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媛
(713800 三原縣人民法院 陜西 咸陽)
詐騙罪與盜竊罪應如何定性——以一則案件為例
孔 媛
(713800 三原縣人民法院 陜西 咸陽)
在司法實踐中,詐騙罪和盜竊罪是兩種多發犯罪,有時候在行為方式上存在著一些近似的特點。對于一些看似簡單的案件,究竟是定詐騙罪還是盜竊罪,常常產生分歧,因此科學界定一起案件應定詐騙罪還是盜竊罪,十分必要。本文試對一則案例應定詐騙罪還是盜竊罪做淺要的分析,希望對司法實踐有所幫助。
2016年3月21日,犯罪嫌疑人周某伙同劉某(在逃)駕駛摩托車在富平縣齊村村口附近,由周某騎摩托車將冥幣仍在地上后騎摩托車離開,當郭某上前拾時劉某上前拿走冥幣,并告訴郭某不要喊,二人一會將該錢分掉。過了一會,周某騎摩托車過來說自己丟了錢,要求看郭某和劉某誰拿了他的錢,劉某便掏出自己隨身攜帶的幾百元,周某看后說不是自己的錢,讓郭某拿出自己的錢,郭某讓看錢期間,周某和劉某趁郭某不注意用冥幣換走郭某的10500元,后二人將所得贓款平分后揮霍。
本案是詐騙罪還是盜竊罪。
第一種意見認為,周某和劉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乘人不備,采用調包的手段騙取公民財物,數額較大,二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應以詐騙罪定罪處罰。
第二種意見認為,周某和劉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以假換真的調包手段,秘密竊取他人的財物,數額較大,二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應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筆者認為,二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理由如下:
首先,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從實質上說是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而自愿處分自己財物的行為。欺詐行為的內容是,在具體狀況下,使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并作出行為人所希望的財產處分。在欺詐行為與對方處分財產之間,必須介入對方的錯誤認識;如果對方不是因欺詐行為產生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就不成立詐騙罪。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竊取是反映使用非暴力手段,違反財物占有人的意志,將財物轉移為自己或第三者非法占有。基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是否是被害人信以為真,從而自愿處分財物是區分詐騙罪和盜竊罪的關鍵點。即詐騙罪是行為人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從而導致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之后作出財產處分,使行為人因而能占有其財產。結合本案來看,在行為方式上并不存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從而導致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的事實存在,相反確實存在被害人信以為真,從而自愿處分財物的行為存在。
其次,從本案的實際來看,犯罪嫌疑人雖然采用了欺騙的手段,但被害人并沒有因為此欺騙行為而自愿處分自己的財物,自己財物正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秘密調包的。被害人的行為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自愿處分財物的行為。作為一個有完全民事行為的成年人,在自己意識的支配下,做出自愿處分財物的行為,對于犯罪嫌疑人來講欺騙并沒有造成實質性的結果,其實質還是逃脫不掉秘密竊取他人財物的現實。應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再次,隨著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的日趨隱蔽和復合,在行為中往往兼有實施欺詐和秘密竊取,在詐騙行為和盜竊行為交織的時候,究竟是按照欺詐的變現還是按照秘密竊取的行為方式來作為定罪的依據,結合具體案情綜合考慮。針對本案而言。任何理論的推出,都需要做到自圓其說,不僅要有理論上的自洽性,還需要能在實踐中起到決定作用,基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將“被害人的財產損失是否由其處分行為所導致”作為犯罪行為定性的標準之一。如果被害人最終的財產損失是由于自己的處分行為,則行為人構成詐騙罪,反之則以盜竊罪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