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輝
(武漢市普愛醫院心血管內二科,湖北 武漢 430030)
?
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患病率調查及抑郁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曾曉輝
(武漢市普愛醫院心血管內二科,湖北武漢430030)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冠心病(OHD)患者抑郁患病情況及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該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老年CHD患者80例為研究組,同期于該院體檢的健康老年人80例為對照組,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評估患者抑郁情況,對比兩組抑郁患病率;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價CHD患者生活質量,分析老年CHD伴抑郁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研究組抑郁患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中不同病種患者抑郁患病率無明顯差異(P>0.05),不同性別、文化程度抑郁患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F-36調查結果顯示伴抑郁患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各維度評分明顯低于不伴抑郁患者(P<0.05)。結論老年CHD患者存在明顯抑郁患病情況,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患者可能抑郁情況更為顯著,且抑郁會不同程度地加重CHD患者的生活質量損害,臨床需引起重視,并給予重點關注。
〔關鍵詞〕冠心病;抑郁;生活質量
第一作者:曾曉輝(1973-),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老年血管病患者護理研究。
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可能會發生各種心理問題〔1〕。本文擬調查CHD患者抑郁患病情況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本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老年CHD患者80例為研究組,診斷均經心電圖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證實,排除腫瘤、心瓣膜病、心肌病、自殺免疫性疾病患者,排除有精神疾患病史或認知功能障礙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60~82歲,平均(67.4±5.0)歲;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6例,初中或高中33例,大學及以上21例。臨床診斷:無癥狀心肌缺血12例,心絞痛40例,心肌梗死28例。選擇同期本院健康體檢老年人80例為對照組,男50例,女30例;年齡60~85歲,平均(68.9 ±7.2)歲;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2例,初中或高中35例,大學及以上23例。兩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無明顯差異(P>0.05)。均知情同意。
1.2方法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對患者抑郁情況進行評分,HAMD≤7分為無抑郁;7 分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抑郁患病率情況;老年CHD患者對比不同性別、教育程度、病種患者抑郁患病情況,并比較CHD伴抑郁患者與不伴抑郁患者生活質量差異。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χ2檢驗和t檢驗。
2結果
2.1兩組抑郁患病率比較研究組患者抑郁患病率為41.25%(輕度抑郁19例,中度10例,重度4例),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5.00%(輕度抑郁8例,中度3例,重度1例)(χ2=5.179,P<0.05);另外,研究組無抑郁47例,對照組68例。
2.2不同病種、性別、教育程度患者抑郁發生率比較老年CHD患者中不同病種患者抑郁患病率無明顯差異(χ2=0.038,P>0.05),但不同性別、文化程度抑郁患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24,P<0.05),見表1。
2.3抑郁對CHD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CHD伴抑郁患者除生理功能外,其他各維度評分均明顯低于不伴抑郁患者(P<0.05),見表2。

表1 不同病種、性別、教育程度患者抑郁患病率比較(n)
與女性比較:1)P<0.05;教育程度組間比較:2)P<0.05

表2 伴或不伴抑郁的CHD患者SF-36各指標評分的比較±s)
3討論
CHD患者伴抑郁癥狀的比例可達40%〔4〕,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
老年人群年齡增高、身體功能下降、工作和社會地位減低,加之CHD困擾、心理對疾病承受能力的減低等原因更容易伴發抑郁癥,表現為興趣減退、情緒低落、睡眠障礙、悲觀自責等,這種伴隨的抑郁癥狀,除了對患者帶來心理健康損害外,還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進而影響CHD治療效果〔5〕。本研究說明伴隨的抑郁癥狀會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CHD以外的不利影響。這提示臨床對老年CHD患者在常規擴血管、調脂、抗凝治療的同時還應給予抗抑郁、心理認知干預等輔助手段,通過綜合治療手段改善疾病癥狀的同時,緩解抑郁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利于患者預后康復。
目前有研究證實抑郁是CHD的危險因素,但CHD病種及病變程度與抑郁癥的關系還不明確,多數研究認為CHD病變程度與抑郁障礙的相關性較小或無相關性〔6〕。本研究結果提示不同CHD患者可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礙,可能病情較輕的患者抑郁癥狀比較隱匿,臨床表現多樣,容易忽略〔7〕。另外本研究顯示老年女性CHD患者抑郁發生率高于老年男性。國外有學者研究顯示抑郁會增加女性CHD的危險〔8〕,可見性別因素可能對CHD伴抑郁的發生率有明顯影響。女性CHD抑郁高發的原因可能與心理對軀體疾病承受度較低有關。此外本文顯示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老年CHD患者抑郁癥發生率更高,這與相關文獻報道相符〔9〕。原因可能在于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不同程度伴隨低收入和社會地位偏低,要承受更多的經濟壓力,家庭負擔較重,人際關系緊張,容易發生抑郁障礙。
4參考文獻
1馬燕霞,唐世容.老年冠心病患者并發抑郁癥31例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6):2430-1.
2Freedland KE,Skala JA,Carney RM,etal.The Depression Interview and Structured Hamilton (DISH):rationale,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and clinical validity〔J〕.Psychosom Med,2002;64(6):897-905.
3楊凱,陸地,張博,等.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與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2853-5.
4王秀華,何國平.冠心病并發抑郁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8;22(1):26-8.
5張曉瑛,夏文蘭,張焱.舒適護理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和焦慮癥狀及提高生活質量的臨床觀察〔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4;(1):65-8.
6Agatisa PK,Matthews KA,Bromberger JT,etal.Coronary and aoric calcification in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major depression〔J〕.Arch Intern Med,2005;165:1229-36.
7llis JJ,Eagle KA,Kline-Rogers EM,etal.Depressive symptoms and treatment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Int J Cardiol,2005;99(3):443-7.
8Ferketich AK,Schwartzbaum JA,Frid DJ,etal.Depression as an antecedent to heart disease among women and men in the NHANES I study.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Arch Intern Med,2000;160:1261-8.
9陳瑩,常志文,翟艷苓.老年冠心病患者與抑郁障礙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7):551-4.
〔2015-03-27修回〕
(編輯曲莉/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2-6431-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