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潔瓊 朱 美 指導:陳林興
云南中醫學院臨床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011
?
陳林興教授治療月經后期經驗初探
余潔瓊朱美指導:陳林興
云南中醫學院臨床醫學院,云南昆明650011
【摘要】對陳林興教授治療月經后期的經驗進行總結,歸納為以中藥周期療法為主,重視脾腎兩臟的調治;辨證審因,靈活加減化裁;用藥注重時機的選擇。
【關鍵詞】月經后期;中醫治療;臨床經驗
月經后期是指月經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個月一行者,亦稱“經行后期”、“月經延后”、“月經落后”、“經遲”等。月經后期如伴月經量少常可發展為閉經[1]。近年來,月經后期的發生率有日益增多之勢[2]。筆者導師陳林興教授,師從于全國婦科名老中醫張良英教授,從事中醫婦科臨床診療工作29年,在繼承名老中醫張良英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多年實踐,對月經后期的治療形成了獨特的認識和經驗,現將陳林興教授治療月經后期的經驗介紹如下。
1以中藥周期療法為主,重視脾腎的調治
中藥周期療法是基于現代醫學“下丘腦-垂體-卵巢”生殖軸的理念,結合中醫理論關于月經周期不同時期陰陽、氣血的變化,給予周期性用藥,以達到調整月經的目的。中醫一般將月經周期分為月經期、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四個期[3]。
月經期子宮呈重陽必陰,由陽轉陰的特征,血海由滿而溢,血室正開,經血下行[3],陳林興教授認為此期當行氣活血通經,引血下行,推動氣血的運行,從而使月經來潮。方用行氣活血方,主要藥物為:當歸、桃仁、紅花、川芎、赤芍、丹參、枳殼、臺烏、土牛膝、甘草等。方中當歸補血活血為君藥,桃仁、紅花、赤芍、丹參、川芎活血通經為臣藥,土牛膝引血下行,枳殼、臺烏行氣除滯,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行氣活血通經,順應血海之溢瀉,促使月經按時來潮。
經后期經血下泄后,子宮胞脈相對空虛,陰血亦相對不足,是陰長陽消的階段[3],氣血有待恢復。中醫理論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之功能健旺,氣血來源充足,才能形成正常的月經;腎藏精,為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之根本,它既藏先天生殖之精,又藏后天水谷之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精又能化氣,腎精所化之氣為腎氣,腎氣的盛衰,主宰著天癸的至與竭[4]。腎與脾,先天與后天,相互資生,為月經的正常來潮提供物質基礎。故此期治以健脾補腎、養血滋陰為主,重在恢復氣血。方用健脾補腎方,主要藥物為:生地、淮山藥、山茱萸、當歸、白芍、炙黃芪、太子參、枸杞、菟絲子、甘草等。方中生地、山茱萸、淮山藥,滋補脾腎為君藥;當歸、白芍、枸杞、菟絲子滋陰養血為臣藥,炙黃芪、太子參益氣健脾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以健脾補腎,養血滋陰;亦可加二至丸以增強滋補陰血之力,促使陰血盡快恢復。
經間期是重陰必陽,由陰轉陽的轉化期,通過經后期的蓄養,沖任氣血旺盛[3],正是“氤氳之候”,為種子之關鍵時期,故此期治以健脾補腎、理氣活血為主,從而使沖任氣血通暢,促進卵子順利排出。以健脾補腎方為基礎方,加丹參、香附、枳殼以理氣活血,促進排卵。
經前期重陰轉陽后,陽長較快,呈現陽長陰消的狀態,胞宮、胞脈、沖任氣血盈滿[3],故此期治以健脾溫腎養血為主,使陰陽調和、氣血充足,為月經來潮或孕育作好物質準備。以健脾補腎方為基礎方,加杜仲、補骨脂、九香蟲以溫腎助陽。
縱觀整個月經周期的用藥,除經期外,均以健脾補腎的中藥貫穿始終,重視脾腎兩臟的調治,脾腎健,精血旺,月經方能按時來潮,也才具有孕育功能。
2辨證審因,靈活加減化裁
現代眾多中醫婦科醫家普遍認為月經后期可分為腎虛、血虛、血寒、氣滯。陳林興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認為月經后期多以脾腎兩虛、氣血不足為主,同時可兼夾痰濕、氣滯、血熱、血瘀等,故需在周期療法經驗方的基礎上靈活加減化裁。如多囊卵巢綜合征形體肥胖的患者,多兼夾痰濕,經期以行氣活血方合蒼附導痰湯加減治療;兼夾氣滯者,加炒柴胡、香附以疏肝理氣,多見于伴有乳腺小葉增生或絕經過渡期的患者。若平時兼血熱者,多伴有面部痤瘡,大便干燥等,常在健脾補腎方的基礎上加地骨皮、炒黃芩、刺蒺藜、蟬蛻以滋陰清熱;需要注意的是血熱者一般表現為月經先期、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若患者月經后期又有血熱之象,此時若過用寒涼之藥清其熱,勢必使月經后期更為嚴重,故宜選用滋陰清熱之品,以期熱清而不凝滯血行。兼夾血瘀者,舌質黯或有瘀斑瘀點,經期經血多夾有血塊,經行腹痛明顯,加澤蘭、益母草、血竭以活血化瘀調經。伴有少寐多夢者,加夜交藤、炒棗仁、茯神以養心安神。若患者月經量多,經行之際加炙黃芪、益母草以益氣活血止血。若患者月經推后時間較長,并伴有月經量少,此時僅用行氣活血方,患者月經多難以來潮,且行氣活血藥服藥時間過長易損傷正氣,因此可在行氣活血方的基礎上加枸杞、續斷、菟絲子等以通中有補,寓通于補,月經方能來潮。
