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倩
(264200 山東交通學院海運學院 山東 威海)
船舶建造合同中所有權與留置權問題研究——“大宇”訴“新泰源”案
汪 倩
(264200 山東交通學院海運學院 山東 威海)
1.案件事實
2010年3月30日,原告大宇造船海洋(山東)有限公司與被告威海新泰源船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分段建造合同》,約定了被告委托原告建造駁船分段的具體事宜。2010年11月30日,原被告簽訂了《分段交接議定書》,被告于該日接收了原告建造完畢的全部駁船分段。
2010年11月30日,原被告簽訂《補充協議書》,雙方就分段建造過程中追加的資材和作業(yè)費用金額達成一致,并約定在2011年2月28日支付相關費用。
2010年11月30日,因被告暫不提走駁船分段,雙方簽訂了關于船舶分段放置在原告碼頭的《補充協議書》,約定了分段的放置時間、放置費用及費用支付時間。
因不履行上述兩份《補充協議》約定的義務,2011年9月22日,原告向被告發(fā)出對駁船分段行使留置權的書面通知,但被告至今仍不履行付款義務。遂原告向法院起訴。
2.爭議焦點
(1)被告應支付原告的各項費用、利息的數額。
(2)原告對留置船舶分段是否享有優(yōu)先權。
3.法院判決
(1)對原告要求的各項費用、利息的數額進行了調整。
(2)原告對留置的船舶分段享有優(yōu)先受償權。
本案系船舶建造合同糾紛和場地租賃合同糾紛。原被告之間存在兩個合同:《船舶分段建造合同》和《補充協議書》。建造合同已經完成交付,被告有部分款項未付?!堆a充協議書》內容為場地租賃,被告未支付任何租賃費用。
思考一:得到法院支持的原告所要求的留置權的性質
此種留置權是基于海商法規(guī)定的船舶留置權,還是基于物權法和擔保法規(guī)定的留置權呢?
(1)《海商法》25條第二款:前款所稱船舶留置權,是指造船人、修船人在合同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時,可以留置所占有的船舶,以保證造船費用或者修船費用得以償還的權利。
根據海商法的規(guī)定,船舶留置權以基于船舶建造法律關系占有船舶為構成要件。因此,在原告不以船舶建造人身份繼續(xù)占有船舶,原告對船舶不享有船舶留置權。
2.2.1 對玉米根際土壤細菌的影響 減量化肥處理B,C對玉米根際土壤細菌的影響顯著大于其他處理(表2)。對于先玉335處理,除全量化肥與復合微生物菌劑(D)無顯著差異,其他處理間細菌數量均差異顯著(P<0.05),處理效果最佳的是B,較A、E處理分別增加1.310和3.705倍。對于金穗4號,各處理間均差異顯著(P<0.05),表現出處理B>C>A>D>E的趨勢,且處理B分別較處理A和E提高1.94和4.8倍。且先玉335的根際細菌數量高于金穗4號。
(2)《物權法》第二百三十一條:“債權人留置的財產,應當與債權屬于同一法律關系,但企業(yè)之間留置的除外。”企業(yè)之間的留置不受同一法律關系的限制,因此原告對基于船舶建造法律關系,被告欠付原告的材料費、作業(yè)費有權就留置的船體分段享有留置權。并且,原告對船舶分段享有的是基于《物權法》和《擔保法》規(guī)定的一般留置權。
思考二:在建船舶所有權問題
在建船舶所有權歸屬一直是海商中一個比較熱點問題。由于海商法以及船舶登記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均沒有對在建船舶所有權歸屬做出明確規(guī)定。
如果建造合同對在建船舶所有權歸屬做出明確約定的,一致認為應以約定為準;而辦理在建船舶所有權登記也是以建造合同為準,只是未經登記的所有權約定只對合同當事人有約束力,不得對抗第三人。
如果當事人對在建船舶所有權沒有約定的,則情況比較復雜。一種觀點認為,以《合同法》第264條“定做人未向承攬人支付報酬或者材料費等價款的,承攬人對完成的工作成果有留置權”的規(guī)定分析,則在建船舶的所有權應屬于定做人。另一種觀點認為,所有權按歸屬應屬于物權法調整范圍,以合同法規(guī)定界定物權歸屬實屬不當,在物權法沒有對建造中所有權作出規(guī)定情況下,應當參照建造合同對付款方式約定來界定所有權,總的原則是以在建船舶使用的材料設備款的投入來源來界定相應的所有權,誰的投入為主,誰就應當享有所有權。在難以區(qū)分投入的情況下,按照實際投入的比例實行按份共有。
我們認為第二種觀點較為合理。在建船舶所有權歸屬涉及到當事人權益保障,享有在建船舶所有權的一方在建造合同履行中的權益更加有保障。
思考三:船舶建造合同一般為分期付款合同,船舶所有權是否可分批次轉移
