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校私分伙食費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洪曉華 朱 妍
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
刑法91條主體范圍探討
——以學校私分伙食費為例
洪曉華朱妍
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刑法》第91條第2款在界定公共財產時規定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和人民團體中管理或運輸中的私人財產視為公共財產,但并未明確提及國有事業單位,導致司法實踐中學校管理層以學校名義給老師發放晚自習津貼、生活補助、獎金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構成何罪的爭議。從民法所有權角度、當然解釋、擴張解釋角度以及司法實踐角度說明增加國有事業單位這一主體的合理性,建議增加國有事業單位,以消除今后司法實務中再次出現類似爭議。
關鍵詞:貪污罪;私分國有資產罪;公共財產
一、案情簡介
某縣教育局規定:中小學學生伙食堂不得對外承包,不得以營利為目的,收取學生的伙食費用,學校應單獨建賬、獨立核算,多退少補。
某鄉鎮中學自2013年春節過后,于學校開學之初,由各班統一按照150/月的標準收午餐伙食費;住校生另加收早晚餐費用、牛奶費用等,各班主任統一收繳學生伙食費用后,統一交至學校伙食費管理處,由財務會計入賬。
該中學校長韓某,全面主持學校事務,副校長代某分管學校伙食堂事務,會計主任李某負責學校總賬和學校伙食堂賬目工作。現實中,學校并未按照教育局文件要求以伙食堂名義專門開設銀行賬戶,而是放在會計主任李某的一個新賬戶中,各項支出均由代某簽字,韓某簽字審核。
2013年春至2014年秋之間的三個學期,學校共計收取學生伙食費用120余萬元。學校財經小組和校委會在無相關依據的情況下,先后以工作獎金、補貼、崗位津貼等形式向學校領導層成員違規發放財物,其中校長韓某,副校長代某,會計李某三人分別分得2.45、2.65、2.60萬元,校領導層共計分得26萬余元;另以學校名義給老師違規發放晚自習津貼、生活補助、升學考試獎金等近60余萬元。
二、本案審查起訴階段存在的不同意見
該案目前已從偵查階段轉入審查起訴階段,檢察人員對韓、代、李三人的主體地位意見一致,都認為適用事業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的規定,但是對三人能否依法提起公訴以及以何種罪名提出不同看法。
(一)三人構成貪污罪
理由如下:學生統一交納伙食費和住宿費,以學校名義在統一時間段、以統一標準收取,并且建立統一賬戶管理,且處于學校的管理控制之下,可視為學校財產,又因為鄉鎮中學是國家財政直接撥款、教育部門直接管理的國有事業單位,該伙食費可視為公共財物。本案中韓、代、李三人利用管理職務上的便利,以發放獎金的形式占有國有財產,故應以貪污罪論處。
(二)三人構成私分國有資產罪
在該案中,韓、代、李集體決定以學校名義給校領導及老師發放工作補貼、津貼和晚自習津貼、生活補助、獎金等近86余萬元,其行為符合刑法第三百九十六條規定的事業單位以單位名義將國有資產集體私分給個人的行為要件,并且同上所屬之理由可視學校管理的伙食費為國有財產。本案中決策是由中學校領導集體討論后以學校名義作出,財物分配較為平均,單位成員均有受益,因而客觀犯罪行為要件更符合私分國有資產,而非少數人貪污行為。
(三)三人構成侵占罪
理由如下:第一,貪污罪的犯罪對象是公共財物,刑法第91條①明確排除了國有事業單位。學校收取的學生伙食費用是由學生自主上交至學校食堂的,學校對該部分資金專設賬戶進行管理,從性質上講不屬于國家教育財政撥款,學校僅承擔代收代管者的角色,因而不應直接認定為國有財產;所以學校統一收取的150/月的伙食費和住宿費不應視為“公共財物”,故三人不應以貪污罪論處。
