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紅陽
心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仇紅陽
作者單位:110006 沈陽,沈陽市急救中心
目的 探討心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沈陽市急救中心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手術病人隨機平均分成兩組,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心理干預,對比兩組病人的焦慮情況(SAS量表)、術中心理狀態和術后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焦慮評分(37.1±3.0)分、心理狀態良好率87.5%、護理滿意度100%,均優于對照組的(41.2±3.1)分、75%和7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實施心理干預能夠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態,使其更好地配合手術治療,進一步提高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心理干預;手術室護理;效果
手術治療是挽救病人生命,促使病人恢復健康的重要手段,但因手術為有創性治療,病人常在術前出現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會出現抵觸治療的心理[1]。實施科學合理的手術室護理不僅可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緒,還能讓病人獲得心理、生理上的舒適,保障麻醉和手術的順利進行[2]。因此,在要求手術室護理質量不斷提高、豐富護理服務內容的前提下,還應加強對病人的心理干預,為其提供更加舒適、人性化的服務,提高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筆者對80例行手術治療病人給予不同護理方案后,分析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到沈陽市急救中心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的病人80例,其中闌尾炎20例、骨折41例、手外傷19例,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26~60歲,平均(41.7±10.1)歲。觀察組:男31例、女9例;年齡28~59歲,平均(41.0±7.8)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具體如下。①術前訪視:手術前,了解病人的病情、既往史、過敏史、血型,本次手術的術式和麻醉方式。手術前1 d進行術前訪視,向病人陳述術前注意事項(如術前禁食水、取出義齒、貴重物品的保管、戒煙等),術中、術后注意事項和手術的大致過程,用良好的溝通方式消除其緊張情緒,同時可向病人介紹與其行相同手術方案治療成功病例,增強其對手術治療的信心。另外,輔助加強病人及其家屬間的溝通交流,提高雙方對手術的認同性,從而提高病人對手術的依從性。②術中心理護理:病人進入手術室后,向其介紹手術室的環境,并詢問病人的舒適度,如果出現因恐懼而發生寒戰可適當調高室溫,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對于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和報警給出簡單易懂的解釋,避免病人出現不安情緒。實施麻醉時應守在病人身邊,通過握手等肢體動作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同時協助病人取得舒適、正確的麻醉體位,使麻醉順利進行。若為局麻手術,術中應積極主動與病人交流,時常詢問病人是否出現不適,耐心聆聽病人的陳述,言語和藹、親切,同時可以播放輕松、舒緩的音樂以降低其心理應激反應。③術后護理:手術結束后,告知病人手術已經結束,使其放松緊張的心情。注意術后保暖,指導病人術后注意事項。術后2~3 d進行隨訪,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并進行滿意度調查。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焦慮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量表)評價病人的焦慮情況,分數越高則表示焦慮癥狀越重[3]。②心理狀態判定。Ⅰ級:病人情緒樂觀或穩定,無不良情緒。Ⅱ級:病人有輕微的焦慮緊張情緒,但在可控范圍內。Ⅲ級:病人有明顯緊張、恐懼心理,臨床表現為心率增快、血壓升高、四肢微微抖動,難以控制。Ⅳ級:病人有嚴重的恐懼、緊張、焦慮情緒,臨床表現為全身顫抖、冒冷汗、無法自控、心悸氣促、血壓升高。Ⅰ級和Ⅱ級者為心理狀態良好。③護理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進行評價,分為3個等級,A級為滿意、B級為一般滿意、C級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焦慮評分比較 觀察組焦慮評分為(37.1±3.0)分,對照組為(41.2±3.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105,P<0.05)。
2.2兩組心理狀態良好率比較 觀察組心理反應Ⅰ級30例、Ⅱ級5例、Ⅲ級4例、Ⅳ級1例,心理狀態良好率87.5%;對照組心理反應Ⅰ級23例、Ⅱ級7例、Ⅲ級7例、Ⅳ級3例,心理狀態良好率75%;兩組心理狀態良好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32,P<0.05)。
2.3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A級26例、B級14例,總滿意度100%;對照組A級20例、B 級11例、C級9例,總滿意度77.5%;兩組總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289,P<0.05)。
手術室是臨床外科疾病治療的重要場所,病人常對手術操作存在恐懼、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4],進而引起寒戰、血壓升高、心率加快,不僅增加了病人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痛苦,同時對麻醉和手術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因此,病人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服務,更需要人文關懷[5]。手術室心理護理主要強調用適當的言語和肢體動作,增強病人對手術的信心,消除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減少因恐懼情緒而引起的應激性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紊亂,提高病人對手術的認識,從而有效配合麻醉和手術,使手術順利進行。同時,針對病人的不同狀態給予相應的交流和幫助,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認同感、信任感,使護患關系更加融洽。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實施心理護理不僅可以減輕病人的緊張、恐懼情緒,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護患之間的距離,讓病人切實感受到人性化關懷的溫暖,提高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減少醫患矛盾,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1] 周英.手術室護理干預在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2015,23(5):693-695.
[2] 鄧鳳.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2014,33(5):1089-1090.
[3] 錢佳.臨床護理路徑在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論叢,2014,13(5):95.
[4] 王菲,王倩.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9):227-228.
[5] 范永紅,郭卿,王寧蘭.優質護理模式下護士角色轉變及要求[J].山西醫藥雜志,2015,44(7):843-844.
R472.3
A
1672-7185(2016)08-0052-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8.018
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