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昭宇
暨南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
我國物權法中物權變動規則的法理研究
孫昭宇
暨南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廣東廣州510000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物權變動的形式愈加多樣化、規模愈加龐大,物權變動規則對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影響越來越顯著,所以在物權法中對物權變動規則進行全面規定和有效強化成為物權法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對強化我國物權法中的物權行為理論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針對我國物權法中物權變動規則的法理展開研究,并結合最新物權法司法解釋進行論證。
關鍵詞:物權法;物權變動規則;法理
我國結合物權法立法邏輯、體系結構和我國現階段的實際國情,將物權法變動規則視為物權法總則的核心,這是我國物權法的特色,實踐證明,此種創新對明確我國物權法中物權變動規則的法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對此部分法理進行探索對全面認識我國物權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立法的思維邏輯和體系結構分析
我國物權法起草初期,以傳來取得和原始取得理論為基礎,強調物權法中并不存在物權變動的法律基礎,而是履行債權合同的必然結果,所以物權變動受債權意義上產生的行為決定;后在此基礎上引入善意取得理論,要求第三者自負舉證責任;20世紀末期將折中主義引入,將物權和債權的法律性質相區分,但將不動產物權變動等同于行政管理中的公信力結果,與民法社會中意思自治原則的本質相違背,民眾基本權利受到公共權力危害的風險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此理論在動產物權中應用事實證明與交易事實也違背[1]。物權交易手段和交易目的是不同的法律事實,按照民法學法律規則在合同生效后會生成債權約束力,但合同生效與物權變動生效并不是同一概念,物權和債權屬于不同的法律性質,物權變動需要存在與其相匹配的法律依據,物權變動可以不動產登記為要件,動產物權變動可以動產交付為要件,使物權和債權不理論在法律性質,還是法律根據方面都的一份力,形成獨立和系統的法律根據。在物權法總則中,將物權變動規則與合同法規范體系整體脫離,使其法律行為作用突出,并將其細分為不動產變動和動產物權兩個部分,并建立相應的詳細制度,通過這種塑造,物權形成了較大的體系構造。我國物權法中對物權變動規則進行了大量的規定,如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變動等,對物權變動的基本制度進行了說明。
二、公示原則
其是物權變動的最基本原則,而且被我國物權法所承認,與世界其他國家在此方面的規定同步,我國物權法在總則部分明確了不動產登記制度和動產交付制度,作為我國物權法規定的針對物權公示的一般形式,在依法律行為以依據發生的物權變動中,公示原則具有決定生效的實質性作用,換言之不動產登記或動產交付,對物權變動具有決定性性能的立法體系[2]。但其作用限制在依據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領域,我國物權法第9條和第23條結合常規性物權變動,建立的公式實質主義原則,但在物權法中同時規定其存在法定的里外規則,例如物權法中第127條中規定設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以合同生效為原則;第158條明確設立地役權也以合同生效為原則等,但這里的合同為物權合同,而非債權合同,可見其也未真正脫離物權公示原則,另外,我國物權法中對動產物權變動公示方式采用多種方式并存的方法,所有方式均以民法中意思自治原則為基礎[3]。
當物權變動發生在非依據法律行為下時,可以將公示方式視為物權進一步處分的基本前提,因為在此種情況下的物權變動要依據原始取得基本原則,承認公示前物權變動即以生效,這在我國物權法中物權變動規定中得到體現,例如第31條,從法律角度分析可以發現,當權利人無意愿進一步處分其物權時,其可在登記時將其排除。物權法第16條中對公示原則進行了應用,其第1款就規定,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這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占有推定原則。
三、公示原則的法理解讀
現階段我國對公示原則法理解讀主要分為物權法律行為外在形式說和法律行為無關說兩種,前者強調物權公示方式本質上是當事人之間對物權設定、轉移、廢紙、變動等態度表達的展示途徑,例如我國王澤鑒教授在薩維尼的交付是一個獨立的契約“學說基礎上提出物權合意即交付行為中形成的抽象意思表示,其需要具有公式性的行為對其進行表示或記載,所以其認為不動產登記實質上是對不動產物權變動意思的外在表達形式;動產交付是對動產物權變動意思的外在表達形式[4]。換言之其認為物權合意要依托外在形式才能夠表達,而只有經過表達的物權合意才具有法律上的意義,不動產變動要實現生效要以不動產登記為要件,動產物權變動要實現生效要以動產交付為要件,其理論與民法中意思自治原則在本質上達到統一。
我國在公示原則法理方面更加支持后者,即物權變動與法律行為無關說,其強調不動產物權變動是債權的意思表示,是行政上視為結果,動產物權變動是事實行為,換言之,兩者與物權法律行為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關系,我國物權法的第142條中明確規定地上建筑物、構筑物和服飾設施的所有權應屬土地物權權利人,而且在但書中規定,當建筑物或構筑物的中有人持有相反證據能夠說明其權利的情況下,此類財產可以不屬于土地物權人,通過此項規定,可以看出其對“登記統一公信力”原則具有較大的沖擊性,“登記統一公信力”原則認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效力取決于不動產登記機關的公眾信服力,而彼時對當事人意思的表示,這與物權行為理論的強調重點恰好相反[5]。民事活動基本特征認為物權和債權的變動,都是當事人效果意思的發展結果,所以要以意思自治原則為基礎,將不動產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這與民法基本精神相一致;法學方面,應強調法律理論能否為法律公正正義價值的實現創造條件,為社會中絕大部分群眾提供利益保護。
