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凱(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
動脈瘤夾閉及微導絲置彈簧圈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比較
于 凱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 比較手術夾閉及微導絲置入彈簧圈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院腦外科收治的顱內動脈瘤75例患者,其中50例行顯微動脈瘤夾閉術(手術組),25例患者行經微導絲置入彈簧圈治療(介入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并發癥情況。結果 手術組患者良好率為90.0%,明顯高于介入組的72.0%(P<0.05);手術組各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高于介入組(P<0.05)。結論 顯微手術夾閉與微導絲置彈簧圈治療顱內動脈瘤均有很好的療效,但顯微手術夾閉術治療效果更有效,患者術后恢復佳。
【關鍵詞】動脈瘤;外科手術夾閉;微導絲彈簧圈置入;療效;并發癥
顱內動脈瘤主要是顱內動脈局部血管壁的膨出,在顱內壓突然增大或下蹲等情況下血管容易破裂引起腦出血,對患者的健康影響較大,嚴重者致死[1]。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治療主要為外科顯微進行動脈瘤頸部夾閉和介入栓塞治療,它們的主要目的即是阻斷動脈瘤內的血液供應,避免其發生二次破裂出血[2]。本文比較手術開顱進行動脈瘤夾閉和介入微導絲置彈簧圈對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腦外科收治的顱內動脈瘤75例患者進行研究。根據手術方式將75例患者分為手術組和介入組。手術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35.6±3.2)歲,Hunt-Hess分級:Ⅰ級27例,Ⅱ級17例,Ⅲ級6例。介入組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34.3±2.8)歲,Hunt-Hess分級:Ⅰ級13例,Ⅱ級9例,Ⅲ級2例。兩組患者在上述等其他基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過頭顱CTA檢查確診病變。手術組: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在顯微鏡的引導下沿著外側裂靜脈的走形分開頸動脈池和外側裂池,充分暴露病灶后夾畢動脈瘤的頸部,然后在接受顯微顱內動脈瘤頸部夾閉治療,術后注重降低顱內壓。介入組:先通過股動脈穿刺將微導絲送達至顱內動脈瘤頸部,然后彈簧圈再介由微導絲到達動脈瘤囊腔內,以其與微導絲垂直方向成籃,防止其與微導絲纏繞,充填完滿。
1.3 評價指標:根據GOS(格拉斯哥預后評分)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為良好,輕度殘疾,重度殘疾,植物人和死亡。觀察患者術后有無腦梗死、腦積水、尿崩癥及肺部感染并發癥。
1.4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經由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當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手術組患者良好率為90.0%,其中良好45例,輕度殘疾3例,重度殘疾1例,植物人1例,死亡0例;介入組良好率為72.0%,其中良好18例,輕度殘疾3例,重度殘疾2例,植物人1例,死亡1例;手術組良好率顯著高于介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18,P=0.045<0.05);手術組輕度殘疾,重度殘疾,植物人和死亡的發生率與介入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所有患者術后3 d及7 d行頭顱CT檢查。手術組腦梗死11例(22.0%),腦積水15例(30.0%),尿崩癥7例(14.0%),肺部感染16例(40.0%);介入組腦梗死1例(4.0%),腦積水2例(8.0%),尿崩癥2例(8.0%),肺部感染4例(16.0%);手術組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高于介入組(P<0.05)。
大多數顱內動脈瘤患者在其破裂前都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因此顱內動脈瘤的早期診出率較低,多數患者引起破裂引起腦出血而被發現[3]。動脈瘤破裂后易并發腦積水和血管痙攣等,模糊手術視野,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部分患者在瘤體破裂后1周內即可發生再次破裂出血而死亡。
臨床上對顱內動脈瘤破裂多采取急診手術治療,及時進行DSA明確病灶位置,盡早夾閉破裂血管,可很好地清除顱內積血,且可大大降低患者發生血管痙攣的危險,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利于患者術后康復[4]。顱內動脈瘤直接開顱夾閉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疾病較常用的措施,但風險較大。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該疾病則可以有效夾閉動脈瘤,降低再次出血的發生率,還可有效清除顱內積血,患者術后恢復較好。本研究中,介入組手術良好率為72.0%,且其術后并發癥低于手術組,與相關報道結果基本一致[5],說明微導絲置彈簧圈對顱內動脈瘤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其并不能完全代替顯微動脈瘤夾閉術,部分特殊顱內動脈瘤,如頸內動脈瘤和巨大動脈瘤等[6],如采用介入手術治療,彈簧圈很容易進入動脈瘤,增加其再破裂和痙攣的風險,造成患者的死亡或者致殘。
綜上所述,動脈瘤夾閉和微導絲置彈簧圈對顱內動脈瘤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顯微手術夾閉效果更優,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參考文獻
[1] 黃德俊,萬定.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微小動脈瘤的臨床研究[J].寧夏醫學雜志,2012,14(1):215-217.
[2] 李永生,鄭偉武,田飛,等.可脫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3):97-98.
[3] 陳常怡.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療時機及預后思路探索和研究[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9):99.
[4] 趙寶帥.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血管內介入療法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的比較研究[J].中國醫院導刊,2013,10(8):436-438.
[5] 趙寶帥.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血管內介入療法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的比較研究[J].中國醫院導刊,2013,10(8):436-438.
[6] 游濤,胡稻,譚興萍.顱內動脈瘤176例手術治療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20):1653-1654.
中圖分類號:R732.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6-00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