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慧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淺析中國古代“發冢”罪
許慧慧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發冢”罪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犯罪。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發冢”罪從簡單到繁瑣,得到了完善的發展。“發冢”罪的規定和發展也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中存在的“事死如生”、等級秩序等思想觀念。
發冢;事死如生;等級觀念
在中國古代社會對“發冢”罪內容的規定經歷由簡到繁,同時對違法犯罪者的處罰越來越嚴重的過程。
在《呂氏春秋卷十·孟冬紀·節喪》中有言“凡生于天地之間,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其子也,痛于肌骨,性也。所重所愛,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忍為也,故有葬死之義。葬也者,藏也,慈親孝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之心慮。以生人之心為死者慮也,莫如無動,莫如無發。”可以看出人們對于葬送逝者是出于對于逝者的尊重與追思,寄托了人們深沉的情感,所以是要保護墳墓等完好無損的。同時也寫到“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合珠鱗施,夫玩好貨寶,仲鼎壺金監,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其數。……奸人聞之,傳以相告。上雖以嚴威重罪禁之,猶不可止”。意思是說隨著國大家富,隨葬品增多,反而招致了很多的奸詐偷盜之人,雖然圣上用嚴刑重罪來禁止盜墓,但仍然不能夠禁止。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關于逝者墳墓、尸體的保護。
在出土的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有關發冢問題規定在《盜律》中:“……盜殺傷人,盜發冢,略賣人若已略未賣……皆磔”[1]。可見這時法律規定發冢是與盜殺傷人、拐賣人口等處以同等的處罰,而且《盜律》中規定盜掘墳墓罪是重于一般的盜竊罪的。
到唐朝時的《唐律疏議.賊盜》篇專門規定了“發冢律”:“諸發冢者,加役流;已開棺槨者,絞;發而未徹者,徒三年。其冢先穿及未殯,而尸盜柩者,徒二年半;盜衣服者,減一等;器物、磚、版者,以凡盜論”[2]。唐律的相關規定已較前期朝代詳細,而且規定了不同情形的不同處罰,如在問答中有關于尊長卑幼發掘墳墓的不同處罰等問題,可見國家對“發冢”犯罪的重視,反映在法律規定的日益成熟和完善。
在其后的社會發展中,歷朝歷代有關于“發冢”罪的規定各有其損益,到清朝時期有關國家法律規定更是詳細完備。在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部法典——《大清律例》中,將“發冢”類犯罪規定的更為細碎。沈之奇在其《大清律例輯註》中將清朝時期“發冢”犯罪的七節律文分為四個部分:①凡人發冢之罪;②親屬發冢之罪;③毀棄他人及親屬死尸之罪;④因發冢毀棄之事而附及之[3]。而清朝末年的律學家吉同鈞在其《現行律講義》中對有關清朝“發冢”律寫到:“要之此律,已較唐律為繁,而現行條例更加細碎。于律文開棺見尸內又分出鋸縫鑿孔、尚未顯露尸身一項,雖較開棺見尸者稍輕,究較僅見棺者為重,且律罪止絞候,例則改為立決。雇工犯主人、子孫犯父母者,較律亦為加重數倍。近又增出許多名色,如指稱旱魃、刨墳毀尸,爭墳阻葬、開棺易罐,暗埋他骨、預立封堆、偽說蔭基,貪人吉壤、盜發遠年墳冢埋葬,并掘歷代帝王、先賢、前代分藩郡王、親王,本朝貝勒、貝子、公等項陵墓。名愈出愈奇,罪愈加愈重,意在嚴懲匪徒,反致失其平允”[4]。這一論述將清朝與前期朝代律文做了詳細比較并進行了客觀的評價。而且他也與日本、俄國等國家的相關犯罪相比較,得出清朝的處罰更為嚴重。
縱觀中國古代有關“發冢”罪的發展過程,可見國家將發掘墳墓的相關行為越來越詳細繁瑣的納入到國家法律制度層面上來,而且對相關犯罪的處罰也越來越嚴重。這一立法的完善過程也反映了國家對墳墓、尸體的嚴格保護,也體現出中國古代社會在對待逝者問題中所固有的思想觀念。
思想觀念的集合反映在國家意志層面就是國家的法律制度,法律將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國家統治階級認可的思想觀念以國家強制力加以保護,并體現這一思想觀念。“發冢”罪的規定也體現了相關的思想觀念。
(一)“事死如生”的思想觀念
中國自古具有“事死如生”的思想觀念,如《荀子.禮論》記載:“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中國古人認為人去世之后也要和生前一樣。這一思想觀念甚至在當今社會中仍有體現。所以,人們修建逝者的墳墓以及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隨葬生活用品等都仿照人世間的樣子,會陪葬逝者生前的衣服、用具等,甚至仿照其生前居所修建墳墓,尤其是古代的帝王。
因人們對待死亡之事如此重視,有關喪葬禮儀也有嚴格的規定。人們也必會對其進行好好保護,不容破壞。因而國家對尸體、墳墓等相關的一切等同于有生命的保護,將破壞、侵犯等有損墳墓、尸體的行為規定為國家的犯罪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在中國古代對“發冢”罪越來越詳細的規定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代社會對逝者的特殊保護,其所體現的正是“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思想觀念。
(二)等級觀念
在中國古代階級社會中等級觀念一直存在,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儒家思想更是將等級觀念上升為一種禮法的高度,成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依等級觀念在社會中將人類依照血統、社會地位及社會成就的高低等標準,劃分為不同等級,不同的等級的人享有不同的權力和地位,并且人們必須嚴格遵守。
在中國古代“發冢”律的規定中也體現了這一思想觀念。在古代社會不僅君主、臣下、平民的喪葬禮儀規格不同,對他們陵墓、尸體等的破壞侵犯行為也有著不同的處罰。侵犯統治階級寢陵的處罰是要重于對普通人墳墓的破壞的。封建國家甚至于將毀壞皇家家廟、祖墓等行為認定為“謀大逆”等十惡不赦的重罪。而對于親屬之間破壞陵墓的行為因尊長卑幼、親疏遠近的不同而處罰不同,這也體現了我國古代“準五服以制罪”的處罰原則。
[1]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M].文物出版社,2001,17.
[2]唐律疏議.中華書局,1983,354-355.
[3]沈之奇.大清律輯註[M].李俊,懷效鋒,點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628.
[4]吉同鈞.現行律講義.京師法政學堂同學刊.清宣統2年,卷三(208).
許慧慧(1992~),女,漢族,河南蘭考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