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婷婷,高吉良,陸 丹,吳燕君,洪文英
(1.浙江省植物保護檢疫局,浙江杭州 310020;2.杭州市植保土肥總站,浙江杭州 310020)
草莓灰霉病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進展
曹婷婷1,高吉良1,陸 丹1,吳燕君2,洪文英2
(1.浙江省植物保護檢疫局,浙江杭州 310020;2.杭州市植保土肥總站,浙江杭州 310020)
灰霉病是我國草莓產區的主要真菌病害,由真菌半知菌亞門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侵染所致,主要危害果實、花及花蕾、葉、葉柄及匍匐莖。生產上草莓灰霉病的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輔以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及生態防治。
草莓灰霉病;發生癥狀;發生規律;綜合防治
近年來,草莓種植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近幾年種植規模發展更快[1]。當前我國草莓種植面積8.67萬hm2,年產130萬t,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草莓種植一般從9月上中旬至10月中下旬開始,收果從12月上旬開始至次年5月結束。南方地區以設施栽培和露地栽培為主,北方地區以設施栽培為主[2]。灰霉病是草莓生產中主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果實,也可為害花瓣、果梗、葉片和葉柄,一般可造成減產10%~30%,嚴重時達50%以上[3]。當前因缺少高抗灰霉病的草莓品種,草莓灰霉病防治仍以化學防治為主,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態防治為輔[4]。
草莓灰霉病主要發生在結果期,也可為害花、花蕾,葉、葉柄和匍匐莖。果實染病后的明顯特征是初始產生暗褐色油漬狀病斑,擴大后病斑褪綠,呈不規則形;田間濕度高時,病部產生灰色霉層。未成熟的果實染病,初始產生淡褐色干枯病斑,后期病果常呈干腐狀;成熟果實染病,常從果實基部近萼片處開始發病,初始受害部位產生淺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展至整個果實,最后果實變軟、腐爛,表面布滿灰色霉狀物。花器感病,從近基部萼片或花瓣開始發病,萼片呈紅褐色,花瓣呈粉紅色,并逐漸由萼片和花瓣入侵果實[5];葉柄、果柄及匍匐莖染病,初始為暗黑色油漬狀病斑,病斑顏色逐漸加深,常環繞一周;嚴重時病部萎蔫、干枯[6]。田間葉片發病很少,偶爾有不規則的褐色病斑[7]。
草莓灰霉病病原菌為真菌半知菌亞門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5]。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或菌核在病殘組織或土壤中越冬,翌年分生孢子通過氣流、風雨及農事操作等途徑傳播[5]。一般空氣中分生孢子會對草莓花瓣、萼片和果實進行初次侵染,染病果實相互接觸以及病果上的分生孢子因人為或自然因素可引起再次侵染[7]。病原菌可以直接侵染,也可以從傷口處侵染,特別是溫度適宜時,傷口侵染發病速度快且嚴重[8]。研究表明,草莓衰老的花瓣是病菌侵染果實的主要途徑[9]。果實的成熟度與灰霉病發病早晚、發病程度相關,一般果實著色初期至中期抗病力最弱,最容易感病[10]。
灰葡萄孢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7],氣溫20~25℃、濕度90%以上,或草莓植株上有積水,病害容易暴發流行;氣溫在32℃以上或2℃以下時,發病較輕[11]。草莓發病敏感生育期為開花坐果期至采收期,發病潛育期為7~15 d,此時南方地區常有持續低溫陰雨寡照天氣,棚內濕度大、光照弱,植株生長勢弱,有利于灰霉病的發生蔓延。設施栽培比露地栽培發病重[6],露地栽培發病盛期一般在4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貫穿整個采收期[5],設施栽培發病盛期在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的嚴寒期[12]。據報道,草莓灰霉病常年發病盛期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為2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及11月至12月[6],閩東南沿海地區為2月至5月[11],貴陽為3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13]。此外,陰雨連綿天氣,田間灌水過多、地膜上有積水、畦面覆蓋稻草、種植密度過大、植株過于繁茂等也容易導致草莓灰霉病嚴重發生[6]。
3.1 農業防治
3.1.1 選用抗病品種
灰葡萄孢菌為弱寄生真菌,一般不能直接侵染植物健康組織,只能在衰老的植物組織定殖,定殖時灰葡萄孢會分泌一些細胞毒性代謝物[14],這些代謝物又可以促進灰葡萄孢進一步侵染與衰老組織接觸的健康部位。當前實際生產中沒有高抗灰霉病的草莓品種[15],但生產上選用的不同品種間的抗病性差異比較明顯,一般歐美系等硬果型品種抗病性較強,而日系等軟果型品種較易感病[6]。目前,保護地促成栽培品種以紅頰、章姬、甜查理、法蘭蒂等為主,半促成栽培以及露地栽培品種除上述4個品種外,還有豐香、全明星等[16]。上述品種中紅頰、章姬、豐香為日系品種,其他為歐美系品種。另據報道,草莓現蕾后第7天花瓣脫落率與果實發病率呈顯著負相關,花瓣脫落早或遲與品種有關,因此,生產上可優先考慮花瓣脫落早的品種[9]。