第二,伙食費和住宿費是學生統一交由學校保管,但會計主任李某將該筆費用另存入新賬戶,未同學校財產混同,不應當簡單地視為在學校管理之下就認定為學校財產。并且《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第三條②詳細規定了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類型,本案中顯然不能將學校管理控制之下的他人財產與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直接劃等號,故案例中對伙食費、住宿費的分發行為不符合私分國有資產罪的犯罪對象,三人不應以私分國有資產罪論處。
再次,三人私分伙食費的行為符合侵占罪的犯罪構成要件。首先,學校非法占有代為保管的學生所繳納的伙食費用,第二,數額巨大,共計86萬元,且其中的60萬元已經以學校名義分給老師,無法歸還。符合侵占罪的構成要件。然而本條罪是需要被害人告訴才處理,不屬于公訴案件范圍。
最后,在實踐中,學校用學生伙食費給老師發辛苦費的此類案件層出不窮③,該類行為多以紀委進行違紀處理或者由監察局進行行政處分。如遵義市某縣中學讓學生多交了16周的生活費,每周5元,用于發放班主任的勞務補貼、教師值班補貼等。后綏陽縣監察局責成對校長周某進行了警告處分,給予另外5名行政人員相應處分。故可責令本案中的三人將所侵占錢款退還,另做行政處分。事實上,會計主任李某事后已經受到了行政處分。
從以上公訴人員的意見中可以歸納出:第一個觀點認定為貪污罪與第二個觀點認定為私分國有資產罪的前提是均需以學校名義收取的伙食團費用認定為公共財物或者國有資產。可以看出,公訴人員對于本案的最大爭議點在于學校統一收取的伙食費的性質如何界定,或者說伙食費的性質符合我國刑法中哪一罪的犯罪對象,該定性直接決定檢察院是否能夠依法提起公訴以及以何種罪名提起的問題。
三、貪污罪與私分國有資產罪犯罪對象概貌
(一)貪污罪的犯罪對象
195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將我國現行刑法的“貪污罪”和“受賄罪”的犯罪對象合并在一起,均認定為貪污罪,其中貪污罪對象便包含“國家財物”和“他人財物”。但經歷文革十年前后的刑法草案不斷的修改以及借鑒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立法,貪污罪的對象明確為“公共財物”。
之后單獨規定“公共財物”不足以應對實踐中的問題,1997年《刑法》第183條第2款的“非純國有的保險金”和第271條第2款的“非純國有單位的財物”,這兩條規定將部分私有財物納入了貪污罪的對象范圍。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貪污罪的犯罪對象仍然受到局限。日本、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的規定的該罪犯罪對象可以是任何性質的財物,其范圍大體囊括了現實中的所有利益形態。如此規定有利于增強反貪污法規體系的可操作性,從而嚴厲打擊形形色色的貪污犯罪。
(二)私分國有資產罪的犯罪對象
在經濟學上,資產是負債的對稱、資金運用的同義詞,指“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經營的財產和財產權利”,通常具有增值的功能,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在法律意義上,國有資產包括國有財產和國有財產權利。④
關于《刑法》第91條第2款規定特定狀態下的私人財產是否能夠成為私分國有資產罪的犯罪對象,持肯定說與否定說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
持肯定說的學者認為,根據《刑法》第91條的規定,國有資產包括兩類:一類是當然的國有資產,即國有單位所擁有的財產;另一類是擬定的國有資產,即是由國家單位管理、使用或運輸中的私人財物、集體財物,這類財物的所有權實際上屬于公民個人或集體所有,但是由于它們處于國有單位管理、使用或者運輸中,因而以國有資產論。
持否定說的學者認為,國有資產是公共財產的一部分,其范圍要小于公共財產。《刑法》按照財產所有權的性質將公共財產劃分為幾類,明確規定了國有財產是公共財產的一種。特定情況下的私人財產視為公共財產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此類私人財產,但是不能因此而將此類私人財產也視為國有資產。
