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鴻
(071000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河北 保定)
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資格
王碩鴻
(071000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河北 保定)
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2015年7月,最高檢印發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改革試點方案》,檢察機關作為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比公民和社會組織更具有優勢,由其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可以有力的保護弱勢群體,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檢察機關;公益訴訟;訴訟資格
(一)法定職能理論
環境公益訴訟作為一類環境案件,其一旦發生不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更會侵害大多數人的合法權益,作為國家的監督機關,檢察機關有權在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發生前及發生后對環境污染案件進行調查,對危及大多數人的人身財產行為有權以原告身份提起訴訟。同時,根據我國《憲法》規定,礦藏、森林、水流等自然資源屬國家所有,檢察機關作為我國的公權力機關,應當通過行使檢察權來保護我國的自然資源。所以,人民檢察院是基于履行其法定職責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維護環境安全。并且由其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不僅可以保障公民的人權,也符合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政治需求。
(二)程序當事人理論
世界各國法律思想的不斷進步和更新,過去傳統訴訟法理論中的實體當事人理論已經逐漸被訴訟法上的當事人概念所取代。實體當事人理論要求當事人與案件須有直接利害關系,非直接利害關系人不能成為訴訟程序中的適格當事人。而程序當事人理論要求只要當事人能夠證明他提起的訴訟能產生他所主張的訴的利益,即可以認定當事人是適格的。因此,允許作為非直接利害關系人的人民檢察院或者其他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是程序當事人理論帶來的革新,也是世界訴訟法發展的趨勢。
(一)檢察機關本身具有的優勢
首先,檢察機關具備專業的司法人員,這些人員一般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由他們提起勝算更大;其次,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監督機關,代表國家行使權力,在訴訟過程中更容易得到當事人以及其他行政機關的配合;再次,檢察機關作為公權力機關,其在法律知識的把控、證據的搜集以及技術鑒定等方面具有其他訴訟主體所不具有的優勢。
(二)更有利于維護環境公益
環境損害的發生往往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一般受害者往往不能甚至不敢訴諸法律,即使個別人想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卻也通常由于原被告雙方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差距而使訴訟結果令人大失所望,在此情況下,如果沒有國家機關的介入是難以做到公平公正地維護環境公益的,而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無疑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最佳選擇,這也與其自身優勢、職能性質密不可分。
(一)法律規定不明確
2014年修改后的《環境保護法》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訂后,規定“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這條規定看似賦予了一切機關團體、社會組織、公民個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資格,但實則過于籠統、抽象,缺乏具體可操作性,未能為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這也成為我國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阻礙重重的原因。
(二)檢察機關的角色沖突
檢察機關有權對審判活動進行檢察監督,當檢察機關作為當事人介入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時,其既是公益訴訟的原告,又是法律關系的監督者,雙重身份使得檢察機關在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時處于尷尬境地。檢察機關的角色定位沖突使得其在參與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時的訴訟權利模糊不清,作為監督機關,其在參與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時是否有權進行調解、和解,是否有權提起上訴、抗訴,是否有權對庭審活動進行檢察監督等都是我國環境公益訴訟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明確檢察機關公益訴訟主體資格
檢察機關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其有權為了國家、社會、公共的利益進行法律監督,而公益訴訟也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利益,兩者高度一致。然而現在我國法律對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沒有明確的規定,這也是目前存在的不足之一。所以,建議在《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增加“檢察機關可以對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民事、行政訴訟”的規定,同時適時修改相關法律,與該規定相對應,形成完整的法律規范。
(二)明確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的方式
我國檢察機關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的方式主要有直接起訴、督促起訴以及支持起訴三種。在明確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后,須對每種起訴方式的具體范圍予以規定。當發生環境污染事故而對社會公眾造成威脅時,檢察機關作為適格主體可以直接提起訴訟;而當其他有權主體已經提起訴訟但在證據搜集、鑒定等方面存在困難時,檢察機關有權聯合其他訴訟主體支持起訴;當其他有權主體怠于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時,檢察機關作為監督者可以督促起訴。
(三)明確檢察機關公益訴訟舉證責任
在我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推進過程中,原告舉證困難是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建立完善的環境公益訴訟舉證責任制度,平衡原被告間的舉證義務,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環境污染,檢察機關應對環境污染者存在侵權行為、造成侵權后果承擔舉證責任,而環境污染者應對其自身不存在污染行為或污染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無因果關系進行舉證。這樣能夠有效的進行舉證質證,快速的解決問題,同時也避免當事人舉證難帶來的訴訟拖延。
[1]王亞杰.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問題探究[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6).
[2]張鋒.檢察機關環境公益訴訟起訴資格的法律制度建構[J].政法論叢,2015(1):120-128.
[3]孫寶民,常紀文.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理論及實踐探索[J].中國環境管理,2015(4):50-55.
[4]湯維建.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相關問題解析[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8):54-58.
個人簡介:
王碩鴻(1990.2~)女,漢族,祖籍河北石家莊,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