3.1.2 培育無病壯苗
嚴格管理育苗環境條件,進行苗床消毒,加強肥水管理,培育無病壯苗,從源頭降低發病率[17]。
3.1.3 合理輪作
在連年種植草莓的地塊,提倡與水稻、蔬菜輪作2~3年,減少田間菌源。蔬菜以十字花科、豆類為宜,茄科與草莓有共同病害,不宜輪作[13]。
3.1.4 科學栽培
采用高壟栽培,每壟種2行。株間距一般大株型品種20 cm左右,小株型品種15 cm左右[18]。定植密度控制在每667 m2種植6 000~8 000株為宜[7]。定植時,做到“弓背向外、深不埋根、淺不露心”,使果穗朝向壟的兩側。田間植株通風透光,可增強抗病力,降低發病率[18]。另外,結合地膜覆蓋技術,不僅能提高地溫,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降低果實周圍濕度,還能阻斷土壤中病原菌向植株傳播,增強植株抵抗力[6]。
3.1.5 加強田間管理
及時清除病殘組織,并帶出種植地銷毀,切斷病菌傳播來源,降低菌源[17];日常生產中,盡量避免造成植株傷口[18]。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用量,防止莖葉生長過于茂盛[7]。合理灌溉,忌大水漫灌,提倡滴灌,尤其早春應適當灌水,避免田間濕度過大[10]。雨后及時清溝排水,防止田間積水[11]。
3.2 生態防治
3.2.1 高溫消毒
設施栽培可在夏季高溫時進行土壤消毒。將稻草切成3~5 cm長,每667 m2用500~1 000 kg稻草與50~100 kg生石灰混勻撒施,深翻土壤,做30 cm以上高畦,灌水至飽和,蓋上地膜密封15~20 d,消滅土壤中病原菌[17]。
3.2.2 適時通風
設施栽培中,草莓花期至果實膨大期,適時通風[5],白天溫度30~32℃,夜間溫度10℃以下,濕度控制在60%以下,灰霉病發病輕[18]。另外,小拱棚栽培要晝掀夜蓋,陰雨天氣及時蓋膜保持兩頭通風;大棚栽培春季注意氣溫高時拉起裙部通風換氣,降低棚內濕度[11]。
3.3 生物防治
據報道,防治灰葡萄孢菌的真菌有20多種[19]。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已登記在草莓灰霉病上的1 000億·g-1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約為60%,同時兼治草莓白粉病[5]。寡雄腐霉防治草莓灰霉病有效,且防效優于多菌靈[20]。木霉T5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與多菌靈相當[21]。但生防菌使用在草莓上的殘留消解動態及膳食風險評估有待進一步研究。
3.4 化學防治
草莓灰霉病化學防治主要采用保護性殺菌劑,預防病原菌侵染。目前,國內登記在草莓灰霉病上農藥品種不多,主要有38%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50%和8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 g·L-1嘧霉胺懸浮劑、1 000億·g-1活芽孢、2 000億·g-1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等7種農藥。
灰葡萄孢寄主范圍廣、繁殖快、遺傳變異頻繁,容易產生抗藥性[22]。因此,合理使用殺菌劑,加強抗性監測,及時調整防治策略,是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延緩病菌抗藥性的重要手段。草莓定植前,可選用煙劑熏蒸,降低菌源[23]。第1花序有20%以上開花、第2花序剛開花時,預防為主,噴霧防治[6],可選用的殺菌劑有50%啶酰菌胺懸浮劑1 200倍液[6]、42.4%唑醚·氟酰胺懸浮劑1 870倍液[24]、400 g·L-1嘧霉胺懸浮劑800倍液[24]、50%嘧菌環胺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17]、25%咪鮮胺乳油2 000倍液[17]等。另外,植物源農藥20%乙蒜·丁子香酚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和12.5%暗羅·丁子香酚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對草莓灰霉病均有較理想的效果[25]。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建議在草莓灰霉病發生初期每隔7~10 d用藥1次,連續施藥2~3次,合理輪換使用農藥,延緩抗藥性產生。草莓花期用藥,易產生畸形果和污染果實,因此,花期盡量不使用藥劑噴霧。盛花期過后,遇連續低溫陰雨天氣可采用煙劑熏蒸,但煙劑使用不當易產生農藥殘留風險,注意藥劑品種的選擇。據報道,灰葡萄孢菌對多菌靈、腐霉利、異菌脲、乙霉威均已產生抗藥性,其中,對多菌靈抗藥性較強,對嘧霉胺[26]也產生了較高的抗藥性,因此,化學防治時應盡量降低用藥次數和用藥劑量,合理輪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5]。
[1] 王玉坤,張放,祝庭耀.國內草莓生產現狀與發展趨勢[J].北方園藝,2003(6):6-7.
