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守金
摘要:動態生成是對教學過程生動可變性的概括,是對以往強調過程的預設性、計劃性、規定性的一個重要補充和修正。本文中筆者介紹了如何把握語文課堂動態生成。
關鍵詞:動態生成 ? 教學資源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64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讕曾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確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上不斷出現意外,不斷生成新的教學信息。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如何把握課堂上的動態生成呢?
一、轉變教師的角色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只有樹立民主平等觀念,師生才能在“對話”和“互動”中形成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彼此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只有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才能創設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才能以此來放松學生緊繃的神經,激發學習的興趣,加快學生的思維進程,所學知識才能加以鞏固并快速轉化為能力,促使生成成為可能。《陶罐和鐵罐》一文為例,可以將此文改編成課本劇,學生首次接觸課本劇,學習興致很高,但由于學生對課本劇知識了解甚少,特別是陶罐和鐵罐的心理和語氣把握比較難,為此,我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找到關鍵詞句讓學生理解并反復讀,然后指導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引導他們分析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在分配角色時,我又主動承擔了“旁白”一角的扮演,學生由于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再次被調動起來,表演得也更認真了。陶罐的謙虛溫和,鐵罐的傲慢與自大被他們演得淋漓盡致。正是由于教師在課堂上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當然不僅僅是“旁白”的角色,更是“課堂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才收到如此良好的效果。
二、善待學生的質疑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無進。”在教學活動中,我一直鼓勵學生要多動腦、勤思考,鼓勵學生多質疑,但是,當學生真正對你的說教產生疑問時,當你的權威面臨質疑時,你將如何面對學生的質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位教師在歸納《麻雀》一文的主題時指出,老麻雀之所以不懼怕大獵狗,是出于一種偉大的母愛。此時有學生質疑“為什么是母愛,而不是父愛呢?”當我看到這個問題,我愣住了,我在慶幸自己沒有遇到如此“刁鉆”的學生的同時,不禁開始思索;如果在我的課堂上: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將如何作答?包許會用教參上的解釋來鎮壓,也許會旁征搏引一些古今中外關于母愛的經典故事來說服,總之,不會讓他破壞我預先設計的關于“母愛”的主題。然而,當我接著往下看時,我再次震驚了:那位教師對學生的質疑不是鎮壓與說服,而是積極地采納,并將主題歸納為“親子之愛”,顯然這并不背離課文的主題。所以課堂上學生的質疑,有時是對教學內容的一個很好的補充,我們應善待。
三、珍視學生的提議
在學習《世紀寶鼎》一文時,通過誦讀課文、理解字詞、分析內容,并掌握了說明的層次之后:我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模擬向聯合國贈送“世紀寶鼎”并進行介紹,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每個環節都進行的有條不紊,但我總覺得哪兒不妥,對,就是學生在進行世紀寶鼎的介紹的時候,層次不夠清楚,語句不夠流暢,如果眼前有這么一座寶鼎就好了,可是——,這時一個小女孩告訴我她畫了一個“世紀寶鼎”,當我看到她畫的如此逼真的寶鼎時,眼前一亮,何不用簡筆畫代替實物,讓學生親手畫一畫,既可以熟悉寶鼎的樣子,又可領會它的藝術和文化內涵,介紹起來也會方便很多。果然,當學生介紹自己制造的這一寶鼎時,除了本身的外形、藝術價值,更添了幾分自豪感。學生的一個提議,幫我解決了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所以,當你在課堂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學生的提議也許會讓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四、延伸學生的感悟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更為全面,在學習中亦是如此,閱讀已不滿足于教師的講解,而是有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在學習《鳥的天堂》一文時,學生除了隨著教師悟出作者對大自然中這種生命現象的熱愛和贊美的思想外,還提出了“環境保護的好,大榕樹才得以長的如此茂盛”鳥兒們才有此“天堂”的感受,針對這一點,我們談到了“環保”,聯系我們身邊的現象,明白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還有的學生提出“如此美景,真是發展旅游事業的好機會”的感受,我們又談到了一個地方的環保工作對發展一個地區經濟的重要性。就這樣,一篇文章,幾種感受,既不脫離主題,又不背離價值取向,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閱讀,深化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對于這些感悟,延伸的值!
五、捕捉學生的錯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課堂上也不例外。學生理解內容時犯錯也是難免的,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要根據學生錯誤的性質與特點采取不同的對策,用不同的轉化方式來實現不同的目的。在學《景陽岡》一課時,學生都被武松的勇猛與鎮定折服,可有個學生提出:“我們要保護老虎,怎能學武松打虎?這樣的文章與現在的環保主題相違背,應從課本中刪去。”班中一時嘩然。我并沒有急于糾正他認識的錯誤,而是講了武松打虎的時代背景,并和學生一同欣賞武松打虎的精彩描述,學生知道讀《景陽岡》并不是要學武松也去打虎,而是學武松英勇無畏的精神,還懂得學《景陽岡》還在于接觸我國優秀的古典文學、學習語言等,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們讀名著的興趣,就這樣,課堂上學生的一個錯誤竟成了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激發點,所以,在珍視獨特感受的今天,對學生背離文章的基本價值取向的,我們不但要勇于說“不”,還要適時引導,加以提升。
總之,當課堂上的意外來臨時,我們不必驚慌,也不要懼怕,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全部技巧并不在能預見到課上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教師作為引領者、參與者,要善于捕捉各種教學契機,珍惜各種教學資源,促使動態不斷生成。
(責編 ?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