從產權界定來說,若將此類私人財產視為國有財產,是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于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原則,勢必會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帶來隱患。私分國有資產罪侵犯的客體是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因此所有權為私人的財物不能成為該罪的犯罪對象。在國有單位管理、使用、運輸中的私人財產,其所有權性質并未發生變化,無論出于何種原因,都不能將其認定為國有資產,不能將其作為私分國有資產罪的犯罪對象。
實踐中出現了很多對特定組織管理、運輸中的私人財產進行侵害的行為。筆者認為,若局限于字面解釋,就只能對私分國有資產的行為進行處罰,不能處理侵害特定組織管理、運輸中的私人財產的行為;而不論是私分國有財產還是私人財產,實質上都損害了特定主體的所有權,如德國并未規定私分國有資產罪,而是對侵害公私財產的行為一并視為犯罪進行處理。
拉筋在對梁、柱等單肢箍筋進行梁腰筋間拉結筋操作過程中,拉筋彎弧的直徑不能低于拉筋直徑2倍,并且不低于縱向鋼筋直徑。拉筋作用于剪力墻、樓板等相關鋼筋網拉結筋過程中,應該保證施工時彎鉤一端135°,另一處90°,并且在彎折后,長度不低于拉筋直徑5倍。梁、柱等應用拉筋時,應該保持其縱向,拉結筋兩端彎鉤應該拉住雙向鋼筋,并且利用相關工具進行合理的彎折呈彎鉤狀態。
四、案件分析與建議
(一)伙食費的定性
筆者認為案例中伙食費應屬于公共財產。理由如下:
1.學校對伙食費的支配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所有權是物權中最重要也最完全的一種權利,具有絕對性、排他性、永續性三個特征,具體內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四項權利。民法上通常認為,在未受讓所有權之貨幣占有人使用貨幣時享有等額貨幣所有權的前提下⑤,作為種類物之貨幣占有一律適用“占有即所有”原則⑥。
學校收取學生伙食費并另存入新賬戶,未同學校財產混同的情況并不能說明學校失去對伙食費的占有,恰巧是學校占有作為伙食費的貨幣,學校即擁有對該貨幣的所有權,但學校應該把同等價值的貨幣使用在學生伙食之上。雖然按照約定該伙食費在學生就餐方面使用,不應另作他用,但使用方向上的限制并不能排除學校擁有完整的伙食費所有權。
2.運用擴張解釋擴大91條主體范圍
運用該解釋需要注意沒有超越法律規范條文之可能的文義。按照日常法律語言組織習慣,法律條文一般在提及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時也都會同時提及國有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這就說明國有事業單位在91條第2款可能的文義范圍之內,沒有超越擴張解釋的限制。
3.運用當然解釋舉輕以明重
《刑法》91條中規定了人民團體管理、使用或者運輸中的私人財產,以公共財產論,那么可以運用我國唐律中的一個司法原則,叫做入罪舉輕以明重。所謂入罪舉輕以明重,是指一個行為刑法未入罪,但該行為對社會危害性極大,需要刑法介入進行調整,那么就可以采取舉輕明重的方法,即一個危害性不及上述行為的行為在刑法當中都規定為犯罪,那么這個危害更大的行為也應當作為犯罪來處理。
即如果侵占人民團體管理、使用或者運輸中的私人財產的行為為罪的話,那么侵占國有事業單位在管理、使用、運輸中的私人財產當然為罪。這亦屬于當然解釋的范疇,符合解釋規范。既然國有事業單位成為視為公共財產的主體之一,那么案例中的伙食費應屬于公共財產。
4.省高檢回復建議視為學校財產
公訴人員就該爭議咨詢高檢一位檢察長,得到答復是“提交學生統一交納伙食費和住宿費,以學校名義在統一時間段、統一標準收取,并且統一建立賬戶管理,且處于學校的管理控制之下,可視為學校財產”。筆者認為該解釋具有合理性,伙食團費用收取、保管與使用均具有學校財產的表征,應該認定為學校財產。
(二)對本案的評價
