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蕊 歐陽菁菁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
論使用打車軟件的違約損害賠償
謝蕊歐陽菁菁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隨著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打車軟件逐步走進大眾的生活。伴隨著這種飛躍的同時,違約行為使得司機與乘客的沖突也越來越多。本文試圖從民法的基本原理出發闡述該種新型客運合同的違約類型、分析其對應的歸責原則、免責事由以及損害賠償等問題,以有助于維護司機與乘客的合法權益,對該類新生事物的相關法律問題作出有益探索。
關鍵詞:打車軟件;違約;歸責原則;損害賠償
一、使用打車軟件的違約現狀
隨著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許多服務類行業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革。自2013年以來,乘客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預約打車的行為日益增多,打車軟件正在改變“招停打車”的傳統模式。而打車軟件在給大眾帶來生活便利之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法律問題。不少司機與乘客都曾遭遇“打車爽約”這一經歷。在實地調研中,筆者據不完全統計,使用打車軟件的用戶違約率高達44.7%,其中乘客的違約率比司機高8%。而這一現象也引起了監管部門與社會媒體的重視,各地陸續出臺相關的行政規制,但結果卻收效甚微。筆者認為這一新型客運合同引起的法律問題屬于私法范疇,仍應回歸于合同法的原則與本質,深入分析此合同所涉及違約損害賠償的一系列問題。
二、使用打車軟件的違約類型
在學理上按照履行的時間與結果分為三類:履行不能、拒絕履行和延遲履行。履行是指債務人由于某種原因事實上已不可能履行債務。履行不能使債的目的客觀上無法實現,因而導致債務消滅或轉化為損害賠償之債,債權人無法請求繼續履行。在打車軟件違約過程中表現為,由于司機客觀上失去了履行客運合同的能力,如由于自身健康原因無法駕駛車輛、車突然故障等不能繼續履行合同,乘客方面由于臨時的變故不再需要使用出租車或因交通堵塞無法趕到約定地點等情況。拒絕履行中,即又叫給付拒絕或履行拒絕,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后,合同一方當事人客觀上能夠履行合同義務,而主觀上卻在無抗辯事由的情形下拒不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在筆者的實地調研中,拒絕履行大約占到違約的65%,形式多樣。例如司機接單后,以乘客地點太偏僻太遠或途中搭乘招手攔車的乘客或交通堵塞等理由棄單;乘客則表現為等候時間過長、與司機電聯溝通不順、司機無法準確找到乘客位置或在等待中招手打車成功后取消訂單。延遲履行,是指合同當事人本應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內履行合同義務,卻由于缺乏正當理由,在履行期限屆滿時未能履行,造成履行在時間上的延遲。區別于履行不能,延期履行是延后可以履行合同,而履行不能是無法履行合同。在打車軟件中表現為,乘客因走錯路等延遲出現在指定地點,或者司機為了多載一個客人或乘客由于非不可抗力原因而導致延后到達等。
三、歸責原則和免責事由分析
在運輸合同中,把嚴格責任原則作為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已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可。根據我國大部分學者觀點及法院實踐,我國現行《合同法》中對違約責任也適用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因為乘客在合同中處于弱勢地位,要其舉證證明承運人有過錯是極其困難的。但在新型客運合同中,筆者認為過錯責任更為符合。適用嚴格責任會過分強調乘客的弱視地位,忽略了司機的正當權利。其一,在使用打車軟件的過程中,乘客的選擇范圍擴大,既可運用軟件發布訂單,也可同時在路邊揚手召車。這一現狀加之網絡合同固有的松散性,使乘客爽約現象尤為嚴重。且筆者的實地調研中,乘客的違約率高出司機40%左右,司機的利益受到嚴重侵害。司機的締約權限也進一步擴大,司機可以根據乘客的目的地等自由選擇接受訂單,已突破強制締約的模式,司機與乘客的地位日趨平等。其二,打車軟件的新之所在在于將締約過程具體化、表象化。雙方在締約合同的過程中GPS地圖上的定位與移動軌跡、雙方磋商訂立的語音、文字和車內監控等,使得違約的證據能更便利完整的進行搜集大大降低乘客舉證的困難。免責事由是指當事人對其違約行為免于承擔違約責任的事由。合同法上的免責事由可分為兩大類即法定免責事由和約定免責事由。法定免責事由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不需要當事人約定即可援用的免責事由主要指不可抗力;約定免責事由是指當事人約定的免責條款。一般認為加害人的法定抗辯事由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正當防衛,第二緊急避險,第三自助行為例如在乘客不履行報酬義務時可以暫時不讓乘客下車。第四不可抗力將不可抗力確定為一般的免責抗辯事由是各國民事立法通認的。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三條、《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均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在使用打車軟件中例如交通堵塞上車路段因交通事故造成擁堵且擁堵長度達到一定長度或上車路段因臨時交通協管、封路而造成機動車無法駛入,或急于就醫、趕考,亦或是因惡劣天氣原因而導致無法乘車或造成合理延誤的可納入不可抗力的范疇中。但須注意的是有時間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合同正常履行的不視為不可抗力。約定免責的情況,在實際打車過程中出現較少。針對新型客運合同為了更好地維護乘客的利益筆者建議,雙方可約定在發現接駕車型、車牌與登記信息不符或與司機溝通時出現嚴重語言攻擊或出現人身攻擊傾向等,乘客可以停止履行合同不承擔違約后果保護自己的權益。
四、打車違約后的損害賠償分析