我國物權法中第142條但書中提及的相反證據即通過憑證可以證實房屋購買人雖然并未完成房屋所有權登記但其在實際中意見占有住房,但我國在房屋購買方面的實際情況是,房屋所有權的登記通常要滯后于實際上房屋的占有支付行為,甚至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雖然房屋購買者已經占有房屋較長一段時間,但其仍未發生房屋登記行為的現象也較為常見,據相關資料顯示二十一世紀初期,天津市存在近20萬戶家庭在發生購買支付行為近3年后仍未發生房屋登記行為,在此年限以內的用戶數量更大,可見我國現階段未辦理房屋登記的用戶大規模存在,這種現實問題決定我國在物權變動方面如果單一準從登記統一公信力學說,就意味著即使房屋購買人已經發生了實際支付行為,但由于其并未即使進行房屋登記,所以在購買后、登記前的時間段內,房屋的所有權仍屬于開發商,這對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直接構成嚴重的危害,甚至對社會穩定也會構成嚴重的沖擊,所以這并不符合我國的實際狀況[6]。我國物權法為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明確表示無全獨立意思在不違背公示原則的同時,應許可發生物權確認的效果,即只要不動產購買者通過支付憑證能夠證實其對不動產具有實際占有的權利,則滿足公示原則,而開發生、出賣人交付占有的行為必然是其交付房屋所有權意思的結果,所以在購買人接受開發商或出賣人的交付時也可視為其滿足公示原則,應該得到法律的保護。通過我國物權法物權變動的此項規定可以看出,完全準從不動產登記公信力,而忽視物權變動意思表示的理念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片面性,物權行為理論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市場經濟體制下物權變動的公平性、物權變動原則解釋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物權法的頒布可以看出,我國物權法物權變動肯定了物權行為理論的作用。
四、物權行為理論的案例解讀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2月23日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而且已于3月1日正式實施,其共包括22條司法解釋,涉及關于不動產登記與物權確認或基礎關系爭議;關于預告登記的效力;關于特殊動產轉讓中的“善意第三人”;關于發生物權變動效力的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的范圍;關于按份共有人優先購買權的司法保護;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等方面,物權法司法解釋的出現,使物權行為理論的落實更加規范[7]。
例如,隨著近年來房屋買賣糾紛數量不斷提升,使部分民眾產生不動產爭端爭議如果關系到登記事項需要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解決的片面認知,而行政審判部門與法院民事部門之間的責任互推,導致相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被侵害,房屋爭端長期難以解決,而司法解釋中的一、二條明確規定,不動產物權歸屬、不動產物權登記等原因誘發的不動產買賣、變更、抵押等爭端,在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后要依法受理,使房屋權屬爭端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之間難以確定統一司法尺度的問題得到解決,保證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司法解釋中的相關規定,針對房屋登記的相關情況給予法律解釋,并未完全尊崇不動產登記公信力,而是在物權行為理論的基礎上,使不動產物權當事人的權利得以行駛,這與物權法物權變動規則的法理相一致。在司法解釋中針對《物權法》第28條的規定,對法律文書的應用范圍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物權法中物權變動規則的法律適用進行了完善,可見我國提出的針對《物權法》的司法解釋,也承認物權行為理論。
五、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我國相關法律也在不斷的調整,使其更加滿足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物權法中物權變動規則的核心地位,為人們物權變動行為提供了有效的依據,在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將更加滿足人們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洪樂為,李敏.農地物權變動中的當事人意思[J].時代法學,2015,06:54-61.
[2]王俊峰.物權變動模式比較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4.
[3]趙忠麗.論登記對抗規則下第三人范圍的確定[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5.
[4]劉耀東.放棄繼承與夫妻共同財產制的沖突與協調——以<物權法>第29條與<婚姻法>第17條為中心[J].北方法學,2016,01:35-42.
[5]陳永峰.中國古代物權觀念評述及其對公安工作的啟示[J].蘭臺世界,2016,02:143-145.
[6]趙美玲.物權行為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情況研究——以<物權法>頒布后的判決書為中心[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101-104.
[7]高圣平.動產抵押登記的法理——以<動產抵押登記辦法>的修改為中心[J].法學,2016,02:15-27.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066-02
作者簡介:孫昭宇(1995-),女,山東濱州人,暨南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