(1)法律對所有權的轉移有明確規(guī)定的,應當按法律的規(guī)定認定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時間,如法律規(guī)定不動產所有權自登記之日起轉移,所以商品房分期付款買賣合同中的標的物,即房產的所有權應自辦理房產所有權登記之時轉移。部分動產如機動車、船舶等交通工具的所有權也自登記過戶之日起轉移。
(2)法律對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沒有規(guī)定的,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對所有權的轉移時間自行約定,如果當事人約定標的物并不在交付之時轉移的,則依其約定,如所有權保留的買賣合同(所有權保留是指當事人在買賣合同中約定,在出賣人交貨后,只有當買受人充分履行付款義務時,標的物的所有權才轉移到買受人手中;在此之前,出賣人將一直保留對標的物的所有權,并在買受人不履行付款義務時,出賣人有追索標的物的權利)。
(3)法律沒有對標的物所有權的保留作出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也沒有作出特別約定的,標的物的所有權自出賣人交付給買受人之時轉移給買受人。
根據普通法的有關判例,如果不存在知道船舶建造完成交付或者所有權相分離的意圖(即,如果合同不存在所有權在船舶完成前轉移的意圖),船舶的所有權就不會轉移給買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造船合同的當事人希望所有權在建造的不同階段發(fā)生轉移,這種意圖應當清楚且明確的規(guī)定在合同中,否則法庭不會支持買方關于船舶的所有權隨著建造進行發(fā)生轉移的觀點。
思考四:關于在建船舶留置權問題
船舶留置權屬于擔保物權的范疇,是法律賦予建造方維護其獲得價款或者報酬權益的重要權利,船舶建造方了解并且正確行使留置權可以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是如果不正當行使留置權亦可能侵犯委托方合法權利。
(1)行使留置權時,應當告知定作方。如果定作方在接到通知后及時支付了所欠的報酬或者價款,建造方應當及時交付船舶,如果繼續(xù)占有船舶就構成侵權。
(2)行使留置權時,必須是合法占有船舶。如果是在完成交付后,又以委托方拖欠報酬或者價款為由,強行將船舶從委托方或者第三人處追回并占有,不構成合法占有,而是“非法占有”,構成侵權。如果海事法院采取保全措施或者實施海事強制令,或者海事行政機關采取行政扣留措施,建造方不得以自己的留置權對抗作為公權的司法權或行政權,必須無條件的放船。
(3)行使留置權的結果。擔保法第87條規(guī)定,債權人與債務人應當在合同中約定,債權人留置財產后,債務人應當在兩個月的期限內履行債務,債權人與債務人未約定的,債權人留置債務人財產后,應當確定兩個月以上的期限,債務人在該期限內履行債務。債務人逾期仍不履行的,債權人可以與債務人協議以留置物折價,也可以依法拍賣、變賣留置物。留置物折價或者拍賣、變賣后,其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債務人所有,不足的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借著本文的論述,可以看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為了繁榮和活躍經濟,法律越來越傾向于放松在融資擔保領域的限制,允許更多的物成為抵押物進入融資的領域。而隨著我國民商事和經濟立法的日益完善和現代化,建造中的船舶也可以成為船舶抵押權的標的物,這是值得慶幸的。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在許多相關的方面我們的法律還有不盡之處,使得某些情況下糾紛的解決無法可依,或依照法律的粗簡規(guī)定而難以實現對當事人的公平對待,從而使不應承擔風險的當事人白白遭受了損失,作者認為應當盡早出臺相關的法律或司法解釋,并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能對問題的澄清有所益處。
汪倩(1981~),山東交通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海商法、國際海事公約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