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幸軍
(100029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 北京)
論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認定
曹幸軍
(100029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 北京)
股東資格是股東身份的象征,無論是股東本人權利的行使,還是對于公司和外部第三人來說,明確的股東資格都是極為重要的。然而,我國的法律卻沒有對股東資格的認定進行明確規(guī)范。理論和實踐上也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特別在司法實踐中,依據不同的認定標準常常使類似案件出現不同的審判結果,造成司法的不統(tǒng)一。因而,從理論上抽象出一般原則性結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股東資格;認定;優(yōu)先效力
股東資格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我國的法律和司法實踐中,股東資格的認定標準卻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本文通過分析我國法律和實物中關于認定股東資格的依據,參考國外相關規(guī)定,對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認定進行一定的探索。
對于股東資格的認定一般僅限于有限責任公司,涉及到實質上是否出資和形式上相關記載等問題的考量和分析。而股份公司以持有公司的股票為依據,一般不會出現股東資格不明的情況。因而本文的討論也以有限責任公司為依托。
(一)股東資格的界定和意義
股東資格,又稱之為股東身份、股東地位。我國法律沒有對此進行界定,理論上也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如趙旭東教授認為“所謂股東資格,又稱股東地位,是投資人取得和行使股東權利,承擔股東義務。”[1]蔣大興教授認為,就其法律性質而言,“股東資格是涉及到公司及第三人等多個利益主體的團體法上的法律關系”。[2]可以看出,雖然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但是抽象而言其離不開權利義務法律關系。如同何為民事權利能力一樣,是一種地位和資格的體現。當具有股東資格的時候,則判定是公司的一員,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參與公司事務,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無論是股東與公司之間,股東之間或股東與第三人之間,股東資格都是從法律上確定相關權利義務關系的前提條件。
股東地位的取得一般是以投資者向公司讓渡財產所有權為代價,也可能是通過轉讓、繼承等繼受方式取得。對于股東資格的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股東資格意味著股東享有股權和其他權利。這一前提性的資格,對于股東享有股權至關重要,而股權則是股東出資的對價,也是分享收益的依據。股東資格促使股東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請求分配公司股利和剩余財產;在權益受到不當侵害時,可以通過撤銷權、解散請求權、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等一系列救濟手段的行使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其二,股東資格對公司利益的保障。公司的利益與股東息息相關,一方面股東是否認真履行出資義務對于保障公司的資本有重要意義,只有真正的股東才有義務履行出資義務;另一方面,當股東利用公司獨立的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謀取利益逃避債務時,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讓股東承擔連帶責任。其三,股東資格的確認有利于第三人利益的保障。公司之外的第三人同公司進行交易之時,如果不能確定股東身份,其利益就不能有效保障。根據何種依據認定有效的股東,想必是債權人或第三人十分關心的。
(二)認定標準的評析
我國公司法對于股東資格標準缺失明確的規(guī)定,且理論上對于此問題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在司法實踐中也有不同的認定標準。在此,對我國理論和實踐中股東資格的認定標準進行抽象和歸納,并進行簡要評析。
1.實質要件說簡評
實質要件說將股東資格的取得與實際出資相聯(lián)系,只有完成出資義務才能取得股東資格。但是,對于這一認定標準,看似符合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但是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顯得過于絕對和僵化。一方面,即使股東沒有出資也不影響其股東資格。對于公司內部而言,即使當事人沒有出資或出資不實,也不一定影響其股東資格。我國的法律對于出資瑕疵的股東給予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但其股東資格并不受影響,除非公司本身取消未出資股東資格;在公司對外關系方面,沒有出資的股東只要進行了工商登記,其行為不能因為沒有出資而對抗善意第三人,公司仍然要為其負責。另一方面,即使出資了也不一定享有股東資格,這在隱名股東中有所體現。如《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對于隱名股東要取得合法資格設置了幾個條件,不滿足這些條件就不能成為合法股東。因此,股東是否出資并不能決定其股東資格。如學者所言:“向公司實際出資或依法繼受只是股東取得股東資格的一般條件和義務,但不能將其絕對化,未實際出資并不必然導致其股東資格被否認,實際出資人也并不必然能取得股東資格。”[3]
2.形式要件說簡評
