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月 廖小鳳 樊 憲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研究“互聯網+”時代下勞資糾紛問題理論意義及現實意義*1
周繼月廖小鳳樊憲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摘要:在依法治國的宏觀背景下,互聯網遍及世界的“互聯網+”時代下,著手于眼下新興的網上職業及新型的網上勞資關系,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在新興網絡職業和新型的網絡的雇傭關系的實行現狀,從而發現其中的沖突與矛盾,反思其法治建設漏洞并提出相應建議,豐富傳統勞資關系理論,同時希望起到見微知著的效果,改善目前“互聯網+”勞資關系領域存在的法律缺陷,使之充分發揮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深入研究“互聯網+”時代下的勞資糾紛問題有其理論意義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勞資糾紛;新型網上勞資關系;新興網上職業;理論;現實
一、研究“互聯網+”時代下的勞資糾紛問題的背景及可行性
(一)國家層面
在2015年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表明了政府對互聯網產業的態度和決心,互聯網在國民經濟社會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的地位得到國家層面高度認可。“互聯網+”不止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并將帶給產業、社會,甚至人們的生存狀態深刻的變革。“互聯網+”不但具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色彩,它還可謂是新思維、新范式,是將一切重新構造的力量。
(二)研究對象層面
新興的網絡職業緊密依賴于現代網絡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時代早已到來,“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與深度融合的過程,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我們應努力將新興的網絡職業及隨之出現的新型的網絡世界的勞資關系規范于法治社會中,給予網絡職業的從業者一定的勞動保障,同時給與網絡從業者的雇傭者一定的法律約束。深入研究“互聯網+”領域現存的法律問題,從而更好的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
(三)可行性分析
進行“互聯網+”時代下的勞資糾紛問題的研究,需進行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兩方面的研究,實證研究即在一系列關于“互聯網+”時代下的勞資糾紛問題的社會調研報告中和社會事實現狀去尋找證明材料;理論研究即需要對傳統的勞資關系理論和“互聯網+”時代下新型的勞資關系理論對比分析研究。研究該問題的兩種手段證明這個問題的研究是有其可行性的,研究該問題的國家社會層面的背景證明這個問題的研究有其必然性。
二、研究“互聯網+”時代下的勞資糾紛問題的理論意義
(一)傳統勞資關系理論
傳統的勞資關系理論即傳統勞動法上的勞動法律關系是以受制于空間的約束及時間的限制為前提建立的,主要內容為勞動關系是勞資雙方之間的對立與合作,雇主追求效率,勞動者期待公平,雙方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他們的目標并非完全對立,勞資之間的博弈有其合作基礎——企業的發展壯大;但勞資雙方在追求各自目標的過程中,無可避免會發生沖突,勞資雙方就工作時間、工作條件與勞動報酬等發生的沖突與糾紛即為勞資糾紛。
(二)“互聯網+”時代對傳統勞資關系理論的沖擊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由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于2008年1月1日實施。《勞動合同法》是我國頒布的以法律形式規定勞資雙方的關系,約束勞資雙方的行為,保護廣大勞動者根本利益的經濟法規,它結束了長期以來勞資契約關系引發的勞動糾紛處理上無法可依的局面。可是,“互聯網+”時代打破了互聯網在打破空間限制與時間限制,新興網上職業的出現,如淘寶客服、電子競技游戲的職業玩家、網站簽約作家等;新型的勞資關系的出現,以上所列舉的新興網上職業必然導致新型的勞資關系,必然對傳統勞資關系理論帶來沖擊,且出現“互聯網+”時代下產生的新型勞資糾紛問題不能用以傳統的勞資關系理論解決處理的沖擊。
(三)豐富傳統勞資關系理論
“互聯網+”時代下,在互聯網在打破空間限制的同時,勢必對傳統勞動法律關系理論帶來沖擊,因此對互聯網領域勞資關系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豐富傳統勞資法律關系理論。
1.新興勞動職業
互聯網首席執行官:互聯網最大Boss,是幫助傳統企業實現“互聯網+”轉型的最重要負責人;大數據咨詢師:理解大數據的人,這一職業主要負責與大數據相關的發展戰略、數據分析及數據挖掘等工作;新媒體微信運營編輯及新媒體營銷專員、創新研究員這新媒體“三劍客”,便是伴隨新媒體發展應運而生的;以淘寶客服為代表的網上新型服務型職業等;這些均為“互聯網+”時代下的新興的打破傳統的勞資關系的職業。
2.新型勞資關系
傳統的商業企業作為用工單位,作為勞資關系的一方主體,他們融入了“互聯網+”時代;這個時代下的新興勞動職業從業者,作為勞資關資的另一方主體,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更是深深的融于這個時代。新的雙方主體,新的勞資關系,不似傳統勞資關系處處受制于時間與空間。“互聯網+”時代下,人與人的聯系范圍擴大,勞資雙方可能素未謀面,卻已共事多年,甚至于對于傳統勞動合同都不再那么依賴,更多的是出于信任;“互聯網+”時代下形成了勞資雙方更為信任彼此的新型勞資關系。
3.新型勞資糾紛
