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現階段我國紡織服裝業主要還集中在原材料采購制造、產成品加工和貿易環節,而設計、研發、營銷、品牌等高附加值環節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為紡織服裝行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附加值環節提供了新的機遇。本文以織服裝大省江蘇為例,描述了現階段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經營現狀,并分析了產業鏈優勢和劣勢,最后探討了“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紡織服裝業提升產業鏈優勢的機遇和途徑。
關鍵詞:紡織服裝業;“一帶一路”戰略;產業價值鏈;轉型升級
Improving Chinas Textile Value-added Chai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s mainly engaged in raw material procurement and manufacturing, finished product processing and trading, and it has just begun to involve in value-added segments such as designing, R&D, marketing and brand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belt and road”strategy provides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with a new opportunity for entering into high valueadded segments of the global textile value-added chain. By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 a major textile and garment producer in China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operating status-quo of textile and garment enterprises, analyzes both pros and cons of Chinas textile value-added chain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paths for improving the textile value-added chai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Key words: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belt and road” strategy; textile value-added chai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2013年底,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及東盟期間提出了“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目標是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中國和沿線國家經濟再增長、全球化再平衡和開創地區新型合作。早期我國的對外開放主要針對發達國家,而現階段經濟發展面臨著產業全面轉型升級,“一帶一路” 戰略的提出為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契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基本全面承接了全球紡織服裝業的國際產業轉移,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和貿易國,紡織服裝業雖已嵌入全球價值鏈,但仍然處于附加值較低的環節,主要集中在原材料采購制造、產成品加工和貿易環節。此外,近幾年紡織服裝業在出口中受到越來越多不利因素的干擾,迫使企業必須轉變靠拼數量壓價格的“生存性經營”方式,以技術創新來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行業整體的轉型升級。“一帶一路”戰略正好為紡織業價值鏈提升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機遇。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全球63%的人口,區域的互聯互通中借道帶動我國西北部(一帶)和東南部(一路)地區的巨大市場;另一方面,“一帶一路”的“走出去”過程,有助于紡織企業進行跨國資源配置,促進我國產業技術升級,提升沿線國家的經濟水平,實現互利共贏。本文主要探討“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紡織服裝業如何根據行業特點,抓住機遇,提升價值鏈優勢,加速轉型升級。
一、我國紡織業的發展現狀及價值鏈分析
1. 江蘇紡織業的發展現狀
本文以紡織服裝大省江蘇的紡織服裝業為樣本,分析我國紡織服裝業所處的價值鏈現狀。作為紡織品及其延伸行業的生產和貿易大省,江蘇已形成了一大批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如南通、吳江的化纖織造業,無錫、高淳的服裝業,江陰、句容的襯衫和織襪業,常熟的針織業等。據統計,2013年該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數量達4 974家,其中虧損家數483家,占9.7%;從業人員79.07萬,產品銷售收入為5 717.22億元,其中出口占20.3%,實現利潤達276.79億元,但利潤率僅為4.8%,主營毛利率為11.6%。江蘇紡織服裝產業產品品種齊全,已經形成西服、襯杉、女裝、休閑裝、絲綢服裝等品類,但國內知名的品牌并不多,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的“2014年紡織服裝品牌價值評價50強企業”中,只有波司登、紅豆、陽光、五洋紡織等幾個江蘇品牌,國際名牌幾乎沒有。
從江蘇省的現狀來看,其紡織服裝業的生產規模和能力已達到較高水平,但在品牌建設、市場開發、產品創新方面不足,外貿出口過程仍采取“簽訂合同-采購原材料-組織生產-運輸-交貨-結算”的傳統運作模式,產品集中在加工和貿易的低附加值環節,很少涉足設計、銷售、品牌等高增值環節(圖1)。在整個紡織服裝價值鏈中,大部分利潤被歐美國家的進口商、品牌等獲得,而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費,導致我國紡織業在出口定價中比較被動,低利潤率也限制了企業的技術研發和品牌宣傳,無法有力提升在全球紡織服裝價值鏈中的地位,對整個產業鏈缺乏主導權。

2. 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優勢環節
從江蘇的紡織服裝業現狀可以發現,我國紡織服裝業在全球價值鏈中整體上仍集中于加工、生產制造、貿易這些較低附加值環節,而設計、品牌、營銷及運作等高價值環節仍被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壟斷,而“一帶一路”主要沿線地區的紡織服裝產業鏈優勢更低。我國紡織業在原材料采購和加工制造的價值鏈中,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規模、低成本的制造優勢。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紡織服裝最大的生產國,一方面得益于我國傳統的紡織輕工制造基礎,另一方面得益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非常適合紡織服裝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成本低和規模大相結合使我國紡織業在生產制造環節中存在競爭優勢。
(2)紡織服裝行業的原材料供給優勢。我國紡織服裝業能占領世界最大的生產規模,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原材料的大規模供給且價格低廉,如化纖、亞麻、苧麻、黃麻、蠶絲等主要紡織原料生產基地遍布全國東中西部地區,使得紡織服裝企業不用擔心原材料的供給,甚至可以壓低原材料的價格。
(3)紡織服裝業的集群優勢。我國紡織服裝業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這些都是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紡織服裝業進入門檻低,容易形成產業集聚地,甚至單一產品可以形成一個在全國范圍內規模數一數二的市場。這種模式下,產業專業程度加深,同時,產業集群化帶來的外部規模經濟和上下游產業鏈不斷完善,企業間為了占據市場不得不加大產品創新,這些都能促進區域內產業資源進行更加有效的配置,也更有利于企業的“引進來”和“走出去”。
