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堃
(200444 上海大學法學院 上海)
論司法中刑事政策與刑法的關系
楊 堃
(200444 上海大學法學院 上海)
刑事政策和刑法從根本意義上還是有所不同的,以至于刑事司法中對于刑事政策和適用刑法存在一種矛盾的環境中,刑事政策和刑法之間研究表明二者之間是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在現實中,刑事法治中的基本架構中,站在違法的角度觀察,刑事和刑事政策能夠實現形式上的統一和融合。刑事政策的需求與犯罪論體系相結合,使得刑法安全性方面的機制同形勢政策的靈活性兩者之間趨于平衡,共同為當今刑事法治的具體實踐提供參考。
司法中;刑事政策;刑法
刑事政策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司法機關根據我國國情和犯罪狀況制定或運用的預防犯罪、懲罰犯罪以及矯治犯罪人的各種刑事對策。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并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并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刑事政策和刑事立法是經過指導和被指導得到的統一。經過司法區域,有關刑事政策和適用刑法存在哪些意義。有的認為要嚴格的執行規則,而對存在的刑事政策和形式立法有著對立的理念,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認定不可以相輔相成。刑事政策的意義主要是用在刑事立法中,可是刑事司法應該是主動避免與刑法、社會之間的聯系,對于刑法保持著“純化”的概念。綜合我國多年的刑事司法的理論觀念,有關犯罪體系的復雜設計中,基本都是設定的有關封閉和自洽的體制來對現實社會中的問題作出判斷,且這種具有開放性的刑事政策是完全不能融入的。因此,在研究罰刑法定的情況下,司法定罪的政策確實是有一定限制的,刑事司法政策基本是刑罰裁量政策。
形勢政策與刑法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來分析,其實反映的就是黨和國家與刑法之間的關系。我國是由工人階級來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由黨來組織和領導各階級的社會生活。從理論上來說,形勢政策和刑法兩者皆服務于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然而,上層建筑中的各類現象并非都是平等的。因此,刑事政策作為政策中的一種,其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更高更集中的體現,具有更加特殊的地位,是刑事立法與司法的根本指導思想,起到了方向性、指導性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刑法和刑事政策在司法中一定是有矛盾的。處在人權保障的角度,刑罰法的前提下,刑罰是有一定安全性的,一些研究人員把刑法當做是一種能夠有自洽的方式體制。可是,在現實中,司法的實施總是背道而馳的,刑事司法的解決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建立現實保護社會的問題中,刑法其實是不能自洽的,刑法的社會適應能力還沒能達到一種高度。因為人權的保護措施和社會的保障措施,是社會最根本的基礎,所以有矛盾也是能夠理解的。
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兩者之間都是對理想和現實的調整,相應的會有解決的方式:第一,刑罰是偏重人權保護的,不是反對、減少對社會的保障。
根據我國的性質、政體特點以及刑事立法的實踐,它們之間的關系中主要由以下幾點:第一,刑事政策領導并指導著刑事立法。這是由我國的根本政治體制所決定的。第二、刑事政策是刑法的主要來源。刑法的創立主要是以刑事政策以及我黨和國家幾十年刑事司法實踐的經驗為主要來源的。第三,刑事政策指導著刑法的改、廢。從本質上來說,刑法的改、廢屬于刑事立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刑事政策作為刑法的靈魂,既指導刑法,解釋刑法,還審視、批判刑法,帶動刑法的修改和完善。
首先,刑事政策指導著刑事司法,刑事政策與刑法相比,其特點之一就是刑事政策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適應性和針對性,刑法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刑事政策對刑事司法的指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刑事政策指導著刑事司法為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服務;第二是刑事政策指導刑事司法不斷地適應經常變化的形勢。其次,在一定條件下,刑事政策可以代替刑法。但是這一點仍有很多方面的問題有待解決,例如在什么條件下刑事政策可以代替刑法,刑事政策具體是如何代替刑法的。
我國研究表明,在刑事司法中,刑事政策是建立在制度中的技術形式,這種形式是改善有內涵和適用范圍的主導力量,包含了技術的推定、行為范圍等的擴展、犯罪要素的法定量刑的規定等。借助這種技術,刑法能夠不斷地創新有關維護國家和保障社會的政策。
刑事政策和刑法之間互動進步,首先是因為二者之間追求的目的相同,基于價值目的和原則相同,對一般的追求還是能夠達成一致的,且二者之間是天生的矛盾關系,政策具有全面、靈活等優點,可是刑法恰恰就缺少這些,因此,有些時候會有些片面、機械與緩遲。這樣的矛盾卻又是推動刑事政策和刑法進步的主要動力,這其中的必然性和合法性。在二者發生矛盾時,為能夠選擇做出的權衡,因此,正確的處置刑事政策和刑法之間的關系是重大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必要的社會實踐問題。進步的方向主要在這三個角度:第一,法律的完善。我國的刑事政策和刑法之間的法律理念和條例都有著很多原因的阻礙,對于法律的規定并不完善,可是在司法現實操作中又會碰到這種問題,這樣類似的情況就是要依據刑事政策的自我調整,來彌補法律的不足,才能夠推進發展。第二,法律條例不清晰。政策是通過法律的條例來對法律發展進行推動的。刑事政策對于刑法的問題有著指引和調整的責任。對于有爭議的問題的處置方式,都是要參考法律條例來進行進一步的處置。可是,不管是立法還是司法都沒有明確的形勢政策的條例。若是將政策精神加入法律詮釋中,那么將會進一步的發展我國法律實施的實際操作性。第三,刑事政策是刑法進步的國際化責任。我國經濟逐漸的發展,經濟交易也會越來越頻繁,全球化的共同進步是我國目前形式所致,因此,必須要重視有關刑事政策和刑法的法律關系。
本文在問題的解決方法上還需要有一定的改進空間,在司法中刑事政策和刑法之間的改進還需要再加強。由于沒有參考更多的文獻,閱讀更多的文章,本文肯定會存在不足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本人今后花大量的時間進一步的鉆研和研究。
[1]孫國祥.論司法中刑事政策與刑法的關系[J].法學論壇,2013,v.28;No.15006:40-50.
[2]艾爾肯·沙木沙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下的少數民族犯罪控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3.
[3]李佳欣.中國刑法解釋功能論[D].吉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