形式要件說以商法的外觀主義和表示主義為其理論基礎,強調的是形式正義的價值。在市場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商法中的公示公信原則能夠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在國外,多數國家和地區(qū)股東資格的確認系以股東名冊的記載為標準,但前提是這一股東名冊必須經過商事登記的確認。因而可以看出,形式主義標準似乎是發(fā)展的趨勢。我國很多學者也都支持有這一主張。如周友蘇教授認為“只要符合股東資格的形式條件, 即便不具備股東出資的實質條件, 也應當確認股東資格的取得。”[4]然而,這一標準在我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分歧。因為我國法律中涉及公司形式方面較多,主要有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出資證明書、工商登記等。如何協(xié)調這幾方面,特別是這些形式外觀存在沖突和矛盾時如何處理,孰優(yōu)孰劣便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三)我國認定股東資格的主要依據分析
在我國的理論和司法實踐中,認定股東資格的依據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實際出資。這一條件被稱為股東的實質條件,因為一個公司的成立和發(fā)展主要靠的是股東的出資,出資是公司得以正常運轉的基礎。在我國的實踐中,很多的法院也是以此認定股東資格。如前所述,這實質條件在當今有諸多的挑戰(zhàn),在商事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僅僅依靠出資認定股東資格對于第三人的保護是不足的。至少其不能作為唯一的決定性標準。
(2)公司章程的記載。“公司章程,是公司必須具備的、以正式的書面文件形式固定下來的用以規(guī)定公司組織活動的基本規(guī)則,是全體股東共同意思的反映和表示”。[5]其被稱為“公司的憲章”,反映了公司最高的行為準則,也是當事人意思表示的結果,且我國公司法也要求公司章程應該記載股東的姓名。因而,公司章程的記載應該是對股東資格認定的重要依據。但是,在對外關系上,我國公司法明確了工商登記的效力,章程的記載并不能成為判斷準則,且《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對隱名股東的規(guī)定也否定了章程的絕對效力。
(3)股東名冊的記載。我國《公司法》第 33 條規(guī)定:“記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以股東名冊的記載主張權利,并以此為依據行使股東權利,承擔股東義務。”可見股東名冊具有推定的效力,記載在股東名冊的股東推定為具有股東資格。但是,股東名冊的記載應該與工商登記一致。如果不一致則會出現股東資格的糾紛問題。有學者認為,“股東名冊僅具有內部效力,并不當然具有外部效力”,“外部效力取決于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其出資額是否登記或變更登記”。[6]本人也同意,不能僅以股東名冊來判斷股東的資格。
(4)出資證明書。出資證明書是對已經出資的股東頒發(fā)的權利憑證,表明股東已經出資和出資數目等。我國公司法并沒有對出資證明書的效力予以規(guī)定。實踐中對出資證明書的效力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認為其只能作為輔助性的判斷,并不能僅作為確認股權的證據。“持有出資證明書不是認定股東資格的必要條件, 沒有持有出資證明書的也可能被認定為股東。因此,出資證明書在認定股東資格中也無決定性的效力”。[7]
(5)工商登記。工商登記是商法外觀主義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以行政力量維護交易安全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對善意第三人的保護。但是其能否作為確認股東資格的標準仍然值得商榷。筆者以為,工商登記的主要目的是從公示公信方面維護交易的安全,其在外部認定股東資格上具有優(yōu)先的效力,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但是若僅僅是內部方面的糾紛,工商登記的效力并非絕對,應綜合考慮其他證據。另外,即使登記的股東也未必是實際出資人,隱名股東便是一例,況且冒名登記的情況更應該排除在外。
綜上分析,不管是實質上的出資還是形式上的各種記載,都不能作為確定股東資格的唯一要件。在不同的糾紛中協(xié)調好這幾者的關系,確立適用上的優(yōu)先效力是處理問題的關鍵。
(一)英美法系關于股東資格的認定
“英美法系各國立法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認定,主要奉行的是一元論的認定模式。許多國家法律都堅持,在沒有相反的證據加以證明的情況下,股東名冊的記載就被作為股東資格的認定標準。”[8]
英國《1985年公司法》第22 條第 1 款、第 2 款分別做了如下規(guī)定:第 1 款,“在公司章程大綱內簽署的股份認購人,須當作己同意成為公司的成員,并須在公司注冊時作為成員記入公司的成員登記冊。”第 2 款,“所有同意成為公司成員,而其姓名已記入成員登記冊的其他人士,均為公司的成員。”從這兩款規(guī)定中可見公司章程和股東名稱在股東資格認定中的作用,具有確認股東資格的當然效力。
美國《示范商業(yè)公司法》規(guī)定實行授權資本制,即公司的資本不必在公司成立前全部發(fā)行和募足,只發(fā)行和募足部分即可。同時對己經發(fā)行、認購的股份,認購或者同意購買股份的人在完全支付認購價款之前不能成為股東。[9]這表明即使是授權資本制,也并不意味著當事人不繳納出資即可取得股東資格。另外,第140條第22項在解釋什么是股東時說到那些公司登記簿上記載的股份持有人當然的視為公司的股東。[10]由此可見公司登記簿具有較高的效力。
綜觀英美兩國公司法及其相關法律在股東資格的取得和確認上的規(guī)定,不難看出兩國在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方面都更注重形式要件的確認效力。
(二)大陸法系關于股東資格的認定
