為課程體系。內容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以及三大構成的應用。
通過教學實踐與社會實踐,總結修訂出專業性強、實踐性強的教學方法與培養方式,根據職業需求優化知識結構,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從教學整體性把握、培養人才,同時可以更好的為以后的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1.以專業特色出發,適用于建筑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教學實踐
在教學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針對本專業的特點,采用分階段、分步驟實施項目任務的教學方法,由二維空間過渡到半立體空間過渡到三維空間,由黑白畫到色彩繪制的過渡,由簡至繁,由易至難,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在《建筑構成基礎課程設計》中將構成基礎課程結合建筑設計專業,突出建筑、室內等三維空間的營造,使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另外,為了加強團隊協作精神,引入了企業的管理辦法,采用了小組合作制,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職業工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2.教學方法的改進
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要教學方法,容易導致教師主導講,學生被動學的兩個弊端。主導講授很容易造成知識的單向傳遞,陷入“注入式”教學,抑制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忽視個體差異,傳統教學的教學方法較單一,通過多年來的教學活動,及聽課,不斷的總結:
(1)講授+設計實踐
理論教授的特點:以理論為主,需要教師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并收集大量的相關資料,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建筑構成基礎》課程作為一門設計類專業基礎課,為其他課程及以后的工作做鋪墊,同時也是應用性較強的課程,通過課程設計實踐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效果怎樣”(克服困難,達到目標)。
(2)小組工作法
每4-5名學生為一組,組成一個團隊承擔一個任務,團隊成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任務,學生評價與團隊其他成員表現密切相關。這樣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
(3)深度研討教學法與角度互換
在教學中,師生共同研討任務,在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實現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提升,特別是在建筑構成模型制作環節中,對草圖方案的制定和方案深入階段的定位、構圖以及材料的應用與制作等環節,都需要教師不斷的引導和學生不斷的互動、提問。
讓學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以“項目負責人”“項目匯報”的身份投入“模擬項目”場景中去,講出項目的相關內容,與師生共同探討。
(4)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
在教學中針對不同課程、不同的授課對象,甚至是不同教學環境中,我們都應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或利用不同的情景設計貫穿課堂,如課堂提問(啟發式),將思考權還給學生等方式,為學生拓展知識面,從課本結合案例、圖片等,不但可以達到教學目的,更能夠增加學生對課程的喜愛和記憶,增強教學效果,達到師生共贏。
3.優化考核方式
因為課程具有實踐、創新性強的特點,在傳統閉卷考核方式的基礎上進行考試改革,加強學生練習與實踐教學的比重,加大學生動手、動腦的力度,減少學生死記硬背的傳統考試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在《建筑構成基礎》教學中設置“模擬設計項目”教學場景,需要教師把握經濟時代社會發展需求及創新思維手段的學習與應用,積極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建筑構成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項長久的工作,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是設計應用的起點,又是后續專業課程學習的理論基礎。在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施方面還有很多的困難需要克服,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改革方面還需要所有的教學工作者進一步的努力,尋求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面,來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兼備的優秀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