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勇
探討心電圖預測右冠狀動脈病變所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價值
杜金勇
目的探討心電圖預測右冠狀動脈病變所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價值。方法9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為右冠狀動脈病變。回顧性分析其18導聯心電圖,分析波形變化。結果右冠狀動脈優勢型患者ST段抬高≥1 mm者陽性率高于非右冠狀動脈優勢型患者(P<0.05)。右冠狀動脈近段病變患者V4R 導聯ST段抬高≥1 mm及V1~V2導聯ST段抬高≥2 mm者陽性率高于右冠狀動脈遠段病變患者(P<0.05)。結論通過分析體表心電圖波形變化有助于識別右冠狀動脈優勢型患者,并鑒別右冠狀動脈近段病變導致的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右冠狀動脈
右冠狀動脈病變是導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較為常見的原因和病變血管,患者常同時出現低血壓及心動過緩,病情較為嚴重[1]。早期對病變血管進行識別并判定血管病變位置對治療方案的制定及風險評估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體表心電圖可快速對急性心肌梗死進行診斷,操作方便,是臨床常用的檢查手段[2]。作者對心電圖在右冠狀動脈病變導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的作用進行分析,總結其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8月本院9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即持續性胸痛>30min;肌紅蛋白、肌鈣蛋白I及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等特異性心肌酶水平顯著升高;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2個相鄰導聯ST段抬高[3]。排除標準:①左室肥厚及完全性束支傳導阻滯等疾病導致的ST段改變;②陳舊性心肌梗死。其中男58例,女34例;年齡37~82歲,平均年齡(62.4±7.7)歲;入院后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為右冠狀動脈病變導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1.2 方法
1.2.1 冠狀動脈造影 所有患者在發病12 h內給予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定病變動脈。排除左旋支病變、右冠狀動脈與左旋支雙支同時病變以及冠狀動脈痙攣導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對于閉塞后再通者,則將閉塞位置定義為動脈最狹窄的部位。右冠狀動脈分段:近段范圍為銳緣支開口及其以上范圍動脈,遠段范圍為銳緣支開口以下[4,5]。右冠狀動脈優勢型指右冠狀動脈在膈面除發出后降支外,并發出分支供應部分或全部左室膈面。
1.2.2 心電圖 患者入院后6 h內進行體表18導聯心電圖檢查,電壓10 mm/mV,走紙速度25 mm/s。分析心電圖波形變化。陽性值記錄方式:V1~V2導聯中若ST段抬高≥2 mm為陽性,反之為陰性;V4R導聯ST段抬高≥1 mm為陽性,反之為陰性;V5~V6導聯ST段抬高≥1 mm為陽性,反之為陰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優勢型 92例患者中右冠狀動脈優勢型59例(64.1%),其中V5~V6導聯ST段抬高≥1 mm 51例(86.4%)。非右冠狀動脈優勢型33例(35.9%),未見V5~V6 導聯ST段抬高≥1 mm者。右冠狀動脈優勢型患者ST段抬高≥1 mm者陽性率高于非右冠狀動脈優勢型患者(P<0.05)。
2.2 病變分段 右冠狀動脈近段病變74例(80.4%),其中V1~V2導聯ST段抬高≥2 mm 58例(78.4%),V4R導聯ST段抬高≥1 mm 67例(90.5%)。右冠狀動脈遠段病變18例(19.6%),其中V1~V2導聯ST段抬高≥2 mm 2例(11.1%),V4R導聯ST段抬高≥1 mm 1例(5.6%)。右冠狀動脈近段病變患者V4R導聯ST段抬高≥1 mm及V1~V2導聯ST段抬高≥2 mm者陽性率高于右冠狀動脈遠段病變患者(P<0.05)。
右冠狀動脈和左回旋支是供應左室下壁以及后壁的主要血管,因此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病變血管為二者之一或二者兼有,其中以右冠狀動脈病變更為常見,占80%左右。在兩支供血血管中,一般其中一支供應面積較大,即在供血范圍中占優勢,可將其命名為左冠狀動脈優勢或右冠狀動脈優勢型[6]。在發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時,及時明確優勢血管對于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以及預測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價值。通常在做冠狀動脈造影時,如果發現前降支較小,而后降支和后外側支較為粗大,則可判定患者具有巨大的右冠狀動脈,即右冠狀動脈優勢型。本研究中,92例患者中右冠狀動脈為優勢型59例,占64.1%。其中右冠狀動脈優勢型患者V5~V6導聯ST段陽性者占86.4%,而非右冠狀動脈優勢型患者未見V5~V6導聯ST段陽性者。右冠狀動脈優勢型患者ST段抬高≥1 mm者陽性率高于非右冠狀動脈優勢型患者(P<0.05)。提示根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體表心電圖波形改變可初步推測患者是否為右冠狀動脈優勢型,該方法簡便無創,較為可行。
在對不同病變位置的右冠狀動脈優勢型患者進行分析顯示,右冠狀動脈近段病變發生率較高,占80.4%。體表心電圖可見V1~V2導聯ST段陽性者占78.4%,V4R導聯ST段陽性者占90.5%。而在右冠狀動脈遠段病變的患者中,其V1~V2導聯ST段陽性者僅為2例,V4R導聯ST段陽性者僅為1例。因此,對于V1~V2導聯ST段抬高≥2 mm且V4R導聯ST段抬高≥1 mm者,可初步判定病變位置位于右冠狀動脈近段。
此外,由右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心電圖波形中ST段為直接向右,因此ST段在Ⅲ導聯中的抬高幅度大多高于Ⅱ導聯。如果觀察到ST段在Ⅱ導聯上的抬高幅度超過Ⅲ導聯,則提示病變血管為左回旋支[7]。心電圖波形的變化也可對心肌梗死的范圍進行提示,如巨大右冠狀動脈,因右冠狀動脈較為粗大,其供血范圍較廣,因此即便其在遠段發生閉塞也可導致大面積心肌缺血。心電圖波形表現為ST段在V5~V6導聯顯著抬高,一般>2 mm。
綜上所述,通過觀察分析體表心電圖波形變化可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優勢血管型進行初步判定,并了解病變血管閉塞部位,有利于制定臨床治療方案。
[1]孫世坤,李南陽,李勛.體表心電圖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關動脈及閉塞部位的預測價值.臨床薈萃,2015,30(5): 495-498.
[2]張敏,代政學,李金明,等.心電圖ST改變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關血管的預測價值.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5,4(2):85-87.
[3]梅志亮,章志玲,周淑蘭.心電圖在右冠病變所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時的預測價值.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5,7(2): 251-252.
[4]李群,王軍,李世敬,等.回旋支閉塞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電圖特點分析.臨床誤診誤治,2015,28(10):76-79.
[5]王蘭,曹海清,邱曉川,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電圖改變與梗死相關血管關系探析.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7):132-134.
[6]葛小寧,王炳銀,劉峰,等.體表心電圖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關血管的預測價值研究.中國社區醫師,2014,30(34):118-120,122.
[7]嚴鵬飛,李金明,張敏,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電圖對比分析.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4,3(1): 10-1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0.047
2016-03-09]
464006 信陽市第四人民醫院內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