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安 (百色學院 533000)
面向桂西少數民族學生的聲樂教學策略
王鑫安 (百色學院 533000)
桂西少數民族學生在聲樂學習中具有很多優勢,同時也有很多不利之處,針對這些不利之處,文章提出通過加強語言訓練,改進溝通方式,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等教學策略,力圖為面向桂西少數民族學生的聲樂教學提供建議和借鑒。
桂西;學生;聲樂;教學;策略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世居民族有壯、瑤、苗、侗、漢、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而這些少數民族多數分布在桂西地區,該地區的少數民族有壯、瑤、苗、彝、侗、仡佬、毛南、京族等8個,占該地區總人口的80%以上。百色學院地處桂西中心百色市,面向桂西地區招生比例大。筆者在百色學院工作幾年來,接觸了大量本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收獲了不少感悟,并著手對這些感悟和教學經驗予以理論總結。在筆者撰寫的論文《桂西少數民族學生自身特點在聲樂學習中的利弊》(載《科教導刊》2015年第五期)中,對桂西少數民族學生自身特點在聲樂學習中的優勢與劣勢,做出了判斷和分析,本文著重探討的則是面向桂西少數民族學生的聲樂教學策略。
通過幾年的聲樂教學,筆者發現,桂西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聲樂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來自于語言,主要表現是普通話不夠標準,加上不同的語境和語言文化,師生之間——特別是外地教師與本地學生間——的交流溝通也不很順暢,教學交流中信息失真較多,給聲樂教學增加了難度。因此,從問題的本質入手,加強語言練習與溝通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第一策略,其對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要求:
(一)學生加強普通話練習,保證做到“字正腔圓”
聲樂藝術是語言的延伸,如前所述,桂西少數民族學生聲樂學習遇到的最大障礙即語言。不可否認,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的聲樂作品都是用漢語普通話演唱,因此作為一個學習聲樂的學生,普通話的練習不可或缺。百色學院音樂表演專業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較弱這一情況,專門規定了《臺詞正音》作為必修課程,但每周2課時的教學只能教授一些基本的理論和方法,具體到每個學生不同的個體,還需要聲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語言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解決,更需要學生自己課后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大量的練習才能真正做到“字正腔圓”,并在聲樂學習中,與咬字吐字、歸韻行腔等訓練緊密結合,才能有表現好作品的可能。
(二)教師應努力融入當地或學生的語境
教學是一種雙向交流活動,溝通效果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聲樂教學有許多概念比較抽象,需要高效的溝通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語言是溝通的橋梁,盡管不少廣西少數民族學生講的普通話不很標準,但交流不成問題。問題在于師生雙方所處的不同語境和由此產生的不同用詞、對詞意的不同理解等。特別是外省到本地工作的教師,如何融入當地語境,用學生能夠聽得懂的用詞,提高教學效果,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對此筆者深有感觸。例如在一次聲樂教學中,筆者告訴學生氣息不能提起來,學生問“提”起來是什么意思?筆者通過動作演示,學生恍然大悟——哦,就是不能“浮”起來;再比如,一次在水龍頭前洗手,旁邊有個學生善意提醒說“老師,那個水管不好用,水會飛出來”,當筆者正一邊想這個“飛”字怎么理解一邊開水龍頭時,發現有一部分水是從水龍頭口旁邊射出來了,容易濺身上,立馬明白了“飛”的含義,并且覺得這個詞用的非常生動形象,其它例子還有很多。這正是由于不同的語言形成的不同語境,造成了交流溝通上的一些小問題,因此,作為一個外地教師,只有多與本地學生接觸,了解并融入到他們的語境中去,用他們的“習慣用詞”進行教學,效果肯定會好很多。
本地教師就生活語言來說,與學生處在同一語境下,在語言方面具有優勢,如果能夠在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運用當下學生們的常用語,融入他們的語境,也會對教學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當然,另一方面,作為學生,跟不同的聲樂教師學習,也應盡快適應不同老師的風格和語言習慣,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面對桂西少數民族學生這一整體,除了語言等共性問題適用共性策略外,還有一個個的個性問題,因為他們分別屬于不同的少數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是不同的個人。因此,在對這些學生進行教學時,還應注意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
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觀察,桂西少數民族學生的這些個性差異,除身體嗓音等硬性條件外,多體現在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個人悟性與眼光見識等幾方面,而這些又明顯呈現地域性特征。比如,同樣是桂西少數民族學生,從山區出來的孩子,更加樸實,通俗講就是“很乖、很老實”,他們在聲樂學習上,優勢是可以較好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劣勢是主動思考和學習的動力不足,依賴性嚴重,“老師讓我做什么,學生就做什么”是他們常說的話,并有點自豪地認為這是好學生的標志。而來自城市的學生,優勢在于思維活躍,相對見識多等,劣勢在于“太靈活”了,定性或毅力不夠。面對這樣的學生差異,應“揚長避短”,在培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上下功夫,利用優勢,補齊短板,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以上例子,僅僅是眾多個性差異中的一個,所以,作為一個聲樂教師,應在平時的聲樂教學中,多觀察、多思考、多積累,做一個“有心人”,像一個醫生一樣,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和“病情”,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這樣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綜上所述,通過對桂西少數民族學生聲樂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信息失真等問題進行分析,筆者認為加強學生普通話訓練,改進師生間溝通方式,同時注意個體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解決方案,注重因材施教,是面向桂西少數民族學生聲樂教學的最好策略,如能長期堅持,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修正,師生雙方共同努力,肯定能在面向桂西少數民族學生的聲樂教學中結出累累碩果。
王鑫安(1978~),男,漢族,百色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聲樂藝術教育、民族民間音樂研究。
百色學院2015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面向桂西少數民族學生的聲樂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5JG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