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宇
(314001 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浙江 嘉興)
論我國反家庭暴力法的亮點與不足
高天宇
(314001 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浙江 嘉興)
俗語:“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日夫妻百日恩”。美好的婚姻建立在夫妻雙方相互信任、情投意合、相互幫助的基礎之上,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重要內容。但是現實的婚姻并不都是那么理想和美好。現實的婚姻受到挑戰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暴力是主要因素之一。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精神、肉體方面受到的雙重的傷害,成為婚姻失敗的重要原因。早在2001年4月,我國《婚姻法》修正案在反家庭暴力立法上實現了重大突破,該修正案明確禁止家庭暴力,規定了對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救助措施和實施家庭暴力者的法律責任。但是由于立法內容過于原則,缺乏具體內容和程序的規定,對家庭暴力的制止未能收到明顯的效果。有資料表明,中國2.7億個家庭中,有30%存在著家庭暴力行為。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每年有近10萬個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體。[1]家庭暴力已成為影響和破壞婚姻家庭美滿幸福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撐,缺乏足夠的司法干預,缺乏行之有效的社會救濟渠道,受虐者得到的支持十分有限。有些受虐者報警或者是尋求婦聯幫助以后,反而會招來更大的家庭暴力,導致那些受虐者對生活無望,甚至選擇自殺。還有一些受虐者因自衛而殺人,這是在家庭暴力惡性循環中不可避免的惡果。由此可見,沒有專門的法律做保障,想要杜絕家暴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正是在這種背景下,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該法2016年3月1日開始實施。
所謂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實際上,除了毆打等身體傷害暴力外,危害性更大的是精神暴力,即冷暴力,冷淡、輕視、歧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等。家庭暴力發生于血緣、婚姻、收養關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之間,比如丈夫對妻子,父母對子女,而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一般是婦女和兒童。那么家庭暴力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沒有經濟地位或經濟地位較低是家庭暴力產生的主要原因。家庭中婦女、兒童、老人相對青壯年男子經濟地位較低甚至沒有。在家庭中,經濟地位低甚至沒有經濟地位的一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成為經濟地位高那一方的附屬,此時經濟地位高的那一方就在家庭中有了絕對權威。當男女夫妻間發生矛盾時,家庭暴力就產生了。例如男方認為自己在家庭中經濟地位高,家中事應該由他說了算,而女方則認為自己為這個家開枝散葉做了很大貢獻,不應以經濟地位論高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男方把金錢看得很重,被金錢迷失了雙眼,而雙方又不能好好溝通來解決矛盾,那么武力也就來了。
第二,施暴者的受教育水平低,素質差。試問一個負責人的好丈夫會不理性地采用武力對待自己的妻子嗎?恰恰相反,他會尊重自己的妻子,理解自己的妻子。只有那些對家庭關系存在錯誤分析的、本身有生活陋習但不改正的、道德和人格方面出現問題的素質低下之人才會對自己的妻子使用家庭暴力。
第三,受暴者的軟弱和對施暴者的遷就。受暴者最后往往會以寬容的態度原諒施暴者,她們不敢反抗也沒想過反抗。她們覺得自己的丈夫偶爾向她發火施暴也是正常的,完全不當回事,可是就是因為她們的這種容忍使“偶爾”變成了經常。事實上,男方第一次對女方使用暴力后會感到內疚,第二次也會有這種感覺,但是第三次開始就沒有這種感覺了,因為男方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沒什么大不了的。
第四,傳統文化的影響。封建思想文化中“三從四德”、“男尊女卑”、“夫權”、“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男方認為妻子順從丈夫天經地義,理所應當,妻子不聽話就該教訓。而女方受暴后又不敢向外訴說,只能是苦果子往下咽,自己承受。這種落后腐朽的傳統文化使得男人愈加放縱自己的家暴行為。
第五,社會的管理力度不夠。相關法律滯后,相關部門的管理也松懈。據資料顯示,中國2.7億個家庭中約有30%的已婚婦女是家暴的受害者。但是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頒布前卻沒有一部系統性的完整闡述家暴的法律,這樣即使受暴婦女想維權也苦于沒有對應的維權工具而最終放棄。