《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8條規(guī)定:“在申請登記的申明書必須有股東姓名、職業(yè)、現住所和出資額的內容”。第15條規(guī)定:“股東轉讓出資的需要訂立公正的轉讓合同,在既向公司申報了取得的出資額,且又能指明出資額轉讓人的,才能認定其取得了股東資格”。這表明德國在股東資格認定標準上,更注重具有公示效力的形式要件。
《日本商法典》第 201 條第 2 款對存在隱名出資的情況下規(guī)定了形式股東和實際出資人承擔連帶繳納股款的責任。2005 年6月29日頒布的《日本公司法》實現了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兩者的一體化。[11]第26條規(guī)定:“設立股份公司,發(fā)起人必須制作章程,其全體成員在章程上簽名或記名蓋章”,可見在股東資格上也更關注形式主義。
綜上可見,在大陸法系中,盡管對于股東資格的確認標準并不唯一,但是從發(fā)展趨勢來看,很多國家更傾向于從外觀主義來確定股東資格,或者說外觀主義在認定股東資格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三)關于股東資格認定的發(fā)展趨勢
從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考察來看,在股東資格的認定上,很多國家也并沒有統(tǒng)一確定的標準。但是從發(fā)展趨勢分析,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都十分重視形式主義。無論是公司章程的記載還是公司登記簿等,在很多國家都有著確定股東資格的作用。本人認為,這一發(fā)展趨勢是與商法的特征緊密相連的,商事外觀主義所體現的公示公信原則在商事交易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而這也對股東資格的確認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也應該順應世界潮流,更加注重商事交易的簡便快捷和交易安全,而這必將發(fā)揮商法形式方面的重要作用。
從前所述中可以看出,我國公司法中在股東資格的認定方面存在缺失,導致了司法實踐中的矛盾。通過上文對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認定依據的分析和國外相關規(guī)定的參考和借鑒,下文以基本理念為出發(fā)點,就我國股東資格認定問題的梳理和解決提出自己看法。
(一)股東資格認定的基本理念和準則
《白皮書》顯示,全國年輕家庭母嬰用品月均花費達1294元,較2016年增長48%,高級別城市花費更多。但隨著租房成本上升,局部母嬰消費市場還是呈現出了明顯的“消費降級”趨勢。然而,絕大多數父母并不愿意在“食品”上動刀,而選擇把減少開支的矛頭指向“親子游”“玩具”等非必需品。
公司法屬于商法,公司的活動是商事活動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商法所遵循的外觀主義和公示主義對公司法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登記制度、公告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等都是公示主義的基本要求,而禁反言,商法行為效力上的外觀主義是維護交易相對人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樣,對于股東資格的認定,因為涉及各方當事人的利益沖突,外觀和公示主義仍然不可忽視,特別是在處理公司股東和外部第三人的時候,確定股東資格應該貫徹這一基本理念和準則。
另外,為了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利益,也要遵循公平合理原則,平衡各方利益。特別是在公司內部股東資格糾紛的處理上,諸如內部股東資格糾紛、冒名股東、隱名股東、出資瑕疵等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形式主義來判定,應該結合實際出資和其他要件綜合判斷。既要維護公司的利益,又要平衡各方當事人的利益沖突。
(二)認定股東資格各種依據的優(yōu)先效力
1.公司股東與外部第三人糾紛
如前所述,當公司股東與外部第三人發(fā)生交易導致糾紛時,如何確定股東身份主要以外觀主義和公示主義為準則。此時對于第三人的外部公示效力依次是工商登記,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我國《公司法》第32條第2款規(guī)定:“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fā)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國工商登記對于第三人而言具有最高的效力。只要工商登記中的股東與外部第三人發(fā)生糾紛,第三人即可以此股東為認定標準,而無論其是否出資,是否記載于公司章程或股東名冊等。因而,即使工商登記與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出資證明書等記載不一致,仍然不能否認工商登記上的股東資格。如果第三人依據公司章程或股東名冊善意信賴股東的資格,即使該股東未在工商登記,此時也不能以此為由否認股東資格,畢竟這種外觀主義的產生了外部公信力。當然被冒名股東等特殊情形除外。
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關于隱名股東的規(guī)定也符合此項原則。第25條規(guī)定:“名義股東將登記于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實際出資人以其對于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guī)定處理。”第26條規(guī)定:“公司債權人以登記于公司登記機關的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為由,請求其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股東以其僅為名義股東而非實際出資人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見,我國對于公司股東與外部第三人的問題上是遵循公示主義和外觀主義。