合同法所規定的損害主要包括如下幾個特點:1、限于財產損害,2、損害必須由違約行為造成,3、損害是可以確定的,4、損害是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造成的不包括第三人的損失。而針對這一新型客運合同損害賠償的棘手之處在于確定損害范圍。近來常有類似這樣的報道:2015年12月的一天謝先生預定了特價機票前往上海出差通過某打車軟件叫車接其去機場,由于路況堵塞再加上司機剛剛注冊賬號且對于本地交通并不熟悉最后遲到15分鐘。接著在前往機場路途中司機跟隨導航行駛,但由于導航中推薦的某路段早已封閉致使謝先生晚到機場沒能過安檢無法按時前往上海出差導致其在上海的生意洽談失敗。其中所牽涉的飛機票和生意損失可否屬于此案中違約行為導致的損害賠償?此類型的案件頻頻發生也引起了許多法學學者對此相關的法律問題的高度關注。關于損害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規定有所不同。我國學者受大陸法關于積極損害和消極損害概念區分的影響一般將直接損害和間接損害與積極損害和消極損害的概念相等同。而根據損害與違約行為之間存在的直接或間接的因果關系即損害的發生是否有介入因素,可將損害賠償劃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指違約行為造成的直接財產的減少,如標的物的滅失、減少、毀損等。而間接損失指的是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后果所產生的損失但這種損失應當是可預見的、可確定的。直接損失中所減少的直接財產通常認為是時間的耗費和費用的增加。從司機違約的角度來看其造成乘客的直接損失大多體現在時間的耗費上。運輸合同與其他合同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于時間條款。時間是乘客對于出行方式選擇的基礎因素它直接影響到運輸合同的訂立、履行與解除。乘客之所以從傳統的招手攔車過渡到目前的軟件打車也正是因為時間,乘客希望快速、高效、便捷地出行時間直接影響到乘客是否選擇打車軟件選擇哪一款打車軟件。但時間耗費所產生的是一種主觀感受時間是人格專屬,是一種非財產的權益。對于違約行為請求非財產損害賠償的問題上,通說持否定的態度。而筆者認為打車軟件的特殊之處恰巧在于改變傳統的締約方式,賦予了司機一定的締約權限司機應及時安全的接送乘客如果司機違反約定則造成了一定的直接損失,應當予以相應的損害賠償。且對于目前屢見不鮮的違約情形和違約成本極低的狀態下有必要對此采取一定的措施。且例如不少乘客在使用過程中為快速打車勾選了“增加小費”打車的選項面臨司機未快速抵達的違約風險增大時更應當給予其相應的違約損害賠償的保障。即使時間耗費引起的非財產損失在目前還不能請求賠付損失,也應當重視時間因素在客運合同中的地位衡量其對確定費用支出的多少與范圍的影響因而在損害賠償時須考慮時間因素。從乘客違約的角度來看,乘客因個人原因在司機趕往目的地的路上臨時取消訂單的行為同樣會給司機帶來直接損失,也應當付出自己的違約成本。而造成的直接損失大多表現的是費用的增加。在關于運輸合同的傳統理論中,費用的增加是指旅客由于承運人遲延而滯留在火車站、飛機場等而承擔的例如就餐住宿的額外費用。而打車軟件的新模式使得乘客的違約行為同樣會造成司機的費用增加,例如乘客在下訂單后由于在等待過程中招手攔車而走,當司機到達目的地時卻無法找尋乘客,這一段路途所耗費的油費、交通費等則屬于司機的直接損失,理應由乘客賠付。現有的打車軟件中,已對司機的直接損失采取賠付。如uber,若乘客違約,會根據訂單的價格及司機距離約定乘車地點的距離等,扣除乘客相應的違約費用。
間接損失是指受害人本可得到的損失不屬于實際存在的損失這種損失具有可預見性可確定性。(由于間接損失通常出現在司機違約的案件中筆者在此只對此進行討論)那么什么樣的損失稱得上是本可以得到的呢?損失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是符合可預見性和可確定性的呢?上述案例中謝先生的飛機票甚至是合同損失是否都屬于間接損失呢?筆者認為其核心在于該利益在未來一刻確定可以得到但僅由于違約行為,其不可得。根據《合同法》第113條有詳細規定。因此關于間接損失的賠償問題應當把握三點,一是違約行為與間接損失的直接因果關系如果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那么不應當給予賠償。在連環合同中延誤飛機可能還有自身原因,商業訂約還存在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均屬于不合理的請求。二是須存在合理預見性,、如果在司機與乘客磋商過程中乘客已經發出“麻煩你盡快趕來,我有一趟xx點xx分的飛機要趕”此類言語即司機應當存在合理的預見性。三是損失具有確定性。可得損失應當有確定的范圍而不能因為存在發生的可能性而無限延展。由此間接損失不能一概而論應當以上述三點為基本原則進而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做出具體判斷。
五、結語
自2013年以來“打車軟件”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在帶來便利之時也暴露出這一新事物的許多問題,“違約現象”則是其中之一。雖然第三方平臺和監管部門針對新型客運合同的違約行為出臺了系列規定但事實上違約現象仍屢禁不止。本文希望可以通過從民法的基本原理出發深入的思考和探討新型客運合同所帶來的變化及其違約救濟的方法思路以有效緩解該問題所帶來的尷尬局面使互聯網+產業能更好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朱亞江.論客運合同的遲延履行的違約損害賠償[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辛昕.打車軟件違約責任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5(3).
[3]宮莉新.淺析<合同法>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22).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058-02
作者簡介:謝蕊(1994-),女,湖南懷化人,西南民族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歐陽菁菁(1995-),女,湖南永州人,西南民族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