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瓊 程 捷 張 榮 甘華俠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江西 南昌 330006)
?
團體心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狀態患者生命質量及糖代謝的影響
許文瓊程捷張榮1甘華俠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江西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探討團體心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狀態患者生命質量及糖代謝的影響。方法糖尿病合并抑郁狀態的老年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分別進行為期3個月的綜合心理干預和常規干預治療。干預治療前后進行心理狀況和生存狀態測評,干預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進行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結果干預治療后,兩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均顯著下降(P<0.05),實驗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干預治療后,實驗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兩組日平均血清皮質醇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實驗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干預治療后FPG、2 h PG較干預治療前均明顯下降(P<0.05),且實驗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HbA1c干預治療后明顯下降,對照組干預治療前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團體心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狀態及糖代謝紊亂,降低血清皮質醇水平,進而減輕心理應激,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團體心理干預;糖尿病合并抑郁狀態;生命質量;糖代謝
1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身醫學科
第一作者:許文瓊(1974-),女,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內分泌疾病研究。
糖尿病(DM)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DM治療過程中,因病情反復、血糖控制不理想,導致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易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抑郁等心理障礙和不良情緒〔1〕。而心理障礙和不良情緒可促發DM病情的進展,影響治療,形成惡性循環〔2〕。本研究探討團體心理干預對DM合并抑郁狀態患者抑郁狀態、生活質量及糖代謝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我院DM合并抑郁狀態的老年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實驗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61~80歲,平均(72.37±9.64)歲;平均病程(5.13±3.02)年;對照組男37例,女13例;年齡61~82歲,平均(73.05±9.11)歲,平均病程(5.21±2.76)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標準①均符合1999年WH0制定DM診斷標準;②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為8~35分;③無嚴重糖尿病并發癥、惡性腫瘤、嚴重軀體殘疾及精神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者;④經本院醫藥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方法均進行常規DM飲食、運動、藥物治療、監測、DM基本知識和應對措施教育及一般心理護理。實驗組在上述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專業團體小組心理干預治療,具體護理內容如下:①建立合作型醫患關系: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獲取其信任并建立良好關系,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②團體心理干預:將實驗組分為4個小組,每周1次,在心理醫生指導下組織心理角色扮演、聯誼活動等,組織心理角色扮演活動,鼓勵患者對自身目前存在的焦慮、擔心的問題及其他不良情緒進行當面表達,由其他患者進行安慰勸解,讓每位患者有機會參與心理問題的解決中,為患者提供心理交流、學習管理自我情緒、處理自身生活中心理問題的機會。同時積極組織聯誼活動,加強患者間互動和熟悉程度,建立信任感,使患者們在治療過程中互相激勵,相互疏導不良情緒。活動期間,心理醫生密切關注所有患者情緒狀態,對不愿參與活動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詳細了解其心理狀態,并向患者詳細講解不良情緒對病情進展的不良影響,活動結束后總結。
1.4評價及檢測指標采用HAMD評分和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評價干預治療前后的心理狀況和生存狀態。HAMD評分﹤8分為無抑郁,≥8且<20分為輕微至輕度抑郁,≥20且<35分為中至重度抑郁,≥35分重度抑郁〔3〕。GQOL問卷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4個維度,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4〕。采用日立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采用高壓液相離子交換層析法,HLC-723G7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由日本TOSOH公司生產)。預前后8 am、4 pm、0 am采用化學發光免疫量度檢測血清皮質醇水平,并計算日平均血清皮質醇水平。
1.5統計學方法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抑郁狀態的觀察干預前,實驗組和對照組HAMD評分〔(30.14±6.72)vs(31.21±7.07)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HAMD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實驗組HAMD評分(12.16±5.31)分明顯低于對照組(24.39±5.25)分(P<0.05) 。
2.2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情況的觀察兩組干預前在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4個維度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對照組在上述4個維度的評分與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3個維度的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與對照組(P<0.05)。見表1。
