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翔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我國民事訴訟的立案制度探究
趙美翔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依據現行《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以及相關規定,只要滿足原告適格,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事實和理由,主要證據充足以及符合管轄條件即可以立案受理。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法院立案難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造成立案難的原因多種多樣,例如起訴條件要求較高、法院內部的工作評價體制以及缺乏立案監督和法律責任,等等。立案難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給法院帶來了不良形象的同時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因此有必要對這一現象予以研究解決。
民事立案;立案難;立案制度完善
在民事起訴程序中,立案是關鍵的環節。糾紛發生以后,當事人的起訴將引起司法程序啟動,而立案制度是當事人能否真正進入司法程序的關鍵。通常,寬松的立案條件便于當事人成功起訴,而高臺階的立案條件縮小了進入法院的案件數量和范圍。我國現行法治下的民事起訴制度無疑是較為嚴格的立案審查制。一些學者也因此認為,立案審查制限制了當事人行使正當訴權,應當實行立案登記制,擴大法院的審理范圍,最大限度的保護當事人的訴權。事實上,在我國的現實司法環境下,采用立案登記制弊大于利,立案審查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法院對民事案件的受理,又稱立案受理或簡稱立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所有一審、二審和特殊程序等立案,狹義指一審普通程序立案。本文探討的是狹義概念,立案審查制度是指法院在受理案件的過程中,依據法律規定對當事人的起訴是否符合受理條件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受理的制度。
民事訴訟起源于當事人的起訴,并實行不告不理和處分原則,正如古羅馬的法諺所言,沒有原告也就沒有法官,審判權的啟動必須是被動的,“從性質上說,司法權自身不是主動的,要想使它行動,就得推動它”。但是,僅有當事人的起訴,還不足以啟動訴訟程序,訴訟程序的啟動還有賴于當事人起訴行為的正確與否,只有經法院審查才能確定起訴行為的正確性并決定是否受理。當事人的訴訟行為與法院審查行為的結合,訴訟程序才能開始。因此,立案審查在司法程序啟動中具有重要作用。
法院在審查時,通常遵守如下原則:①依法審查。只有依法審查,才能正確發揮審查的功能和作用。②依法保護訴權。訴權是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要求法院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訴權正確受理案件,但對惡意訴訟必須制止,既要保障訴權,又要防止訴權的濫用。③被動審查。民事訴訟的消極和被動性,要求法院應被動地行使審查權,不應主動出擊,但是,被動不是消極,法院還應積極地履行相應的職責。④公平、公正、公開審查。無論是原告的起訴,還是被告的反訴,法院都要平等對待,公開審查,防止暗箱操作,并公開審查結果。⑤效率原則。立案僅是訴訟的開始,如果審查時間很長,會造成訴訟拖延,最終導致不公。⑥適度審查。審查時應把握適當的度,門檻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使案件該立的立,不該立的不立,正確發揮立案審查的“過濾器”的作用。⑦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訴訟糾紛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往往包含有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文化的、甚至宗教的因素,審查案件時必須考慮這些因素,法院應在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之間進行適當平衡。
伴隨一些立案難現象的出現,立案審查制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他們認為,立案審查制對起訴要件的審查,實際上是一種“先審后立”的現象,這樣就違背了正當的程序原則,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立案制度應當改革,以適應現代民事案件新穎化與大數量化趨勢。
所謂立案登記制度,是指當事人因糾紛而起訴到法院以后,法院只進行形式的認定,而不作實質審查,直接進入審判程序,由法官直接對案件進行審理的訴訟制度。
民事起訴權的行使,是權利救濟的重要途徑,合理、有效地保障民事起訴權,有利于保障當事人的民事權益的,及時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結合民事立案制度的理論基礎和當前我國民事立案實際情況,從多方面、多角度提出完善我國現行的民事立案制度的具體建議。
第一,降低起訴要求。要真正改變“立案難”的現狀,降低起訴條件也是完善我國民事立案制度的必要條件之一。具體的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區分起訴條件和訴訟要件。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混淆了起訴條件和訴訟要件,應在不同的階段運用適當的概念。
第二,重視立案隊伍建設。立案隊伍建設是立案審查工作的根本,基層法院應優先為立案庭配齊配強工作人員,改變立案工作簡單、單一的陳舊觀念,使立案工作能夠更好的適應時代的發展,選擇工作責任心強、審判業務精的法官從事立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崗位培訓,不斷提高立案隊伍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審判業務能力。
第三,改革法院考評機制,全面考察法官審判水平。年底結案率是影響立案難的一個重要因素,結案率只是一個量化的結果,注重的結案的數量,而忽略了案件的具體情況。法官審理的案件數量龐大、案件情況千差萬別,有些案件事實清楚,法律關系明確,法官很快而且很容易就能結案;有些疑難案件,情況錯綜復雜,需要法官謹慎認定,所需要的審理期限就會延長。法官不能選擇辦理何種案件,這樣辦理疑難案件較多的法官結案率就會低于辦理普通案件的法官的,但是前者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智慧。
第四,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范圍的不斷擴張,越來越多的案件涌入法院,然而訴訟并不是民事訴訟糾紛解決的唯一途徑。但是目前我國人們對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方式不了解,為實現糾紛解決分流問題,我們應當大力宣傳各種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優勢,引導當事人選擇其他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比如仲裁,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使當事人明白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程序價值。對于已經進入法院的糾紛,依據現行《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要求,“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通過先行調解解決糾紛,不僅減輕法院的審判壓力,還可以緩和當事人之間的矛盾。
相比立案審查制度,立案登記制度有很多優點,它降低了起訴的條件,使糾紛能夠更快、更容易進入訴訟程序,保護了當事人的訴權,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其本身存在的缺陷。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和訴訟文化,不可以盲目地從國外引進、移植立案登記制度,以防止出現不可預見的問題。相反,可以進一步地完善已有的立案審查制度,以使其更加符合我國司法實踐活動。
[1]宋旺興.論民事訴訟立案審查制度.西南政法學報,2008(4).
[2]黃玉麟.芻議民事初審立案制度.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