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光哲
(133000 延邊大學法學院 吉林 延吉)
基于服務貿易進口下的知識產權保護適宜程度
樸光哲
(133000 延邊大學法學院 吉林 延吉)
本文把貿易進口劃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以及知識和技術密集型三類,對于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服務品,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以促進進口國的經濟增長;然而,當知識產權保護強度過高時,可能會形成技術壟斷勢力,不利于進口國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所以知識產權的保護要有一個適宜的強度。
服務貿易進口;知識產權保護;適宜程度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我國的對外貿易不斷發展,服務貿易占據重要地位,服務貿易進口作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能促進我國經濟部門的增長,利用知識產權的保護還能促進生產率的增長,但知識產權保護強度過大時也會抑制服務貿易進口,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1.服務貿易進口
目前,國際上沒有對“服務貿易”給予確定的界定,只是描述了它包含的內容。根據服務貿易的提供方式,國際服務貿易一般分為四種形式:
(1)“過境交付”。服務的提供者和消費者分別屬與不同的國家,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不涉及資金、物資和人員的跨國界轉移,只有服務商品在提供者和消費者之間流動。例如:通過通信手段進行的國際間保險和金融服務、通過計算機聯網實現的國際電訊和視聽等服務。
(2)“境外消費”。服務產生于服務提供者實體存在的國家,服務消費者要到服務提供者境內接受服務。例如:游客在國外購買化妝品、奢侈品、病人國外就醫、學生國外接受教育服務等。
(3)“商業存在”。服務提供者通過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商業機構等帶動生產要素轉移,為分支機構所在國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常見的服務貿易形式有:在東道國設立銀行分行、保險公司、律師事務所等。
(4)“自然人流動”。服務提供者作為獨立的自然人個體或服務提供機構的雇員前往服務消費者所在國提供服務,例如專家教授到國外講學、文藝工作者到國外提供文化娛樂服務等。
基于服務貿易所包含的內容,服務貿易進口則包含了“過境交付”、“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三方面內容?;诖吮疚膹募夹g與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進口三方面探究知識產權保護的適宜程度。
2.知識產權的保護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知識產權是指以專利、著作權、商標權為核心,不具備物質實體而以某種技術、知識或特殊權利等存在并發揮作用的,能夠產生收益或價值的經濟資源[1]。
知識產權保護是為了使知識不受到知識產權擁有者之外的人的侵犯和損害而采取的措施。保護知識產權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方面,通過建立使用或出售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排他性的權利,提高知識創新和商業革新等方面的投資;另一方面,通過激勵知識產權擁有者將他們的想法或發明在巿場上出售,促進新知識的廣泛應用。
一個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或體系,必然要考慮上述兩大任務之間的權衡,做好公共福利和創新激勵的權衡、保護力度的權衡以及全球福利與國家福利的權衡。
1.知識產權保護與服務貿易進口關系
(1)對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拉動經濟增長無顯著作用[2]。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缺乏足夠的知識含量和技術屬性,無法為技術創新提供足夠的技術與知識儲備,即使考慮了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這個外部環境,但是由于勞動密集型服務品的低技術含量,它仍然難以與知識產權保護這項制度因素產生“協同效應”,對拉動經濟增長無顯著效果。
(2)對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不利于技術創新的現狀無改變作用。資本密集型服務品缺乏足夠的技術含量,加上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主要是針對軟件、科學研究、文化創意以及版權等知識屬性較強的服務品所設置的,該項制度與以運輸服務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服務品的“匹配性”較差,兩者之間的“協同效應”難以產生,無法促進進口國的技術創新。
(3)對技術與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促進經濟增長有明顯作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初始階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助于促進服務貿易的進口,從而拉動經濟增長。對技術領先企業產生極大的激勵作用;對于需要通過進口服務品來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的企業而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能夠防止它們進口的高級技術產品被其他競爭對手非法模仿,這無疑有利于它們回收進口服務品所產生的成本,也有助于它們在消化吸收以及再創新過程中所支付的投入 。
隨著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有可能對服務貿易進口產生負面影響。經過知識產權保護的“激勵器”一些企業規模和盈利能力都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在市場中也已經占據了較高的份額,由此也就具備一定的市場控制能力,往往通過加強自身的壟斷勢力,打擊其他企業,從而抑制了服務貿易進口。
2.知識產權保護適宜程度
對于具有較高的技術屬性和知識屬性的貿易進口服務品(如:技術、專利、品牌、教育和咨詢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能夠保障進口方的既有權益和潛在收益,防止競爭者通過非法模仿的途徑來掠奪進口者的經濟收益,激勵了進口者開展大規模的進口活動,對于出口國而言則不必擔憂自己的創新投入被他人非法利用。在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下,經濟交往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將會減少,行為結果的可預見性也較高。
另一方面,過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會通過市場勢力形成高技術服務品的壟斷勢力,不僅會阻礙這些在位企業的后續創新動力,還會扼殺其它弱勢企業和新企業的創新活動,不利于進口國生產率的增長。
由此可知,只有適宜的知識產權保護才能夠真正有助于服務貿易進口國生產率的增長。 本文對文獻進行分析研究整合發現,對于服務貿易進口,當知識產權保護的強度達到6.084 時,技術與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達到最大化,從服務貿易進口總體上看,當知識產權保護強度接近6.1時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作用達到最大[3]。
知識產權保護較弱不利于服務貿易進口,保護太強則誘發企業壟斷勢力產生,故其平衡作用很重要,要調節在一個適宜的強度。本文由于水平和篇幅有限,無法基于服務貿易進口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適宜程度收集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望廣大同行能夠深入研究。
[1]柒江藝.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我國知識產權保護與經濟增長研究[D].湖南大學,2012.
[2]唐保慶,仲崇高,王綺.服務貿易進口下的知識產權保護最適強度研究[J].統計研究,2014,10:43-48.
[3]孫少勤,唐保慶,楊旻.我國服務貿易進口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基于知識產權保護視角的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4,10: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