在司法實踐中,學校挪用、私分學生交納的伙食費的情況屢見不鮮,然而由于法律規定的限制,大部分的學校負責人是由教育主管部門做違紀處理,或者有被提起公訴的情況,但通常最后都沒有再起訴,究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刑法沒有明文規定事業單位管理下的財產的界定問題,司法機關又囿于可能違背罪刑法定原則,對擴張解釋等倫理解釋較為忌憚。第二,有人會認為這類行為社會危害不大,或者用學生繳納的資金給老師當作補貼、獎金情有可原。
筆者收集資料時發現,類似案件在實踐中大量發生,但又無法進行刑事處罰,實際上助長了不正之風,損害了國家工作人員的廉潔性,并且間接縱容學校一再侵害學生的健康權,甚至造成年幼的學生營養不良,出現胃炎等消化系統病癥。
筆者認為案例中伙食費應屬于公共財產,故本案例中韓、戴、李三人構成犯罪,三人先以工作獎金、補貼、崗位津貼等形式向學校領導層成員違規發放財物,后以學校名義給老師違規發放晚自習津貼、生活補助、升學考試獎金,三人的行為分別成立貪污罪與私分國有資產罪,應數罪并罰。
(三)立法建議
《刑法》第91條對在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和人民團體中管理或運輸中的私人財產視為公共財產作了明確規定,但該事項的規定并沒有提到國有事業單位,造成司法實踐中的許多疑惑。并且筆者在上文中分別從民法所有權角度、當然解釋和擴張解釋角度以及司法實踐角度對該款做出了充分說明,建議直接在該款中增加國有事業單位這一目,以消除司法實踐中對該條適用不一致的情況。
[注釋]
①刑法91條規定“公共財產是指國有財產;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用于扶貧和其他公益事業的社會捐助或者專項基金的財產.在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集體企業和人民團體管理、使用或者運輸中的私人財產,以公共財產論.”
②<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第三條規定,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包括國家撥給事業單位的資產,事業單位按照國家規定運用國有資產組織收入形成的資產,以及接受捐贈和其他經法律確認為國家所有的資產,其表現形式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對外投資等.
③黃龍縣人民檢察院網.對刑法第九十一條的思考[EB/OL].http://www.hljc.gov.cn/llyt_in.asp?id=151,2012.4.
④199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標準的規定(試行)>中規定:“本規定中有關私分國有資產罪案中的‘國有資產’是指國家依法取得和認定的,或者國家以各種形式對企業投資和投資收益,國家向事業單位的撥款等形式的資產.”
⑤無此前提,貨幣占有人不當然享有收益權能,不當然取得所有權,貨幣占有人非因受讓貨幣所有權而占有貨幣,發生等額債務.可以等額貨幣替代,如委托占有(委托購物、保管、清償等);法理上不以等額貨幣替代,如信托.當然,違法轉讓占有不發生行為人所追求效力,如行賄.
⑥李錫鶴.作為種類物之貨幣“占有即所有”無例外嗎——兼論信托與捐贈財產的法律性質[J].法學,2014(7).
[參考文獻]
[1]趙擁軍.對貪污罪對象“公共財物”的再次審視[J].犯罪研究,2015.04.
[2]古智敏.建議將“挪用公款罪”改為“挪用公共財物罪”[J].人民檢察,2002.09.
[3]孫萬懷.挪用公款罪判例體系中的司法展拓[J].法學評論,2011.06.
[4]丁晨燦.貪污罪認定疑難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5]朱建華.貪污罪中需加以細析的幾個問題[J].學術研究,2005.04.
[6]王媛媛.私分國有資產罪若干疑難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007-03
作者簡介:洪曉華,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刑法;朱妍,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