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吉良
(浙江省植物保護檢疫局,浙江 杭州 310020)
浙江省植保“最后一公里”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高吉良
(浙江省植物保護檢疫局,浙江 杭州 310020)
分析浙江省植保“最后一公里”的植保部門、農藥經銷商、植保服務組織和農民等4個要素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展望未來的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植物保護;體系建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
植物保護的主要工作是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的監測與防治。植物保護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主要取決于4個主體,即植保部門、農藥經銷商、植保服務組織和農民,其中農民是最終落地的主體,植保部門、農藥經銷商和植保服務組織都是為農民服務的。所謂植保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植保部門、農藥經銷商和植保服務組織的技術、產品和服務,通過技術推廣和經營服務到達農民手中的過程。為了探究這一過程中各主體存在的問題,筆者將對這4個主體現狀展開初步分析,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
1.1 植保部門
近年來,因氣候變化、種植制度改變、對外交流頻繁等因素,浙江省農作物病蟲害呈多發、重發態勢,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病蟲發生并重,重大病蟲發生與演變更替加快,監測與防控任務日趨繁重,全省植保技術人員的結構與數量已無法適應新時期植保工作的需要。
2015年浙江省統計數據表明,全省共有各級植保技術人員1 607人,其中省市兩級92人,占5.7%,縣(區)級684人,占42.6%,鄉(鎮)級831人,占51.7%。從數據上看,縣一級植保技術力量較為充足,但由于在編不在崗現象較多,實際人數要打很大折扣,并且年齡老化現象較為嚴重。同時鄉(鎮)級植保技術人員比例明顯偏少,且多為農技員兼職,其中有較大部分主要忙于畜牧獸醫等非種植業推廣或非農工作,在編不在崗現象嚴重,從事農技推廣時間較少;而處于基層最前沿的村級植保技術人員已經基本消失。另外,各縣(市、區)的情況極不平衡,例如植保技術力量較強的溫嶺市,全市有12名縣級和22名鄉(鎮)級植保技術人員,能夠基本滿足全市植保技術推廣工作的需要;而技術力量最弱的新昌、泰順、甌海、青田等縣(區),全縣(區)僅1名縣級植保技術人員,且沒有鄉鎮技術人員,工作開展情況可想而知。
縣鄉兩級植保技術隊伍年齡結構偏大,梯隊結構不合理,難以適應日益繁重的病蟲監測和防控任務。部分地區縣級以下植保機構人員斷層、脫節,阻礙了植保工作的順利開展,導致病蟲發生信息傳遞不及時、防控技術推廣難,直接影響病蟲預報的準確性和防控決策的科學性。如2010年臨安市和2014年南湖區發生的稻瘟病災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層缺少對病蟲的監測,未能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造成的。類似稻瘟病這樣的流行性暴發性病害,一旦預警信息滯后,大面積發生后損失難以挽回。由此可見基層植保工作的重要性。
1.2 農藥經銷商
農藥經銷商可以分為3個層次:一是農藥生產企業的技術推廣和銷售部門,二是主營農資批發的農資公司,三是農藥零售店。農藥流通的一般流程是生產企業銷售給農資公司,農資公司批發給農藥零售店,零售店把農藥賣給農民。浙江市場上國內外農藥生產企業眾多,外資企業銷量占比較高,大型外資企業在浙江銷售推廣團隊都有數十人,全省各類農藥企業銷售推廣人員與縣級植保技術人員數量相當。浙江省實行農藥經營許可制度,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共有農藥經營門店10 019家,存在經營門檻過低的問題,導致浙江省農藥經營門店多而小、散而亂。全省經營門店數在200家以上的縣(市、區)就有8個,最多的蕭山區就達333家,門店就在100家以上的縣(市、區)有34個。不少農藥經營店人員年齡結構偏大,文化程度低,技術力量薄弱,以黃巖區為例,經營人員60歲以上占4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20%。
與植保部門不同,農藥經銷商往往以利益為向導,推廣手段和目的與植保部門不完全相同,且他們與農民走得更近,與農民的接觸面更廣,容易誘導農民多次用藥、加大用藥量,不利于綠色防控和農藥減量技術的推廣。以氯蟲苯甲酰胺(康寬)為例,防治水稻二化螟推薦用量為75~150 m L· hm-2,每季水稻最多使用2次,因其對水稻螟蟲的優異防效和長持效期,上市后在浙江省水稻螟蟲防治上得到廣泛應用,由于該產品價格高、利潤率高,經銷商樂于推薦,農民也樂于使用,在長期使用氯蟲苯甲酰胺、缺乏輪換用藥的情況下,水稻二化螟對其抗藥性迅速上升,部分地區用量上升到300~450 m L·hm-2,形成惡性循環,縮短了氯蟲苯甲酰胺這個高效環保藥劑的產品壽命。
1.3 農民
按種植面積來講,農民可以簡單分為大戶和散戶,總體上大戶對植保技術的掌握與應用相對好于散戶,但大戶為保證農作物的商品性和產量而多用農藥的現象也很突出,散戶自留地反而用藥少(但也不代表技術水平高)。從農民的病蟲防治方式來講,分為統防統治與農戶自防。統防統治基本按照當地植保站病蟲情報用藥,因此農藥減量明顯,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規范農藥使用起到了重要作用;農戶自防,則用藥隨意性較大,很多農民技術差或科學用藥意識淡薄,隨意增加農藥使用量和使用次數,殘留風險突出。如青田縣某水稻種植大戶,2015年在單季水稻上使用了7次農藥,用藥量達到144 kg·hm-2,折純為25.5 kg·hm-2,為全省平均用量的20倍之多,竟連續5次使用殺蟲雙+乙酰甲胺磷+蚍蚜酮+敵敵畏的配方。同縣的另一位水稻種植大戶,2015年單季水稻用藥僅3次,所用藥劑為氯蟲苯甲酰胺、蚍蚜酮、肟菌·戊唑醇等高效環保藥劑,用藥量僅為2.55 kg·hm-2,折純量僅1 035 g·hm-2。同一地區的水稻種植大戶,用藥量竟然相差56倍多,由此可見農民用藥水平差異之大。
