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靜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
論網絡信息安全下的公民監督權
李美靜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221116
摘要:網絡的飛速發展為公民監督權利的實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臺,成為當下監督權利實現不可忽視的力量。但在公民實現網絡監督的同時,如何實現信息的安全成為研究的難題,本文從信息安全面臨的挑戰出發,精確定位信息安全存在的原因,在遵從網絡監督權原則的基礎上,探討如何從立法、技術、道德等三個層面保護網民的信息安全。
關鍵詞:網絡;信息安全;監督權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不斷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其便利性和廣泛性得到大眾的喜愛,并逐步的成為我國的“第四大媒體”,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在網絡環境下,人們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最短的時間獲取社會信息,了解政治生活,參與能力大大提高,增強了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促進了國家政府工作的公開化、透明化,極大程度的實現了公民的監督權,但是,網絡監督權利實現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負面影響,如何實現網絡信息的安全,保護好公民的個人隱私,成為公民監督權實現的難點,本文在網絡監督權的基礎上,分析網絡信息安全的隱患,在保護網絡監督權的基本原則下,提出具體實現措施,為公民網絡監督權的行使提供安全合法的途徑。
一、網絡監督中信息安全存在的問題
隨著網絡的興起,信息的傳播途徑多樣化,人民不再僅僅通過傳統的媒體獲取信息,也不再是被動的受眾,他們往往通過網絡平臺主動獲取和發布信息,并且引領著傳統媒體持續跟進和監督。網絡監督權成為信息網絡的新生事物,成為公民監督國家政治生活的新途徑,這種監督的方式充分利用了網絡的低成本、便捷性和廣泛性,更實現了監督的網絡互動,使得權利的監督更加“透明化”,雖然網絡監督不具備強制力,但是一旦曝光并得到網絡的關注,其傳播力、影響力會形成一定的社會效應,督促著政府機關及時應對社會輿情解決社會關注熱點。經過近些年網絡的不斷發展和公民監督意識的覺醒,互聯網已經是公民行使監督權的一種便捷、普及的方式。
雖然網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拉近了生活之間的距離,方便了信息獲取的途徑和方式,但是由于我國信息安全法律和教育的滯后性,使得人們在使用網絡時,無法真正的保護信息的安全,這些信息既包括自我的信息,也保護監督對象的信息,總而言之,網絡時代的信息安全面臨挑戰。
(一)法律層面的問題
自2007年我國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起,我國對政府信息的公開和保密制定了具體的準則,并逐步的實現法制化,同時采用傳統監督模式運行行政監督的職責,但由于我國法律體系的不完善以及對網絡監督等新生事物的反應較為遲緩,導致至今還沒有統一的授權法,沒有具體、詳細的細則去保障網絡監督權的實現,對監督的權利范圍、方式、程序等沒有明確界定,使得網民在實現監督權利時,無法準確區分個人隱私和行政信息,不加辨識的散布謠言,侵犯個人隱私,影響行政主體的日常生活,危害了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二)技術層面的問題
隨著信息化的到來,網絡逐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不僅可以隨時交流,更加可以記錄生活的點滴,更能把自己諸多的隱私記錄下來,但是由于對網絡信息安全的認識不到位,對于個人信息的安全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在網絡的注冊、登記和發布中更是“慷慨”的公布自己的信息,而這些信息一旦被別人利用、挖掘和傳播,就會影響當事人的日常生活。我國信息化的建設剛剛起步,網絡軟件的研發和專門的技術還不成熟,無論是國家還是開發商都沒有足夠的重視隱私保護軟件的研制,對安全策略的研究還不到位,斯諾登對“棱鏡”的曝光足以說明網絡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技術的匱乏性。
(三)道德層面的問題
網絡的興起使得人們可以“匿名”進行發言,不再受到社會的約束,他們可以在網絡中表現出不一樣的自己,面對網絡紛繁的信息他們會不加甄別的進行評價和傳播,甚至詆毀別人,傳播社會的“負能量”,而這些都無法追究到個人,不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因而在面對“人肉搜索”時,網民更加熱衷于去瘋狂的挖掘個人的隱私而不顧其他,類似“天價煙事件”頻頻曝出,嚴重侵犯了個人的隱私,影響了行政者的日常生活和信息安全。經濟的飛速發展,信息化的高速建設,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自我教育的缺失,道德底線的滑坡,網絡環境的破壞,使得網絡成為傳播他人隱私,侵犯他們權利的工具。
網絡監督的對象主要針對政府官員的行為,雖然為了促進政府官員的清正廉潔,他們的個人信息安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極大的方便了網絡監督權的實現,滿足了大眾的知情權,更好的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中國夢”的構筑。在網絡監督中,我們必須清楚,涉及官員的公權力行使的事情要及時讓大眾獲悉、了解,但是,涉及個人隱私生活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事情應該受到隱私權的保護,保護他們的網絡信息安全。因此,在網民實行網絡監督權時,要注重網絡信息安全的保護,對于涉及官員政治生活、生活作風、個人財產、背景材料等等要及時公布,接受網民的監督,但是對于官員的私生活、兒女私事等日常生活,受到法律的保護,要保護他們的網絡信息安全,堅持不打聽、不搜集、不傳播,而由于法律監管的缺席、安全技術的不完善、道德底線的滑坡導致了網絡監督權的實現過程中存在著眾多的侵犯他人隱私的事件發生。
