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爽
摘要:新世紀所需要的不是知識的機械擁有者,而是能夠自主學習、自主創造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我們要將創新教育滲透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各學科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然我們的教學也要進行創新與改革,這樣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順應教育形勢。
關鍵詞:創新能力 ? 學習動機 ? 主動探究 ? 積極操作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209
創新是科技時代的主旋律,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這是新世紀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就小學數學學科而言,數學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與創新能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而小學生又正處于好動階段,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正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黃金階段。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我們不能再只是原封不動地將教材上現成的結論型知識裝進學生的大腦,而是要激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在探究中自主構建知識,激活數學思維,以讓學生真正地理解與掌握知識,學會數學思維,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與方法,讓學生成為發現者與創造者,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與提高。本文中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來論述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當前數學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動機不強,成為消極的學習者
成功的學習所依賴的不是強制,而是學生對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喜愛數學學科,才能從內心產生強烈而持久的學習動機,成為積極而主動的學習者,才能在學習中表現出高漲的學習熱情與活躍的思維狀態,才能有所發現與創造,并且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創新的樂趣,可見興趣正是學生主動創新的動力。而當前的數學教學,氛圍枯燥,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只能成為消極的參與者,這會嚴重地抑制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思維狀態,更談不上發現與創造。
(二)學生主體地位缺失,成為被動的參與者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的影響,整個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所展開的,只是教師一個人自導自演的“獨角戲”,而將學生完全排斥在教學之外,學生主體地位缺失,只能是在教師的指令下被動參與。抹殺了學生的個性,扼制了學生的思維,自然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學生問題意識薄弱,成為機械的接收者
問題意識是創新與創造的重要表現,但小學生雖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問題意識薄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將教師與教材絕對的權威化,不鼓勵、不允許學生提問,即使學生心有困惑也不敢提出,久而久之,課堂上學生提問的聲音越來越少,似乎都能理解知識,但這種沒有問題的課堂正是最大的問題,只能讓學生死記硬背,成為機械的知識接收者與運用者。
二、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的學習更有動力
好奇心是推動學生主動探索的內在動力。小學生本身就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更有動力,才能主動去創新。如在教學導入環節時,教師可以以富有趣味性與探索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進入“口欲言而弗能,心求通而未得”的憤悱狀態,這樣自然就可以激起學生對認知對象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有了學生主動求知的動力,自然就可以激勵學生去發現與創造。如關于平年閏年的知識,教師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過了幾個陽歷生日,然后告訴學生有一個小朋友今年10歲,但是他卻只過了兩個陽歷生日,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樣自然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而使學生展開主動的思考與思維活動。
(二)確立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現代建構主義提出學生并不是機械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的信息構建者。只有讓學生以主體身份來展開主體探究,改變學生的被動狀態,為學生創造一個活躍而自主的探究空間,學生才能超常發揮,成為探究的主人,親歷知識形成全過程。那么也會在探究的過程中閃現智慧與創新的火花,進而讓學生成為真正的發現者與探索者,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從高高在上的教者講臺走下來,與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成為共同的參與者與必要的啟發者,引導學生展開主體探究,讓學生自主地去發現、去創造。
(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能夠自主地提問
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學會提問,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數學的殿堂,才能真正成為發現者與創造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讓學生不要迷信書本與教師,而是能夠勇敢地發表個人見解,讓課堂上有更多來自于學生的不同聲音。即使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較為膚淺簡單,甚至是錯誤的,也不要武斷地否定,這樣只會打擊學生思考的主動性與提問的積極性。我們要保護學生的這種好奇心,要堅持“提問先于正確”的原則,不僅要允許學生提問、鼓勵學生提問,而且面對學生的各種提問,首先要肯定其思考與提問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展開再次的思考與充分的討論,以逐漸完善學生的問題。
(四)引導學生在做中學,激活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動手與動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有將手與腦結合起來,在動手中思考,在動腦中操作,才能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要為學生創造更多操作的機會,要讓學生多做學具、操作學具,在操作中主動思考與思維,讓雙手成為思維的工具。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時,在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剪切、拼接、測量等可以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這是規律性的還是偶然的。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師可讓學生再次動手,將一個大三角形剪切成兩個小三角形,將兩個一樣的小三角形接成一個大三角形,剪切前后三角形的內角和又是多少呢?這樣在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就可以讓學生從膚淺的表面認知上升為深刻的本質理解,更為重要的是不僅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所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操作這一重要的數學學習方法,學生在操作中動手動腦,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曉愛.小學數學課堂動手操作的重要性[J].學苑教育,2012.
[2]劉順民.探究小學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2.
[3]陳忠順.倡導創新利國利民——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培養淺析[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3.
(責編 ?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