2.3兩組干預前后不同時間點血清皮質醇水平的比較兩組干預前在不同時間點及日平均血清皮質醇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血清皮質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實驗組8am、0am及日平均血清皮質醇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4pm時,兩組血清皮質醇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2.4兩組干預前后糖代謝指標變化的觀察兩組干預前FPG、2hPG、HbA1c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FPG、2hPG較干預前均明顯下降(P<0.05),且實驗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HbA1c干預治療后明顯下降,對照組干預前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維度實驗組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干預前干預后軀體功能44.83±13.4753.76±12.341)2)44.92±14.2145.83±12.50心理功能41.24±13.5652.74±13.901)2)40.71±13.8243.14±12.33社會功能44.15±11.3150.72±17.111)2)44.62±12.0745.07±16.81物質生活48.83±16.7251.13±16.5449.06±17.2450.86±16.73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干預前比較:2)P<0.05;下表同


組別8am干預前干預后4pm干預前干預后0an干預前干預后日平均干預前干預后實驗組416.46±118.32320.43±91.321)2)230.4±84.27209.87±82.60209.05±93.12127.76±75.581)2)298.64±93.41212.64±75.871)2)對照組408.50±107.66387.65±95.87235.17±89.16221.06±79.64212.45±94.58176.38±80.342)286±97±104.33238.45±100.462)


組別FPG(mmol/L)干預前干預后2hPG(mmol/L)干預前干預后HbA1c(%)干預前干預后實驗組12.34±2.876.13±2.431)2)16.80±2.646.57±2.961)2)9.05±1.216.37±1.471)2)對照組11.86±3.048.67±2.732)17.12±2.818.72±2.652)8.89±1.058.89±1.05
3討論
老年DM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消極、自責、缺乏信心、社會活動減少、情緒壓抑等,其中抑郁是其最常見的心理障礙問題之一〔5〕。老年DM患者心理負擔、因治療產生的經濟負擔及家人的不支持等方面的壓力,導致患者易出現焦慮、悲觀、抑郁等異常情緒,促發DM病情的加重,影響治療效果。據相關文獻〔6〕報道,DM并發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占DM的30%~50%,是導致DM患者生活質量低下、血糖控制不理想等的重要原因。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功能亢進是抑郁癥發生的機制之一,表現為皮質醇分泌亢進,血清皮質醇水平顯著升高〔7〕,李偉等〔4〕研究表明心理干預可顯著降低T2DM伴抑郁患者HbA1c的結果,提示采用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緩解患者抑郁狀態可有效改善T2DM伴抑郁患者糖代謝。
團體小組心理干預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借助團體力量和醫務人員的心理咨詢技術,使患者間相互激勵、支持,以達到改善抑郁狀態、消除癥狀的目的〔8,9〕。本研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適合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狀態患者的團體小組心理干預方式,尤其是通過心理角色扮演和聯誼活動,可加強患者對自身情緒問題的了解及患者間的信任,治療過程中,患者間相互激勵、支持,建立正常的人際往來和社會關系,有利于患者走出疾病的陰影,避免自閉、自卑傾向,對糖尿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團體小組心理干預可安慰、疏導患者心理,協助患者克服焦慮、恐懼、抑郁等心理障礙和不良情緒,調動其主觀積極性,緩解不良情緒引起的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應激性激素大量分泌而導致血糖升高狀態〔10,11〕,進而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團體小組心理干預有助于緩解老年患者不良情緒,調動患者主觀積極性,使患者服藥依從性提高,促進患者有更合理的飲食和活動習慣,使血糖得到更好控制。
團體小組心理干預是一個由專業護理人員定期組織,策劃,并根據患者心理狀態及病情改善的具體情況,不斷充實和豐富干預護理內容的有組織的復雜過程〔12,13〕,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使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有利于老年DM合并抑郁狀態患者緩解不良情緒,改善糖代謝,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4
1Mascott C.Diabetes distress〔J〕.Diabetes Self Manag,2014;31(5):68-70.
2Park M,Reynolds CF.Depression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Clin Geriatr Med,2014;31(1):117-37.
3翁孝琴,陳佐明,楊賓.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P物質水平與抑郁焦慮癥狀的相關性〔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3):512-4.
4李偉,胡寶春.心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糖代謝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1):3140-1.
5Khan MA,Sultan SM,Nazli R,etal.Depression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Ⅱ diabetes mellitus〔J〕.J Coll Phys Surg Pak,2014;24(10):770-1.
6胡茂榮,尋廣磊,國效峰,等.抑郁癥對糖尿病發病和發展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0;18(3):225-6.
7葉林秀,郭昆全,劉興暉.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對皮質醇水平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0;18(4):306-9.
8杜獻,阮淑萍,朱劍峰.小組心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4;22(14):2069-72.
9張英.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依從性及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7):19-20.
10Sharif F,Masoudi M,Ghanizadeh A,etal.The effect of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Iran J Nurs Midwifery Res,2014;19(5):529-36.
11Baumeister H,Hutter N,Bengel J.Psych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 abridged cochrane review〔J〕.Diabet Med,2014;31(7):773-86.
12鄭彩娥,張荀芳,任偶詩,等.綜合康復干預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6):434-6.
13張媛媛,劉之旺,禹海航.心理咨詢師心理健康團體心理輔導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9):1395-6.
〔2014-07-14修回〕
(編輯苑云杰)
基金項目:江西省衛生廳資助項目(No.20121021)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3-6796-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