3用藥注重時機的選擇
月經后期者,患者多以停經、月經過期未潮就診,此時應行婦科B超檢查以了解患者子宮內膜厚度;對于生育年齡的婦女,B超還有助于鑒別是否妊娠。若子宮內膜較厚,治療以行氣活血方為主,促使月經來潮;若患者子宮內膜較薄,治療以行氣活血方加補腎養血藥,以滋腎養血,活血通經并舉,月經方能盡快來潮。待患者月經正常來潮后,按照月經周期的分期,行中藥周期治療,以促使脾腎健旺,氣血充足,月經按時來潮。
4典型病例
患者袁某,女,40歲,云南昆明人。2011年5月17日初診,G1P1。患者近兩年來月經延后,38~90天不等,經期6~7天,經行量少,伴腰酸腹隱痛,LMP3月26日。就診時停經52天,自測尿HCG陰性,納眠可,二便調;舌質黯,苔薄白,脈沉細;中醫診斷月經后期脾腎兩虛夾瘀,因就診時月經過期未行,并排除妊娠可能,因此治宜行氣活血通經,方用行氣活血方加味,促使月經來潮;藥物組成為:當歸15g,桃仁(沖)12g,紅花10g,川芎10g,赤芍15g,丹參15g,枳殼10g,臺烏10g,土牛膝15g,香附10g,益母草15g,桂枝15g,枸杞15g,續斷15g,甘草5g。3劑,每劑煎4次,每天服2次;囑患者若月經來潮量少則每天服3次,若月經量多則停服。2011年5月29日二診,服藥后月經于5月21日來潮,量中等,持續至今未凈,腰酸腹隱痛;舌紅,苔薄白,脈細;治宜健脾補腎,益氣攝血止血,方用健脾補腎止血湯,藥物組成為:生地15g,淮山藥15g,山茱萸10g,丹皮12g,白芍15g,炙黃芪30g,太子參12g,益母草20g,仙鶴草12g,海螵蛸15g,煅龍骨20g,煅牡蠣20g,炒地榆10g,炒茜草10g,甘草5g。3劑,每劑煎4次,每天服3次。2011年6月7日三診,服藥后患者陰道流血已凈,自覺神疲乏力,腰酸肩背疼痛,納食欠佳,睡眠可,大便稀溏日3次;舌尖紅,苔薄白,脈沉細,證屬脾腎兩虛;治宜健脾補腎,益氣養血,方用健脾補腎方加味,藥物組成為: 生地15g,淮山藥15g,山茱萸10g,當歸15g,白芍15g,炙黃芪30g,太子參15g,枸杞15g,菟絲子15g,薏苡仁20g,續斷15g,桂枝15g,甘草5g。3劑,每劑煎4次,每天服2次。2011年6月28日四診,服藥后月經于6月20日來潮,月經量較前增多,經前乳房脹痛,經期偶感腰酸腹痛;現感神疲乏力,動則汗出,肩背偶痛,納食尚可,大便調;舌尖紅,苔薄白,脈細;繼用健脾補腎方合玉屏風散,3劑,每天服2次。2013年6月9日患者再次來診,訴月經周期基本正常,月經量稍少,仍以健脾補腎法調理。
按:四診合參此患者屬脾腎兩虛夾瘀證,患者月經延后伴量少,此為脾腎不足,血海空虛,血海不能按時滿溢所致。脾腎不足,脾腎氣虛,氣虛則血行無力,凝滯成瘀,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故治宜先行氣活血通經,待月經來潮后,再根據患者月經周期中陰陽氣血的變化,調理脾腎,脾腎健,則瘀血自除,加之精血化生有源,月經自能按時來潮。
參考文獻
[1]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77.
[2]馬大正.經方治療月經后期、閉經驗案3則[J].河北中醫,2005,27(10):753.
[3]羅頌平,談勇. 中醫婦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5.
[4]陳林興,洪艷飛,張鳳仙,等. 張良英教授辨治婦科疾病精粹[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8):1-3.
(收稿日期:2016.01.06)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6-0073-02
作者簡介:余潔瓊(1990-),女,彝族,云南石屏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婦科疾病的防治研究指導老師:陳林興(1963-),女,河南林州人,教授,主要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婦科疾病的診治研究。E-mail: ync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