2.公司內部股東資格糾紛
對于公司與股東、股東與股東等公司內部糾紛上,確定股東資格本應該綜合考慮實質條件和形式條件。實質條件是該股東確實出資,形式條件是是否進行了相關記載和登記。但是由于新的公司法取消了最低注冊資本制度,將資本實繳制改為認繳制。因而此時實質條件的判斷標準顯得薄弱。在確定股東資格時,應該充分發(fā)揮形式主義的作用,但也并不否認已經實際出資的善意股東的資格。
具體來說,當公司章程、工商登記、股東名冊和出資證明書一致的時候,這時即使股東沒有出資,也不會影響股東資格;當這幾種形式要件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則要考慮它們本身的優(yōu)先效力問題。本人認為,在內部問題上,首先應以公司章程為最高準則。因為公司章程在公司中具有“憲章”的地位。我國《公司法》第11條規(guī)定:“設立公司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具有約束力。”第25條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章程應當載明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股東應當在公司章程上簽名、蓋章”。這些規(guī)定表明了公司章程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將股東姓名的記載作為章程的必備事項,且股東需簽名蓋章。所以我認為公司章程的記載在股東資格內部問題上具有優(yōu)先判斷的效力。其次是股東名冊。我國公司法第32條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記載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記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從此規(guī)定可以看出,股東名冊是股東權利行使的憑證和地位的象征,其效力應該僅低于公司章程的記載。再次是工商登記。因為工商登記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外部第三人,維護交易的安全。在內部問題上應該盡量遵從股東們的意思自治。
值得注意的是,我認為以上形式判斷不能對抗已經實際出資的善意股東。此時實際出資股東需滿足以下條件:一是具有成為公司一員的意愿;二是股東為善意;三是非因股東自身原因而未進行記載。因為此時對于實際出資人而言,盡管沒有在形式上進行相關記載,但若股東是善意的,只是公司沒有履行相應的記載義務,僅僅以此否認已經實際出資的股東的資格是極不公平的。因而,除非是股東自己故意或重大過失沒有進行形式上的記載,而只要其實際出資,簽發(fā)了出資證明書,就能認為其具有股東資格。
3.一些特殊情形下的股東資格判斷
對于一些特殊情形,在此僅簡單討論出資瑕疵、隱名股東、冒名股東的情況。首先對于出資瑕疵,只要不是導致公司不成立的情形,在我國法律中規(guī)定了出資瑕疵股東的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此時只要股東仍然具有形式要件,其資格并不被否認。其次對于隱名股東,上面已經論述,《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已經確立了判斷準則,即外部糾紛上的外觀主義準則,內部依照《合同法》處理。最后對于冒名股東,這種情況比較特殊,形式主義并不合理,因為此時被冒用人根本不具備任何主觀意志,應由冒用人自己承擔責任。《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28條也規(guī)定:“冒用他人名義出資并將該他人作為股東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冒名登記行為人應當承擔相應責任;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以未履行出資義務為由,請求被冒名登記為股東的承擔補足出資責任或者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部分的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趙旭東.新公司法講義[M].第1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45.
[2]蔣大興.公司法的展開與評判—方法、判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70.
[3]范健.股東資格認定的判斷標準[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6(2)
[4][7]周友蘇.試析股東資格認定中的若干法律問題[J].法學,2006(12)
[5]范健.商法[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17.
[6]施天濤.公司法論[M](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33.
[7]范健.股東資格認定的判斷標準[J] .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6(2)
[8]宋良剛.公司股東資格的法律確認[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5(2)
[9]劉穎.公司法概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8).243-247.
[10]虞政平.股東資格的確認[J].法律適用,2003(8):69-72.
[11]王保樹,于敏,楊東.最新日本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2006.4-5.
曹幸軍(1991~ ),男,安徽安慶人,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2014級民商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