[2] 王忠和.中國草莓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J].農學學報,2008(11):21-22.
[3] 鐘灼仔,鄭其春,雷忠涌.閩東南沿海草莓灰霉病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0(3):61-62.
[4] 張傳博,易萌,孫云子,等.幾種殺菌劑及其復配劑對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4):3299-3301.
[5] 肖長坤,高葦,夏冰,等.設施栽培草莓灰霉病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J].中國植保導刊,2012,32(9):24-26.
[6] 童英富,鄭永利.草莓病蟲原色圖譜[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7] 張建人,陸宏.南方草莓灰霉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J].植物保護,1991(4):6-7.
[8] 樊慕貞,朱杰華,黃天成,等.草莓灰霉病的發生和防治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5(2):21-29.
[9] 韓永超,曾祥國,向發云,等.草莓花瓣脫落對果實灰霉病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5(22):4460-4468.
[10] 黃云鮮,黃思遠,葉志文.珠江三角洲地區草莓灰霉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J].廣西園藝,2007,18(4):23-24.
[11] 鐘灼仔,鄭其春,雷忠涌.閩東南沿海草莓灰霉病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0(3):61-62.
[12] 周華月.大棚草莓灰霉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J].上海農業科技,1997(6):28.
[13] 李安達,易萌,張傳博.貴陽市草莓灰霉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措施[J].陜西農業科學,2013,59(2):267-268.
[14] CHOQUER M,FOURNIER E,KUNZ C,et al.Botrytis cinerea,virulence factors:new insights into a necrotrophic and polyphageous pathogen[J].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2007,277(1):1-10.
[15] DROBY S,LICHTER A.Post-harvest botrytis infection:etiology,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M]//ELAD Y,W ILLIAMSON B,TUDZYNSKI P,et al.Botrytis:Biology,Pathology and Control.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7:349-367.
[16] 吳曉云,高照全,李志強,等.國內外草莓生產現狀與發展趨勢[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6,30(2):21-26.
[17] 何永梅,李榮.草莓灰霉病的發生原因與綜合防治[J].果農之友,2015(12):28-29.
[18] 程愛紅,郝紅艷,李靜,等.西安市長安區設施草莓灰霉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5(12):136.
[19] 趙慧霞.草莓灰葡萄孢菌生物防治的研究現狀及發展前景[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8(19):29-31.
[20] 邱先斌,李莉,張惠瓊,等.寡雄腐霉防治大棚草莓病害試驗初報[J].湖北植保,2014(4):25.
[21] 田連生,王偉華.利用木霉防治大棚草莓灰霉病[J].植物保護,2000,26(2):47-48.
[22] BRENT K J,HOLLOMON D W.Fungicide resistance:the assessment of risk[M].Belgium:The 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2007.
[23] 何永梅,徐花妮.草莓花期灰霉病防治技術[J].南方農業,2008,2(3):45.
[24] 楊肖芳,童英富,苗立祥,等.幾種不同藥劑對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比較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67-369.
[25] 吉沐祥,吳祥,束兆林,等.兩種植物源復配殺菌劑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初報[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9):91-92.
[26] 潘以樓,朱桂梅,郭建.江蘇草莓灰霉病菌對5種殺菌劑的抗藥性[J].江蘇農業學報,2013,29(2):299-304.
(責任編輯:侯春曉)
S436.68
:A
:0528-9017(2016)12-2045-03
文獻著錄格式:曹婷婷,高吉良,陸丹,等.草莓灰霉病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12):2045-2047.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1238
2016-10-19
曹婷婷(1983—),女,山東滕州人,碩士,從事監測預警工作,E-mail:caotingting198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