另外,“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社會輿論使相關部門管理松懈,執法具有隨意性,對家庭暴力事件一直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作為中國的第一部反家庭暴力特別法,有利于維護家庭成員特別是受暴者的合法權益,保障受暴者和面臨受暴者的人身安全;有利于構建平等、和睦、溫暖的和諧家庭,維護社會的穩定;有利于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它的頒布與實施對于有效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有諸多的亮點:一是明確規定家庭暴力包含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以往法律規定和人們理解的家庭暴力,往往是指毆打等身體傷害,對精神傷害如冷暴力造成的精神傷害關注不夠,該法彌補了這一缺陷,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二是規定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參照反家暴法。即該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參照本法規定執行。該規定擴大了家庭暴力法的主體適用范圍,有著同居關系、撫養照料關系、家庭雇傭關系等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都可以依照反家暴法規制。因此有專家認為反家庭暴力法不僅僅是婚姻家庭法,而且是社會保護法,家庭成員以外有著共同生活關系的人之間的暴力和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具有共性。這樣可以更加有力地保護親密關系中的受暴人基本人權,也是對我國反家暴運動的總結。
三是強調預防為主、尊重受害人真實意愿、實施特殊保護、并保護當事人隱私。其中特殊保護中規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婦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給予特殊保護。
四是遭遇家暴可報警或起訴,第十三條規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單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婦女聯合會等單位投訴、反映或者求助。有關單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訴、反映或者求助后,應當給予幫助、處理。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也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受暴者或面臨家暴者可以向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法院必須受理且一般在72小時內做出裁定,這樣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可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
五是規定了強制報告義務。該法第十四條規定,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例如醫院接收了一個被丈夫打破頭流著血的女子、學校看到被家長打傷的學生,醫院和學校知道實情后應給向公安機關報案,如果發現家暴卻不報案的要承擔法律責任。
除了上述之外,該法律最大的亮點就是公安機關給予施暴者的告誡書可以作為受暴者運用法律維權的證據。告誡書對于施暴者來講是一個警告,一定程度上能夠防止家庭暴力的擴大化。
盡管我國《反家庭暴力法》的頒布具有重大意義,是我國反家庭暴力立法上的巨大進步,但是這部法律也有一些遺憾和不足。例如在受保護主體方面,該法規定的家庭成員以外的共同生活之人不包括同性戀人群,這就意味著同性戀人群間的暴力行為不屬于家庭暴力范疇,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的保護。
其次,對于精神傷害方面,缺少具體內容的規定。例如人們長期爭論的“婚內強奸”問題,因為婚姻關系的存在,夫妻一方強迫另一方,法律一般不予認定為強奸,這就使受害人有苦難訴。是否可以在《反家庭暴力法》中給予規制?認定這屬于精神傷害而加以制止。另外,對于長期討論的家庭冷暴力,具體有那些表現,如何認定?該法也沒有給予回答。
還有專家指出該法規定了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程序方面的問題。 一般保護令是要求72小時以內人民法院要做出裁定是否簽發人身安全保護令,遇到緊急情況24小時必須做出裁定,但如果遇到節假日和周末休息日么處理?72小時、24小時是否涵蓋節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如果不涵蓋,申請時間過長有有可能造成傷害發生或是更為嚴重。二是當前法院對于證據審查比較嚴格。因為一些受害人面臨現實存在的危險,這時候證據搜集非常不易,比如面對一個要拿刀威脅自己的人,受害人在當時的狀態下很難搜集證據,一旦報警,證據又沒有了。但保護令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家暴受害人盡快擺脫暴力環境,哪怕具有潛在的危險性,也是可以申請保護令的,因此我認為,基于這個目的,證據的要求就不能像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那么高,應該是低門檻的。事實上,對證據審查過嚴,也不符合反家暴法出臺的初衷。[2]
我們認為,這些不足、缺陷應該在以后的法律修改或司法解釋中得到彌補完善。
家庭暴力不是一個簡單的家庭問題,而是一個復雜嚴峻的社會問題,雖然我國頒布實施了《反家庭暴力法》,但它的解決仍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各種措施的綜合運用,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1]詠雯.《反家庭暴力法的重要意義》.見中國人才網.
[2]蘇惟楚.《【專訪】<反家庭暴力法>在實踐中面臨哪些現實困境?》.見《界面》,016/04/21 07:30評論.
高天宇(1996~ ),男,漢族,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人,現為嘉興學院南湖學院經濟類專業2015級經濟N155班學生。本文指導教師:本校任汝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