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518000 廣東廣和律師事務所 廣東 深圳)
淺析意思表示與民事法律行為的關系
張 萍
(518000 廣東廣和律師事務所 廣東 深圳)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而法律行為的效果正是當事人的意志所追求。那么意思表示是否完全等同于法律行為呢?意思表示的類型有別導致意思表示的效果千差萬別,不同的意思表示也會產生不同的法律效果。筆者在此對意思表示和民事法律行為淺析如下。
意思表示的類型;民事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效果
民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可分為明示和默示兩種形式。根據《民法通則》第56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采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明示是指直接使用語言詞匯或實施行動的表示行為,如常見的口頭語言、書面文字、表情語言、簡單的形體姿態,以及依照習慣使用的特定肢體語言。如舉手招呼出租車的行為,即表示有租用該車的意思表示。默示是指間接表達或者蘊含意思的方式。默示是含蓄或者間接表達意思的方式。默示所包含的意思,他人不能直接把握,而要通過推理手段才能理解。因此,默示形式只有在有法律規定或交易習慣允許時才被使用。若非法律特別規定,須以明示的法律行為方式方可處分權利。
意思表示行為根據當事人作出意思表示的本意,可以分為真實的意思表示和非真實的意思表示。真實的意思表示很好理解,就是當事人希望發生特定的法律效果而作出的意思表達。非真實的意思表示分為有意不真實意思表示與無意不真實意思表示;無意的不真實的意思表示,指表意人于意思表示時不知其表示出來的意思與其內心真意不一致,如重大誤解。有意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又分為四種:真意保留、戲謔行為、虛偽表示、隱藏行為。非真實的意思表示屬于有瑕疵的意思表示,產生不同的法律行為。
意思表示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無意思表示就無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一個私法上的意思表示,其目的是追求一個當事人自己希望發生的、而且法律制度許可的法律上的結果。法律行為的本質是,一個目的在于發生法律效果的意思。關于法律行為與意思表示的關聯關系,學者們對二者蘊含的價值觀念和技術構成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簡單而言每一個法律行為的背后都蘊含著一個或幾個意思表示,而每一個意思表示卻不一定能單獨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行為,也就是說法律行為可以有一個或幾個意思表示行為構成,也可以由一個意思表示行為加其他要件構成,換而言之,意思表示是法律行為必要而不充分的構成要件,有法律行為必然有意思表示。
法律行為的要旨在于,根據當事人意志發生相應法律效果,從而實現私法自治。判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法律行為,自當以此為據。由是觀之,無論借貸、贈與抑或保管契約,其法律效果當然是根據相應意思表示發生債法上的借貸、贈與或保管關系。只要是根據當事人意志發生的法律效果,不論是明示、暗示、真實意思或有意不真實表達、無意不真實表達,均構成法律法律行為,均會發生法律效果。盡管發生的法律效果千差萬別,但一定會形成一個法律效果,從而引出不同的法律關系。
意思表示的效果直接影響法律行為的效果。意思表示一旦成立,表意人須受其約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變更的法律效力。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取得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可見,行為人作出意思表示,就有相應的法律效力,就應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針對前述的有意不真實的四種意思表示的法律效果,簡述如下。真意保留,又稱單獨虛偽表示,指行為人故意隱瞞其真意,而表示與其真意不同之意思的意思表示。真意保留的效力為原則有效,但如果行為人表示與內心真意不一致為相對人所知的,則無效,當然該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戲謔行為是真意保留的一個變種,但法律效果截然不同,戲謔行為的法律效力為一律無效。虛偽表示又稱雙方虛假行為,是指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假的意思表示。虛偽表示的法律效果在當事人之間,因當事人無受其拘束的意思,故虛偽表示一律無效,但虛偽表示的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隱藏行為是指虛偽表示中依其真意所欲發生的法律行為,隱藏行為必須與虛偽表示如影隨形。隱藏行為的效力為虛偽行為一律無效,但被隱藏行為不因被隱藏的事實而無效,其是否有效,應適用關于該行為的規定。
瑕疵的意思表示在我國法律上規定的包括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重大誤解。欺詐指故意隱瞞事實真相或作虛假表述使人陷入錯誤而為的意思表示行為,脅迫是故意事實不法行為,使人陷入恐懼而為意思表示的行為,乘人之危是指不正當利用他人的危難處境,迫使其接受不利條件的行為,乘人之危的目的在于追求不公平的后果。重大誤解,當事人因他人或自己的過失陷入重大錯誤而實施的意思表示,是重大誤解的行為。
依據意思表示的瑕疵,民事行為可分為全部無效法律行為,部分無效法律行為,可撤銷、可變更的法律行為。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部分民事行為無效不影響其他行為或意思表示的效力,一項民事法律行為當中,如果僅是局部內容存在缺陷,存在無效或可撤銷的原因,而其余部分不存在缺陷,并且仍然可以單獨設定、變更或者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那么存在缺陷的部分屬于無效或被撤銷,其余部分則仍然可以有效。可撤銷行為,是因為有法定的重大瑕疵而須以起訴變更或者撤銷的民事行為。民事行為如果意思表示有缺陷,不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的,按理都是無效的。但民法基于意思自治原則,對于只涉及當事人而不涉及國家或第三人利益的意思有缺陷的民事行為,其有效還是無效的選擇權被賦予行為人自己,即賦予當事人撤銷權或變更權,其若選擇有效則放棄行使權利,若選擇無效,則可行使撤銷權或變更權。變更是指消除既有意思表示中錯誤或者顯失公平的成分,使之成為無瑕疵民事法律行為的權利行使行為。變更權的行使人和方式與撤銷權相同。一旦當事人行使了撤銷權或者變更權,則被撤銷或被變更部分的行為,就視同無效民事行為,自始不發生效力。關于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效果,在我國《合同法》第54條中有進一步的規定。
[1][德]漢斯.哈騰保爾.“法律行為的概念——產生以及發展”,孫憲忠譯,載楊立新主編.《民商法前沿 第1、2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45.
[2]朱育慶.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比較法研究》,2004(1),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