3. 我國紡織服裝業產業鏈的劣勢環節
我國紡織服裝業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劣勢,劣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成本優勢開始弱化。隨著我國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的逐漸上升,紡織服裝業的成本優勢逐漸變為了劣勢,對加工制造環節的影響近年來尤其明顯。
(2)全球化背景下出口受到行業政策的影響。2005年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限制期取消,我國紡織業步入后配額時代,但其面臨的貿易問題反而愈加復雜。我國的紡織服裝業出口依賴度高,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及高質量要求等貿易規則,對其長遠發展影響甚大,也迫使其加速提升價值鏈。
(3)研發創新、設計與品牌建設環節短期內無法突破。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仍很低,紡織企業已在工藝上做了一些改進和提升,但服裝企業的設計能力還非常欠缺。此外,品牌建設和國際化道路迫在眉睫。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紡織業提升產業鏈優勢的機遇
2015年初,中國國際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常務副會長徐迎新曾表示:“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我國紡織工業已進入跨國布局的新階段,海外投資呈現多區域、多行業和多形式加速推進的態勢。這種跨國資源配置,將有利于中國紡織業在全球價值鏈的新突破。”由此可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可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帶來更大的市場,也能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共贏的局面。
(1)通過激烈的國際競爭推動國內紡織服裝企業的轉型升級。在2005—2014年的10年間,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82家上市公司的經營數據顯示:平均毛利率不到17%,營業收入利潤率僅為3.86%,銷售額平均增長率6.3%。大型企業尚且如此,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經營就更加困難了。因此,國內紡織企業可以借助“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政府政策支持和新興市場需求,加緊自身在技術、產品質量等方面的升級,進而實現轉型升級。
(2)加快國內紡織服裝業對價值鏈其他環節的布局。從圖 1 可以看出,全球紡織服裝價值鏈每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地區分布,在這些分布中“一路”沿線的國家參與并不多,“一帶”則多集聚在價值鏈的“洼地”,這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提供了新的契機,可以優先布局這些地區的產業鏈,不僅占據原料采購、加工制造這些較低附加值環節,也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紡織服裝的民族特點,在工藝、設計、品牌上下功夫,以貼近當地文化特色滿足市場要求。在布局過程中,還可以設立海外紡織服裝基地并開展與此配套的物流、市場、設計等服務,使“中國制造”真正升級為“亞洲制造“,并強勢影響世界。
(3)向“一路一帶”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轉移,有助于緩解我國勞動力和資金成本上升的壓力。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指導下,國內紡織服裝行業可以加速資源配置和技術整合,在相關國家和地區投資設廠,進行產業轉移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紡織業提升價值鏈優勢的途徑
為提升在價值鏈中的優勢,我國紡織服裝業可從下面4個途徑協同努力。
(1)從政府角度,需加強服務功能。“一帶一路”是國家性戰略,企業要借此“走出去”,需要政府的引導和鼓勵。為此,政府要加強與沿線國家投資、貿易協議的簽訂與條件改善,幫助其建立安全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給予我國企業在這些國家投資時一定的優惠措施。
(2)從企業角度,企業要從OEM廠商向OBM廠商轉變。國內企業要“走出去”,光靠國家的政策不行,本質還是要依賴自身的產品和服務。相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國的紡織服裝業雖存在一定優勢,但企業要加速轉型,需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比重,特別是在工藝改進、設計、品牌建設等附加值更高的環節進行攻關,實現OBM,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話語權。
(3)加快吸納和培養綜合性人才。“一帶一路”實施的“走出去”戰略實質上是全球化的一個縮影,這對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熟悉紡織服裝工藝、設計、經營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外語、管理、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為此,需要政府、高校和企業三者協作,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高校授予專業性知識,政府給予必要性補貼,通過實戰不斷提高紡織服裝企業人才的專業素質,以更好地適應未來“一帶一路”戰略的大環境,提高“走出去”的效率。
(4)國際化步伐下,推動紡織服裝行業的產業信息化更為重要。現階段,企業經營者必須深刻認識到信息網絡時代對傳統行業發展的影響和重要性,需將二者結合起來,如借助網絡宣傳推廣品牌、建立ERP數據庫實現信息化管理、通過電子商務更有效地了解并占領市場等,將線下和線上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提升紡織服務業的信息化、品牌化、高端化,提升在價值鏈中的地位。
四、結束語
“新常態”下,我國傳統優勢的紡織服裝業面臨著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和轉型升級的壓力,面對新興國家的競爭、新貿易壁壘的出現等一系列外部因素,上到政府、下至企業必須作好戰略部署,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的機遇,進一步融入國際產業鏈,不斷突破,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以增強國際話語權和主導力。
參考文獻
[1] 楊春華.中國紡織行業提升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思考[J].企業改革與管理, 2015(13):12-14.
[2] 曹林峰.產業結構升級、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波動效應的影響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4(6):5-12.
[3] 黃永明,何偉,聶鳴.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升級路徑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12(5):56-63.
[4] 張婷麟.全球價值鏈中民營紡織服裝企業升級選擇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19):99-100.
[5] 張杰.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的江蘇省紡織業轉型升級的路徑、機制及對策研究[D].常熟:江蘇理工大學,2010.
[6] 林鳳霞.后危機時代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障礙[J].紡織導報,2010(3):13-18.
作者簡介:李桂付,男,1968年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紡織新材料。
通訊作者:曹林峰,講師,E-mail:735358170@qq.com。
作者單位: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江蘇省產學研聯合創新資金 —— 前瞻性聯合研究項目(BY201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