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龍飛

由中國農學會高新技術農業應用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劃所”)承辦的“2015現代農業新興產業與金融服務創新發展論壇暨中國農學會高新技術農業應用專業委員會換屆大會”11月7-8日在資劃所召開。
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面臨新挑戰和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等多種背景復雜交織的局面下,論壇圍繞“新農業、新技術、新金融、新文化”的主題展開討論,開拓了農業科技與金融創新對接,融合發展的新創舉。發改委、農業部、國務院參事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相關部門的領導、專家參加了本次會議。各界人士圍繞國家“十三五”規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及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等目標,針對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中藥農業、“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就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推動生態金融、惠農金融等內容進行了熱烈討論。
現將部分專家發言摘編整理如下,旨在促進金融創新與農業科技相融合,推動資本服務“三農”。
“搞農業的人不懂金融、搞金融的人懂農業農村的不多”,國務院參事劉志仁提出了農村金融在推廣過程中遇到的難點。他認為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整體發展不盡如人意,具體表現為組織、金融供給不足。一方面,廣大農民組織程度不高,農村合作社組織整體作用不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潛力未充分挖掘;另一方面,雖然政策銀行、商業銀行出臺很多農村金融政策,但整體限制多、幫助少。
劉志仁指出,如何推進農村金融,特別是搞好農村金融服務,是實現“十三五”農業農村目標的重要課題。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黃漢權認為“十三五”期間我國產業發展的六大新引擎,即文化旅游產業、生物與健康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節能環保與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互聯網新業態。
他表示,到2020年,六大引擎產業規模合計將達到60-80萬億元,占當年GDP的20-25%。此外,新材料產業、新型金融服務、教育培訓、現代物流、綠色農業等產業也將呈現較快增長勢頭。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研究員鄒平座強調,信用不對稱是我國農業企業融資存在的最大問題。金融的基礎是信用,信用的基礎是產權。鄒平座認為,我國農村土地三權合理定位應加速推進,釋放農村土地的證券化、信用化潛力。
2016年,我國將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出臺包括土地的流轉,土地資產的證券化、信用化和金融產品化等方面的政策。通過基金模式、證券化模式、信用債券模式、互聯網模式等手段,按照各地優勢和特點,開展不同類型的試點工作。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產業發展處調研員陳建光認為,在我國資源環境剛性約束、新型城鄉關系及現代農業整體發展的大環境下,休閑農業成為我國農業橫向延伸的戰略選擇。
他說,現代農業發展要拓展農產品加工業、連接休閑農業,才能將農業做成幸福產業、將農村建成歡樂家園、將農民做成能致富而有尊嚴的職業。中國人都有一個都市夢、一個田園夢,催生城郊休閑農業發展。休閑農業的實質為文化,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意為意、以古樸村落為形,重點關注民眾胃吃什么、肺吸什么、眼看什么、腦學什么、手玩什么。將農業生產過程、農民生活方式、農村生態環境“三生功能”包裝起來,打造成農產品送出去、休閑農莊請進來的新模式。
通過對我國金融環境的分析,中國風險投資協會執行會長孫飛提出,商業銀行壟斷地位、主渠道地位在中短期不變,信托、私募基金、互聯網金融將成為中國金融創新的核心主流模式,外資金融機構、外資基金是金融創新的另一條有效通道。針對現代農業等新興產業,他提出一種“風投+互聯網金融+私募基金+信托+資管+銀行+海內外資本市場+證券化”的金融創新產融結合組合模式。
作為國內領先的大宗農產品誠信交易平臺,一畝田農產品交易數據平臺總裁彭南峰表示,一畝田不僅關注以消費者為代表的買方信息提供,更關注以農民為代表的賣方信息化建設。通過一站式、集成式農業服務入口,農民可享受集農資農機農技、冷鏈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可追溯體系等服務于一體的便捷高效的農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