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繼武
(416000 湘西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 湖南 湘西)
當前勞動法領域弱勢群體維權問題的思考
彭繼武
(416000 湘西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 湖南 湘西)
前段時間,看到四川省閬中市百余名農民工以“討薪”為由,堵住某著名景區大門,不準游客進出,并與前來維持現場秩序的公安民警發生沖突。之后,這次事件中有8名討薪農民工分別被判處6至8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于是想起了近年來幾乎絕大多數以跳樓、爬塔、堵路、沖擊政府機關等極端手段“討薪”事件中,從未有媒體或者官方說清楚這些弱勢群體的勞動權益是否受到侵害,也沒有公開是如何追究曾侵害過這些弱勢群體勞動者的責任,也少有人關注這些弱勢群體的勞動權益。那么,我國有關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現狀及該如何加強對弱勢群體勞動權益的保護呢?筆者以下就來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期得到有關方面的關注,并緩解直至解決弱勢群體從業人員的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等問題。
其實我國勞動法中并沒有對弱勢群體進行準確定義,各個地區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廣州市政府對“弱勢群體”的定義為,包括家庭人均收入達不到社會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人員、無業人員、失業人員、孤寡老人、特困人員、殘疾人士和下崗職工中的困難人士。上海則將40歲以上女職工、50歲以上男職工及低收入者作為就業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予以關注。不少省、市為了照顧勞動市場的弱勢群體,實施“40-50工程”,協助解決40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男性的就業和再就業問題。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何平認為弱勢群體主要包括四部分人:①下崗職工;②“體制外”的人,即那些從來沒有在國有單位工作過,靠打零工、擺小攤養家糊口的人,以及殘疾人和孤寡老人;③進城的農民工,他們沒有享受到城里勞動者的同等待遇,受歧視,勞動權益得不到保護;④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這部分人主要是從集體企業退下來的,當初退休時工資水平非常低,維持基本生存較為困難??梢?,在弱勢群體由哪些人組成并沒有一致的看法。筆者認為,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勞動法領域內的弱勢群體至少應包括那些未掌握較高技術和信息,僅依靠提供簡單勞動獲取微薄收入,在勞動力市場中相對于其他勞動者而言處于明顯弱勢地位的勞動者。
1.女職工勞動權益的保護
為了保障女職工平等就業權利的實現,《勞動法》第 13條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我國的《婦女權益保護法》和《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規定》等規定對婦女的勞動權益的保護做出了進一步的規定。對違反勞動法規定侵害女職工合法權益的,《勞動法》第95條規定“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造成損害的,“承擔賠償責任”。
2.殘疾人勞動權益的保護
《勞動法》對殘疾人勞動權益的保護更多的側重于就業權的保護,規定就業平等原則,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對殘疾人在就業上給予照顧?!吨腥A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規定,國家推動各單位吸收殘疾人就業,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城鄉集體經濟組織,應當按一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并為其選擇適當的工種和崗位。但對殘疾人就業權受到侵犯應如何追究法律責任,勞動法并沒有做出專門規定。
3.下崗人員勞動權益的保護
下崗是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的特殊歷史現象。對下崗職工國家和地方政府一直予以關注,規定再就業中心為下崗職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供社會保險待遇,并推動再就業工程,完善和落實鼓勵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優惠政策。對下崗人員勞動權益的保護主要是通過政策調整。
4.農民工勞動權益的保護
對農民工勞動權益的保護目前主要依據勞動法的一般規定,我國尚無系統或專項對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的法律規范,有的也只是非常零散的規定。
1.加強立法
首先應從立法上明確弱勢群體的范圍。我國在對勞動者的勞動權益保護方面雖然制定有一系列法律規定,但對弱勢群體的勞動者立法內容過少,且不成體系,過于零散,對損害弱勢群體勞動權益的法律責任規定少,有的規定得也很原則,在執行過程中不便于操作,有的執法人員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消極執法,致使弱勢群體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途徑不暢通。將保護弱勢群體權益作為解決勞動爭議糾紛類案件的價值取向,在勞動爭議類案件的仲裁和訴訟程序的設置上應當更加傾向于保護弱勢群體。如在證據規則上、在某些證據的提供上可實行舉證責任倒置,讓弱勢群體的勞動者承擔更小的舉證責任風險。鑒于我國目前勞動爭議類案件法院只收10元受理費的現狀,有的用人單位不惜以起訴和上訴來拖延本應支付給勞動者的賠償款,可以分別對待,即勞動者起訴或上訴的只收10元受理費或者免交受理費;用人單位起訴或上訴而又敗訴的,按財產案件標準的2倍收取案件受理費,以期懲罰故意拖延勞動者權益實現的用人單位等。另外,鑒于弱勢群體本身有諸如身體、智力缺陷弱等因素,即使社會能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其中一部分人在實際競爭中仍會處于不利地位,如果國家不對他們進行特殊照顧,他們很難走出弱勢狀態。這就需要國家以立法的形式對他們提供額外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來進行特殊照顧,對基本生活發生困難的弱勢群體給予幫助。由于弱勢群體在就業權實現上,在勞動條件、勞動標準上處于弱勢地位,且就我國立法傳統而言,分別立法幾成定式,因而建議加大對弱勢群體勞動權益保護立法,立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單獨立法,也可分散立法,甚而可仿效《消費者權益法》,制定一部弱勢群體勞動權益保護法。