二、網絡監督中存在信息安全的原因
(一)法律約束力的缺失
法律的強制性保證了法律可以規范社會的一些的不當行為,但是當新生事物出現時,由于法律是針對過往事件的規范準則,對于新生事物不能及時的進行法律角度的規范,只能靠社會的道德標準去評價,因而缺失了行為約束的強制力,如監管機構可以對違反規定的國家公職人員進行處分,追究責任;司法機關可以做出具體的行政裁決,這些傳統的監督都能使得法律的強制力適用監督客體,但是對于網絡監督來說,如何規范網絡監督的權利和權力,如何界定“越線”的標準以及進行法律約束的方式方法,這些都沒有明文的規定,對于“人肉搜索”等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只能靠道德進行譴責,靠輿論壓力去尋求正義,無法從法律的強制性去維護客體的利益,因此,要加快司法部門制定相關網絡監管法,緊密聯系傳統法律規范,實行統一的強制力準則,發揮法律原有的約束力。
(二)網絡技術的不完善
網絡的開放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縮短了獲取信息的時間,但是當網民在網絡上注冊或發布個人信息時,由于沒有采取相應的保護方式,以及相關網絡隱私法律法規的缺失,使得個人信息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竊取并利用,最終給自己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研發專門的隱私保護軟件,研究相關的信息安全策略,規范信息平臺的隱私保護意識,才能從商家和社會的角度共同保護隱私,才能使得網絡被大眾所接受并合理使用。
(三)“網絡文明”的缺失
道德是公民行為的最基本準則,在法律缺失或者新生事物面前,對道德的遵從度可以展現公民對事物發展的態度,很多網民認為網絡是虛擬化的,在網絡上我們可以展現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自己,甚至肆意發泄對工作、生活和社會的不滿,對他人不加尊重,對他們信息肆意披露和評價,侵犯他人隱私,損壞他人名譽。在網絡監督過程中,加大了對違規官員的曝光度,歪曲了評價,對其個人信息不加篩選、甄別就進行發布,其隱私權肆意侵犯,歪曲了事實,錯誤的指引了網民的判斷方向。網民要加強自我教育,守護道德底線,搭建良好“網絡文明”環境,培養良好的政治敏感度,弘揚社會的正能量,保護他人隱私,促進社會和諧。
三、保護網絡監督權的原則
(一)權利保護優于權利規制原則
孟德斯鳩指出:“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去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①由此可知,公民的權利和自由都要依靠法律保護,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的宗旨進行網絡監督權的實現,保護網絡的信息安全。
有法可依,這是行使監督權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為了更加明確網絡監督的法律地位,梳理信息安全的寬容空間,立法保護應優于立法規制。從法治國家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國家公權力的限制和公民私權利的限制成為監督權必須規制的理由,必須堅持“利益平衡原則”和“比例原則”,也就是在公平的理念上分析、比較兩種或兩種以上互相矛盾的利益,然后根據比例原則,在分析各自價值大小的基礎上作出價值判斷,從而可以構建兩者之間的利益平衡機制,進而化解矛盾。在網絡監督和信息安全的比較中,公共利益是協調兩者的有效原則,在兩者無法取舍時,法律的天平必須向公共利益作適度傾斜,維護公民的政治權利,保護國家的利益,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該給正當監督權適度的寬容和傾斜。譬如在立法時設定一些“免責”條款,為輿論監督提供特殊的保護。
(二)最小限制原則
所謂最小限制原則,就是在選擇達到禁止目的法律時,適用限制言論自由或輿論監督的最小限制。我國雖然提倡“言論自由”,但是還沒有專門的法律落實公民的言論自由,因此,當出現監督權和信息安全的沖突時,應該進行“利益”的平衡,采取謹慎的原則,不能將限制設定過寬。通常,針對最小限制原則最多討論的就是網絡管理“實名制”的問題。
網絡的便捷性、廣泛性會引發管理的問題,為了及時對“匿名”進行追索,實現網絡的言論管理,凈化網絡環境,實行“實名制”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它可以及時消除雙方信息不一致的情形,使得原本“虛擬世界”變得真實,人們必須使用法律和道德制約自己在網絡上的行為,從而避免網絡信息的不安全現象,但是由于網絡間的言論存在更多的影射、暗示等含義,法律并沒有對它們進行定義和界定,極易造成監督者和被監督者之間產生爭議,最終導致不利后果,削弱網民對監督權的使用,因而,網絡“實名制”的實行很有可能“過濾”甚至“拒絕”網絡監督,壓縮公民訴求的渠道,對網絡監督權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三)尊重公民自主、培育公民自律原則
法具有強制性,能夠及時對社會進行規范,但法不是萬能的,首先法律的制定和運行需要立法、司法、執法等程序,除了人力成本外,還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無法及時解決當前的棘手問題;再次,法律具有滯后性,任何法律的制定都需要大量的考究、調研,并且也不能指望法律能夠制止一切的網絡違法行為;最后,法只是對公民行為最低要求的限制②,很多事情雖然不違法但是卻不符合道德的標準,不利于維護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應通過道德的自律培養網絡監督中的信息安全意識。
