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睿
摘 要:民主理念深入人心,將這種民主關系引入中學師生關系,是現代課堂與現代師生關系的本質特征,是素質教育下師生關系的大勢所趨,是尊重每個學生個體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民主;師生關系;學生主體
當今社會,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質教育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其中,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得以成功的載體,是推行教育目標、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一、師生關系轉變勢在必行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相互影響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它不同于長輩和晚輩間的拘謹,不同于平輩間的無所顧忌,而是一種更平等、和諧的關系。
如今,師生關系的狀況不盡如人意。師生情感冷漠,缺乏溝通,交流不足,更談不上互相了解、相互體諒,導致師生關系消極。20世紀90年代以來,協商民主異軍突起,在羅爾斯、哈貝馬斯等著名政治哲學家的推動下,協商民主漸漸贏得了更多的認可,被運用到更廣的領域,更涉及師生關系。傳統教育下,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來不得半點質疑和反駁,更談不上民主平等的對話。從孔子成立私學直到現在,教師一直受到學生的尊敬,而且在課堂上的地位是至高的。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師傳生受”的師生關系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需要,勢必被時代所淘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變僵化、冷漠的師生關系,建立新型關系。
二、融洽師生關系理論依據
1.融洽的師生關系最經典的理論依據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事業,人是在教育交往與活動中成長和發展的。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平等對話、積極合作。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羅杰斯是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代表,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教學過程中的人際關系。他的觀點在20世紀中葉的教育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教學理論反思。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習過程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建立在尊重學生個性與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建構主義理論推翻了傳統的師生關系,認為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兩者的差距只是表現在對知識理解的博寡與深淺上,教師不能凌駕于學生之上。唯有如此,才能給學生創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3.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引起了師生角色、教與學的方式等的一系列變革
多元智能理論在教育教學領域產生了極大影響,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平等地看待每個學生的智能發展,同時注意他們的智能差異,給每個學生創造發展的機會。
三、如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1.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角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以教學促進身心發展而言,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學生要發揮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主體能動作用。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并不否認或貶低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主導作用。恰恰相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必須建立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
2.挖掘學生優點,加強師生的交往合作
每個人都是優點與缺點并存的共同體,我們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成績參差不齊的學生,而應注重在教學中挖掘學生優點并加以強化,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長處,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自尊,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往與合作。因為師生經過多次良好的接觸,學生才會產生愿意與教師親近的感情。教師的誠摯關懷、耐心引導就會被學生理解,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師也就據此可以把學生引上學習與進步的成功之路。
3.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教師的知識與能力,更離不開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格。國外有位教育家說過:“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學生也許不會嫉恨教師的刻板嚴厲,但絕不容忍教師學識淺薄。所以,擁有了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美德,學生能從心底敬重教師,融洽師生關系的形成也有了基本的心理保證。
總之,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努力創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真正使師生關系發光發亮,在新時期教育工作的舞臺上奏響美妙和諧、生動有力的輝煌樂章。
參考文獻:
[1]張彥春,朱寅年.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
[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01.
[3]王曉春.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1.
[4]李世寶.淺談師生關系的構建[J].現代企業教育,2012(08).
[5]任素青.和諧的師生關系如何去體現[J].新課程學習,2012(06).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