2.政府在弱勢群體勞動權益保護上應發揮積極作用
弱勢群體勞動權益的保護關系到社會秩序的穩定、國家經濟的順利發展,因而作為政治國家必須予以積極的干預。政府干預的手段可以是通過推動再就業工程,可以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信息發布,可以提供職業培訓的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加強勞動行政監察力度,擴大行政監察范圍,將弱勢群體勞動權益的保護納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政監察視線范圍內,及時監察、及時懲處,甚至可仿效法院執行領域黑名單的做法,將在一定期限和范圍內侵害弱勢群體的用人單位和主要負責人列入黑名單,限制用人單位從事和經營一定的業務活動;限制該用人單位主要負責人進入特定場所和擔任一定范圍內職務。這樣就可能避免更多的突發事件、過激行為的發生。
3.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大對弱勢群體勞動權益的保護
勞動仲裁部門和人民法院對弱勢群體勞動權益糾紛案要實行一站式服務,快審快結。在審理弱勢群體勞動權益糾紛案件時應謹慎裁決,要考慮案件裁決后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應,多做工作,堅持調解原則,多以調解方式結案,以取得案結事了的效果,特別要盡量防止引發影響社會安定的群體性的勞動爭議案件,要盡量防止因處置不當而上訪的事件發生。在調解過程中還可以邀請當地有威望的人員來協助調解。選擇在企業內開庭審理和當庭裁決,不但可以方便當事人參加訴訟,節約當事人的經濟開支,同時也通過這樣的法制宣傳方式加強了當事人的法制觀念,還可以提醒企業在用工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督促用人單位合法用工,可以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傊?,窮盡一切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保護弱勢群體勞動者合法的勞動權益。金融機構、中介評級機構、工商稅務部門等可將用人單位的勞動爭議糾紛類案件的敗訴率作為衡量該用人單位向銀行等機構融資、評級、減免稅款的條件之一,阻截用人單位以較小成本侵害弱勢群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達到用人單位不能、不敢侵害弱勢群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4.工會組織應發揮積極作用
工會將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作為其主要職責,但恰恰在弱勢群體中工會的組建率低,弱勢群體權益保護成為工會的盲點。農民工被排斥在工會維權范圍之外,建議各級各部門工會應積極介入弱勢群體勞動權益保護的領域,提高工會組建率,或成立專門的工會維權組織,關注弱勢群體勞動權益的保護,使之納入有組織、依法保護的軌道,減少或避免個人維權的弱勢狀況。
5.應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勞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如果從1993年算起,到現在也有20多年了,在這20多年中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弱勢群體卻未能充分享受經濟增長與擴張的好處,未能充分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國家稅收增加了,企業利潤上去了,但就業崗位卻減少了,弱勢群體的勞動標準幾乎處于停滯狀態。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全社會范圍內未能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企業為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壓低勞動成本,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口號下,忽視了社會公平的重要意義,因而忽視弱勢群體勞動權益的保護。因此應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勞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認識勞動法不僅是勞動者權益保護法,也是社會本位法,強調社會利益的維護,強調社會公平,強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所有用人單位,包括勞動者個人的社會責任,在弱勢群體勞動權益保護方面,在維護社會安定、社會安全方面都具有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
雖然弱勢群體的存在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但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消除不和諧現象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相信隨著中國各項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經濟建設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弱勢群體問題最終會弱化并解決這一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