四、保護網絡監督權的解決方案
(一)法律手段
網絡監督作為公民監督權的一種實現方式,主要基于言論自由權,但是無論在現實生活還是網絡中,言論自由都是相對的,監督權亦是如此。在公民實現網絡的監督權時,如果被監督者的日常私生活受到嚴重干擾,那么網民就應該為此承擔必要的法律后果。當然,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各方面的條件還不太成熟,法治建設正在逐步完善,雖然有國家安全法、社會公眾利益法等相關法律條文,專門針對網絡監督權的法律文件仍未確定,如何保證監督過程中的信息安全同樣沒有立法,因此,政府機關要盡早的認識法律在保護網民的信息安全方面的重要意義,及時立法保護公民信息安全,防止公民隱私泄漏卻無法可依。
關于信息安全的保護,首先,要明確信息安全在法律上的地位。雖然司法審判中明確了信息安全的保護,卻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同時也要明確信息安全的含義、概念、范圍,以及劃定信息安全的界限;其次,網絡信息安全的保護要優先保護網民的監督權,防止公平正義的缺失,避免降低公眾的監督積極性,因此,在網民參與網絡監督時,要通過法律明確規定監督侵權的類型、方式、表現,使得網民在行使監督權時及時糾正自身的錯誤,不觸及法律的紅線;最后,我國的信息安全立法要吸取國外先進的經驗,對于網絡興較早、相關立法較早的國家要積極的學習他們的立法宗旨,借鑒國外立法技術,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積極協調網絡監督和信息安全之間的良性互動,全面發揮網絡在監督中的作用,實現“政治清明”。
(二)技術手段
立法是解決信息安全的主要手段,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我們應該借助網絡的快速發展,結合網絡自身的特性,采用特定的技術手段實現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現在網上已經出現了個人隱私保護軟件,如隱私參數選舉平臺P3P(Platform for Privacy Project),用戶可以在該平臺上設定自己的信息保護參數,當用戶瀏覽其它網址時,可以通過P3P進行檢測該網址是否符合自己的信息安全策略,以便及時的發現自己的信息是否泄漏,進而保護自己的信息安全。
(三)強調道德倫理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網絡文明”一詞被眾多學者提出,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它對網絡服務商、網絡編輯和網民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成為構建網絡言論文明和社會道德秩序的動力。網絡服務商作為傳播的媒介,在保證信息全面性的同時,更要肩負起網絡搜索平臺的秩序;網絡編輯在信息采集時,要提高政治的敏感度,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積極傳播網絡正能量,保護網民個人信息安全;作為網絡最大的群體—網民,要積極培養自己獲取信息的辨別能力,加強自律,樹立公平、正義的責任感,擁有道德底線,維護國家形象,促進和諧穩定。
網絡監督本身也是公民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人們在實行自己權利的同時,也要相互學習,引以為鑒,在糾錯中共同自我批評,實現共同反思、進步。在網絡這個大環境下,網民要認清自己的權利,保護他們的權利,逐步樹立正義感,具有法律理念,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實現自我權利合法合理的使用,監督社會的秩序,保護信息的安全,共創和諧的社會。
五、結語
在信息日趨多元化的時代,網絡的興起見證了人們實現自我權利的渴望,我們清晰的感觸到網絡所帶來的監督力量,促進了官員的清正廉潔,政府健康的發展,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容納多種聲音,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實現“權利對權力”的合法、合理監督。在網絡監督日趨盛行的今天,通過合理的立法界定信息安全,保護個人隱私;通過技術加強自我信息安全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培養個人的道德情操,提高信息安全的意識。從立法、技術、道德的層面解決了信息安全的保護,它們共同遵循著利益平衡原則,鑄穩互聯網所提供的輿論監督平臺,讓公民的監督權利在看似“虛擬性”的互聯網中得以“實際性地享有”,這對政府權力的健康運行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注釋]
①孟德斯鳩著.論法的精神(上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54.
②See,Samuel.D.Warren﹠Louis.D.Brandies,“The Right to Privacy”,2012,193(2011).
[參考文獻]
[1][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3:197.
[2]劉文富.網絡政治——網絡社會與國家治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00.
[3]沈寶祥.領導干部要適應“互聯網政治”的發展[N].學習時報,2014.25.
[4]See,Samuel.D.Warren﹠Louis.D.Brandies,“The Right to Privacy”,2012:193.
[5]查慶九.公共信息公開的潮流與法制化[N].法制日報,2013.42.
中圖分類號:D922.16;D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067-03
作者簡介:李美靜(1990-),山東棗莊人,江蘇師范大學,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