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蘭珍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課標準確定義課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學習的重點在于學習語言文字的應用。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以讀導寫,讀寫結合,使其內化為寫作能力,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關鍵詞:讀寫;運用;語言文字;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86-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許多老師只重視“人文性”的教學,即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講解文本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上,卻忽視了對文本表達方式的學習。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學習、體會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表達方式,并學會在實踐中運用,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一、在讀中感悟文本的寫作方法
新課標提出的“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機地滲透作文寫作方法,把語文知識的學習與作文教學相結合,密切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因此,“以讀導寫”就成了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篇文章被選進教材,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載體時,它肩負的責任不僅僅是傳遞文本所承載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和學習它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傳遞信息的,這才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新課標對于文本表達的學習在不同的學段都提出了相關的要求。如第二學段要求閱讀“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學段則要求閱讀“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學習文本的表達方式有助于學生讀懂文本,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的有效手段。文本的表達方式各種各樣,有的講求生動形象,有的講求簡明扼要,有的講求氣勢磅礴等等。如教學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珍珠鳥》,教師“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閱讀,品讀了文中一系列描寫的句子后,教師進入引導:“作者為什么能把珍珠鳥描寫得如此生動、具體,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呢?”讓學生先在小組里討論,然后由小組長匯報。各組爭相回答:“這是因為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因為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因為作者在觀察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因為作者能按順序觀察。”“因為作者帶著對事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教師對學生的意見給予肯定和鼓勵,進而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作文要寫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教師安排總結在閱讀中學到的寫作方法,及時地布置練習作業,讓學生嘗試著運用所學方法進行小練筆:課后觀察花園中的一種花或一種小動物,模仿本文的寫作方法,寫一片段。“以讀導寫”及時有效!
二、在讀中體會文本的選材立意
“寫什么”的問題始終困擾著學生。殊不知,作文的素材來源于生活,要寫好作文除了要善于觀察,還要善于思考;不僅要善于收集素材,還要善于選擇素材。因此,教者要善于利用閱讀文本,引導學生選擇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教學人教版第十二冊第三組第一篇《再見了,親人》一文,是一篇指導學生如何選擇素材,提煉素材的很好范例。當年在朝鮮人民和志愿軍間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的事例數不勝數,但作家魏巍在志愿軍與朝鮮人民分別的時候所追述的幾件往事:朝鮮大娘冒著炮火給前線的志愿軍送打糕,昏倒在路旁;小金花和媽媽為了保護偵察員老王,媽媽犧牲了;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充饑被敵機炸斷了雙腿等這些典型事例,就像是“無數感人故事中擷取的幾朵艷麗的花”。在閱讀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選擇事例時要突出“朝鮮人民與志愿軍的深厚情誼”。 學習完這一單元組課文,安排學生練習寫《最讓我感動的事》,表達在生活中感受人間的美好,學習本課的方法,引導學生如何選材,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教材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教材僅僅是個“起點”,要使自己到達“終點”,這一路上要閱盡“無數的風景”。 學一篇,帶多篇,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學語文,用語言。
三、在讀中學習文本的遣詞造句
葉圣陶先生說:“讀是吸取,寫是傾吐”。讀寫不分家,讀寫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而寫作則是學生通過閱讀所得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心中所思、所想、所感等的過程。堅持以讀為本,以讀導寫,讀寫結合,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不同的文體,不同的主題,不同感情基調的文本都有其獨特的語言。教師應抓住文本的語言特點帶領學生反復誦讀,感受文本中語言文字所蘊涵的魅力,學習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準確、精煉、嚴謹等等。如教學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六組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第一自然段時,教師在學生充分品讀之后,讓學生觀察、思考:哪些詞句寫出了媽媽對巴迪的贊揚與鼓勵?通過學習,討論,比較,欣賞,學生從課文中找到了“眼睛亮亮的、興奮、嚷、摸、擁抱”等詞語,通過媽媽的這一“摟”、一“摸”、一“抱”等領悟文章字里行間的豐富情感,體會作者用詞之貼切,準確。學習作者推敲詞句,字字斟酌,嚴謹創作的態度,感悟之后,及時布置練筆,啟發學生回憶: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感受過被媽媽、爸爸、老師等長輩愛撫的經歷啊?聯系學生的生活,學著作者的描寫,你也說說看,交流后把它寫下來。這樣的練筆能及時有效地學習運用寫作技巧,將語言文字的運用落到實處。如果讀寫搭配不當或光讀不寫,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喜歡讀害怕寫”的心理。所以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掌握與寫作有密切關系的方法,還要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
適時地安排練筆,讀寫結合,不僅拓展了教學時空,讓學生活學活用,學以致用,而且在練筆中為學生架設了閱讀的橋梁,給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進而結合學生的習作,以用詞準確貼切為目的進行評講,有意識地加強讀與寫的聯系,讓學生在讀讀、寫寫、議議、改改中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遣詞造句是作文的基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在長期閱讀的積累中逐漸形成的。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緊緊依托課文,堅持以讀為本,以讀導寫,讀寫結合,充分利用閱讀教材中的課例,引導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宇明:兒童語言的發展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