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軍
摘 要: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而合作、討論、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正在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提的問題有啟發性,那么學生就樂于思考,樂于回答,對其學習新的知識就會產生一種促進作用,課堂上也就不至于“死水一潭”;也不能搞“問答游戲”,表面上看起來課堂上舉手的人很多,搞得轟轟烈烈,其實是簡單化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一味的去文字上找答案,根本談不上發展學生的智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問題教學;方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207-02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讓學生學會質疑,主動質疑,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又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方法。目前,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課堂設疑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下面就結合自己的多年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問題的感觸。
一、引導學生質疑
提問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正確引導學生質疑、釋疑:學生不會質疑怎么辦?我在實習中體會到:首先要讓學生敢于提問,要破除學生怕提問、怕師生嘲笑的心理疑慮,讓學生大膽地提問,毫無顧忌地提問,凡是提問,不管好與壞,不管對與錯,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其次,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抓住關鍵問題提問,不能"淺問輒止",而應該刨根究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發問。再次,要在質疑上舍得花時間,絕不能走過場,搞形式,而應該實實在在地讓學生學會提問,逐步培養學生養成由不敢問到敢問,由不會問到會問的習慣。對待學生的質疑,只要是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無論是教師能回答的,還是不能回答的,都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自己釋疑。讓學生在反復朗讀課文后,從課文中尋找依據、討論辨析和自行求解。比如:教學《科利亞的木匣》一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提出"科利亞怎么會找不到木匣呢? 木匣是被敵人搶走了嗎?"的疑問,對于這一問題的解答,則可以讓學生自己認真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以后,便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因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特別是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和人物的思想,讓學生讀出語氣、從中體會情感;然后在此基礎上;再請學生抓住課文中的詞句講科利亞找木匣過程中的思想變化和最終怎樣找到木匣的過程。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自我釋疑。
二、提問難易“適度”
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隨意性比較大,有些問題很難駕馭,在備課時很難想象學生對于你所設計的問題有怎樣的回答,對教學內容會有諸多種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深入鉆教材,剖析教學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的基礎上,仔細研究學情,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準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精心設計問題。提問應表述清楚、詳實、準確,避免籠統、含混不清、模棱兩可。要讓學生感到所提出的問題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有讓學生跳一跳夠桃子的難度,這樣既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有一種自豪感,又能開動學生的腦筋,讓他們在積極思考后獲得正確的答案。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才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當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樂于學習,樂于接受,才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桃花源記》一課時,對語文中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學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譯這些句子也并非難事,如果將這里的問題設計為:“文中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將這些句子翻譯過來?”學生會很快答出,問題沒有難度,很容易就解決了,沒有了思考的空間,也就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培養能力,那么稍作改動,變為“請用優美的語言創造性翻譯文中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時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寫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這樣的提問既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培養學生審題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達能力,又適合中考出題的方向,這樣的課堂提問勢必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積極評價學生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的提問中,對回答問題的學生而言,教師的評價至關重要。不評或亂評都是不妥當的。有些教師在提問后不管學生如何回答,只一句“坐下”,看似簡潔的語言卻會挫傷學生思考、回答的積極性;還有些教師無論學生如何回答,都會附上句“很好”,看似肯定表揚的語言,時間長了,學生都明白“大家都好”,這種評價沒有任何意義,更是要不得。如果學生回答分析的比較到位,要不吝詞藻地表揚他們;如果學生回答比較困難,可以換個角度,啟發提問。例如在教授《麻雀》一文時請同學圈劃體現麻雀特點的語句,并簡單賞析交流。我在班內巡視時,發現一個成績較差、聽課效率低的男生圈劃了“麻雀是對人類依賴性最強的鳥類。但是,麻雀是唯一不曾向人類屈服的鳥類!”于是請他起身大聲朗讀。他朗讀了此句,并表示只是喜歡“不屈服”一個詞而已。我抓住他談及的“喜歡‘不屈服”一詞,明確這是麻雀一大特點,表揚他能找到這樣的關鍵詞并在朗讀時注意重讀,但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提醒他注意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為己所用。一向埋頭不語的他一改常態,認真地聽著記著,甚至自己舉手主動發言交流。我提倡教師應做出準確、恰當的評價,“好”在哪些方面,不足在哪里,客觀中肯并帶有鼓勵的評價,這是對學生積極思考的最好獎賞。
總之,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當中不斷總結自己提問的得失,并慎重地對待課堂提問,學著“善問”“巧問”;努力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認真準備,因人而問,一定能在不經意間收獲學生精彩紛呈的回答。只要我們教師發揮提問的作用,一定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使教學錦上添花。
二、在同類比較中釋疑
有些問題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必須借鑒相類似的閱讀材料,在相互印證、補充中求得全面的理解。比如在教學積累?運用5的時候,引導學生學習怎么樣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回顧剛學完的《長城磚》,學習那篇文章怎么分析主要內容,然后再讓學生仔細閱讀如《撈鐵牛》、《陶罐和鐵罐》、《科利亞的木匣》等幾篇文章,經過認真研讀再加上原來學習課文時學會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得出如下結論:先通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得出各部(下轉第2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