1.4 植保服務組織
植保服務組織依托于農資公司和農民,大體上分為2類:由農資公司出資成立的合作社和由種植大戶牽頭成立的合作社。浙江省的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始于2006年,在海鹽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植保專業合作社,發展至今,全省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從當時的2萬hm2發展到2015年的31.1萬hm2。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專業化植保服務組織1 477家,日作業能力6.67萬hm2,從業人員近3萬人,各類植保機械保有量3萬臺左右,其中擔架式機動液泵噴霧機、單體式機動液泵噴霧機等單機日作業在6.67萬hm2左右的藥械占1/3,噴桿式噴霧機和大型風送彌霧機等大型機械僅200多臺,小型機械占比近2/3。實踐表明,水稻統防統治與比農民自防區減少農藥使用量30%以上,節本增效3 000元·hm-2左右,對環境的生態效益和對農民的經濟效益提升效果十分明顯。
然而造福農民的統防統治模式發展至今,也呈現出不少問題亟待解決。一是服務組織運行成本高,盈利能力差,近年來人力成本不斷上升,依靠政府補貼難以持續發展壯大,2015年農業補貼整合后更是如此,后續運行困難。二是服務隊伍不穩定,素質偏低,從業人員年齡偏大,缺乏青壯年勞動力。病蟲防治勞動強度大,季節性強,收入不高導致隊伍不穩定。三是作業效率不高,缺少適應水田的先進、大型、高效施藥機械,制約了服務能力的提升。同時,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植保機械運輸、作業不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業效率。
2.1 加強體系建設
按照“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理念的要求,著力加強和完善縣、鄉、村三級植保體系建設,形成三級聯動機制,由縣級植保機構實行植保工作屬地管理,鄉(鎮)級設立專職植保員1名,重點村有專(兼)職植保技術人員1名,各級植保工作人員到位、技術到位。切實貫徹落實《浙江省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有關規定,縣級以上政府應在植保工作經費、人員經費上給予保障,以保證各級植保機構發揮公共植保的作用。鄉級植保體系應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相融合,明確專職植保人員,解決財政編制問題和必要的公共經費。
2.2 創新病蟲測報模式
按照“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標準,增加疫情監測與控制等內容,實行綜合建站,縣級植保機構首先實現全面建設,逐步進行鄉、村級植保服務站點的建設。鄉、村級測報體系的建立,可在部分縣開展試點,聘請兼職植保員,在病蟲發生的重要時期開展測報工作,給予一定的設備和經費補貼。與此同時,要加快測報領域的機器換人,改善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的裝備條件,逐步開展水稻害蟲智能蟲情測報燈、性誘智能蟲情測報系統、移動端田間數據采集系統試驗,減少測報人員工作量,實現田間病蟲監測的智能化。
2.3 創新技術推廣模式
加強農企合作,充分利用農藥企業和農資公司的資金和技術力量,結合高效環保新農藥械的試驗示范,以專業化防治組織和農藥零售店為重點對象,廣泛開展農民培訓,增加農民接受植保技術培訓的機會。以浙江植保在線APP為新起點,構建整合病蟲情報信息發布、病蟲害專家診斷、綠色防控技術與高效環保農藥推薦于一體的移動終端,使得植保專家能夠為農民提供點對點的技術服務。
2.4 創新植保服務模式
隨著農業人口的老齡化和農業人力成本的增加,植保服務正在成為一個巨大的商業化市場。業內估計,未來若植保無人機滲透率達到30%(目前日本為50%,美國為65%),則其服務市場的規模可達千億級別。今后植保服務組織將通過兼并重組或成立聯合社,做大做強,增強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一方面從單一的植保服務組織向統一育秧、統一播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收割等綜合服務方向發展,拓展服務方式,擴大服務范圍;另一方面農藥械生產企業和農資公司通過自主生產或購買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培養年輕化專業人才,成立專業的植保服務公司,提供更專業更大面積的統防統治服務,打破地域界限,為浙江省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提供專業服務甚至實現跨省作業。
[1] 王華弟,許渭根,嚴鐵,等.浙江省農作物病蟲測報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C]∥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現代植保建設創新與實踐,2012:12-20
[2] 許燎原.寧波市植保檢疫體系調研報告[C]∥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現代植保建設創新與實踐,2012:68-71.
[3] 肖紅波,李令蕊,王彬彬,等.針對河北省植保體系發展現狀的幾點建議[J].河北農業科學,2014(1):19-21.
(責任編輯:張才德)
S435
:A
:0528-9017(2016)12-1968-02
文獻著錄格式:高吉良.浙江省植保“最后一公里”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12):1968-1969,197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1207
2016-07-21
高吉良(1983—),男,浙江杭州人,從事農藥械推廣工作,E-mail:618101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