北京市律師協會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專業委員會發布自其成立以來第一個勞動法專業藍皮書;其指出,在“互聯網+”時代,涉互聯網企業的勞動人事爭議案件呈明顯增長趨勢;同時其披露的<2015十大勞動人事爭議案件>中有全國范圍內第一起網絡預約平臺與其下屬的駕駛員之間勞動關系確認案件,此為新型勞資糾紛問題的最典型和最常見的問題——勞動關系存在與否的問題。當然,新型勞資糾紛問題大多數都可以看做是傳統勞資糾紛問題變形而來。
三、研究“互聯網+”時代下的勞資糾紛問題的現實意義
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有關電子合同的條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相關的法律法規,科學理清“互聯網+”時代下網上工作者與其雇主之間的法律關系及勞資糾紛,提出切實方案解決糾紛;更好的保護以淘寶為代表的虛擬世界領域勞資雙方合法利益。
(一)勞方正當權益的保護
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雇傭關系,雇主和受雇者的勞動合同可能是電子合同,雙方約定的工作內容往往是可以通過電腦或者智能手機完成,雇傭雙方無需見面。我國現行法律無法確認電子合同屬于哪一種類型,目前的定義也只是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電子商務示范法》以及世界各國頒布的電子交易法,同時結合我國《合同法》的有關規定而得出的。在這樣一種立法不夠全面的情況下,雇傭雙方簽訂的電子勞動合同出現特殊情況時,勞動者的利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
1.勞方正當權益的保護
利用互聯網進行工作的,有一大部分是兼職,工資報酬較少,沒有專業計算機知識的人也很難找到違約的用人單位,在發生勞資糾紛時,勞動者往往抱著一種自認倒霉的態度。比如說大學生與用人單位通過聊天軟件達成協議,工作內容為某購物網站刷單,用人單位答應在其完成工作后支付其報酬,但是事后就無法聯系到用人單位,這時候勞動者往往自認吃了啞巴虧。雖然每個正當權益被侵犯的個體損失不一定很大,但是互聯網傳播速度快和范圍之廣,決定了這種案例數量之多,長此以往勢必會阻礙互聯網上的勞資關系健康發展。
2.資方侵權行為的防范和救濟
與勞動者缺乏經驗相反的,資方在“互聯網+”背景下具有絕對的優勢,因為不受地域限制,互聯網對其約束力又不足為道,所以資方的侵權行為幾乎是可以為所欲為。這樣一種勞資關系,基本上是一種勞動者基于對用人單位的誠信信任而進行的。所以資方侵權行為應該得到相對更多的關注,而勞動者的權益也相應的應受到更多的重視。
(二)資方正當權益的保護
雖然相比勞動者,資方享有優勢,但也不是說資方的利益就會絕對的不被侵犯。比如淘寶客服因為與其雇傭單位發生糾紛,故意在其工作范圍內給店鋪差評或者服務態度不好,這樣會給淘寶店帶來很大的損失。顯而易見,如果只把眼光放在勞動者的利益保護上是有失偏頗的。
1.資方正當權益的保護
資方約定了給勞方報酬,所以其損失可能不直接金錢的損失,即使有,也只是少量的預付金。但是由于勞方的不正當或不正義工作,就會給其帶來很嚴重的間接損失,如上所述,比如說淘寶客服故意抹黑其工作店鋪的形象和口碑,這時候資方也只能以違背勞動合同達成的協議為由不支付約定報酬,然而其實際損失將無人為其買單。
2.勞方侵權行為的防范和救濟
資方在享有主動權的情況下,可以完善其勞動合同,以達到保護自身利益的目的。但是不排除有資方不可預計的被侵權情況發生,而且同勞方一樣,發生糾紛過后,資方也面臨著難以找到對方的困難,或者說距離太遠、金額較小不愿去追溯。理清新環境下的勞資關系,也將有利于保護用人單位的合法權利。
(三)宣揚法律權威,提高法律意識
結合中國現行法律法規,科學理清“互聯網+”時代下網上工作者與其雇主之間的法律關系及提出解決其勞資糾紛的切實方案,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時代下新型勞資關系合法化,促進新興的職業更好的發展;更好的保護“互聯網+”領域勞資雙方的合法權益。從法律的視角來科學分析“互聯網+”時代下的勞資糾紛解決現狀,理清其法律關系,不僅能更好的使“互聯網+”發揮作用、網絡交易環境更加有序發展,而且同時也能宣揚法律權威,提高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
四、結語
(一)研究“互聯網+”時代下的勞資糾紛問題理論意義重大
正如馬化騰所說,互聯網迅速發展,改變了整個世界,改變了社會的存在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動態的社會,動態的研究,對“互聯網+”時代下的勞資糾紛問題的研究,從其新興網上職業到新型勞資關系再到新型的勞資糾紛,均對傳統的勞資理論有重大的沖擊,豐富完善傳統的勞資理論,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理論緊跟社會實際。
(二)研究“互聯網+”時代下的勞資糾紛問題實際意義重大
研究該問題微觀上可以更好地保護新型勞資雙方的利益,進而促使基于互聯網的雇傭關系健康發展;宏觀上可以提高社會的法律意識和宣揚法律權威,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和依法治國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士文.我國現階段勞資沖突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汪建華.實施<勞動合同法>對企業影響的統計調查與實證分析[D].暨南大學,2010.
[3]王亞娜.淺析互聯網思維下勞資關系[J].統計與管理,2015(10):134-135.
中圖分類號:D631.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047-02
作者簡介:周繼月(1995-),女,漢族,重慶人,蘭州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2013級本科生在讀;廖小鳳(1995-),女,漢族,貴州遵義人,蘭州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2014級本科生在讀;樊憲(1996-),男,土家族,重慶人,蘭州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2015級本科生在讀。
*蘭州大學創新項目《互聯網+時代下的勞資糾紛研究——以淘寶客服為例》,項目負責人:周繼月;項目完成人:廖小鳳,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