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國
阜新市醫藥衛生學會,遼寧 阜新 123000
?
論醫療侵權中的醫療過失
楊愛國
阜新市醫藥衛生學會,遼寧阜新123000
摘要:我國現行的民事侵權歸責原則采取的是過錯原則。在醫療侵權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也一直以診療行為中存在過錯為構成醫療事故的先決條件。但在專業性、經驗依賴性極強的醫療領域,以過錯原則為歸責原則已經成為患者合理維權的一大障礙,取而代之應該以醫療過失的存在為醫療侵權行為定性的條件。本文將以醫療專業國基礎,從法學的視角厘清和界定醫療過失為注意義務的違反之本論,倡導建立以醫療過失為核心的醫療損害調解機制,從根本上緩解我國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
關鍵詞:醫療侵權;過失;注意義務
我國現行的民事侵權歸責原則采取的是過錯原則。在醫療侵權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也一直以診療行為中存在過錯為構成醫療事故的先決條件。但在專業性、經驗依賴性極強的醫療領域,以過錯原則為歸責原則已經成為患者合理維權的一大障礙,我們需要把醫療過失行為作為判斷醫療侵權行為的一個標準。醫療過失的含義是醫護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沒有按照要求發揮出正常的水平,也就是沒有提供給患者一個滿意的服務,沒有按照相關規定落實工作,在工作中缺乏誠信的服務態度,工作中缺乏高度注意,甚至有的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這些行為都屬于比較失職的行為,還包含醫療機構存在的對醫務人員疏于選任、管理、教育的客觀行為。
一、醫療過失的特點
醫療過失因醫療行為高度專業性、技術性及社會信賴的特殊地位而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患者對醫療過失舉證存在困難
醫療行為是以復雜的專業知識為基礎進行的,并且要隨著病癥的變化采取綜合手段。對于醫療過失的判斷要從專業的角度進行審視,而對疾病的判斷和治療在遵循常規的前提下還將有醫師的自由裁量,這樣醫療過失的判斷就要剔除醫療行為的變化與醫師的自由裁量而使醫療行為特定化,使醫療過失的判斷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一般情況下,患者本身不太了解相關的醫療知識,要想證明是醫院這方的失誤就比較困難,所以在醫療損傷賠償的官司中需要采用特殊方法才能找到責任的分配證據。
(二)醫療過失的判定與醫德相關聯
在以往的醫療工作中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來判定醫療事故的處理方式,只能依靠醫生的道德來約束其行為。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醫生的服務水平高低,違反了這些如同道德要求的注意義務同樣屬于醫療過失。
(三)醫療過失具有規定性
醫療過失具有規定性特征。關于醫生行為的約束都有相關的法律規定,醫院一方的注意事項都被明確納入相關的法律規定中,法律規定中不存在的義務都不能看成是醫院一方的過失。
(四)醫療過失的判斷并不是一層不變的
醫療行為的判斷標準不能根據每一個醫生不同的自身狀況來決定,而是需要不斷創新,每一個醫生都應該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醫療水平,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當然,評判醫療過失的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要隨著醫療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一個行為按照先前的標準可能不構成醫療過失,但是按現在的標準就構成過失,過失的判斷是個動態的過程,這也正是醫務人員為何要不斷的接受繼續醫學教育的原因。
(五)過失是醫師自由裁量的可責性
身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首先需要掌握豐富的醫學知識,然后才能在此基礎上落實醫療工作,一旦發生醫療失誤就會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明確規范醫師的裁量權。如果醫師超越了這一限制而為醫療行為并對患方造成損害,應該認定存在醫療過失。
二、醫療過失的分類
由于醫療行為直接涉及到患者的身體健康,有別于其它的技術行為。在其復雜的行為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有可能存在過失,換言之,從患者走進醫院到病愈出院,乃至出院后的居家康復中,都有可能存在醫療過失,因此醫療過失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將醫療過失分為不同的類型。
(一)廣義醫療過失和狹義醫療過失
在我國醫療過失的研究領域中,法學專家與醫療專家分析和使用概念上進路是不同的,也由此產生了廣義和狹義兩種醫療過失,這是由兩者不同的知識背景決定的。
1.廣義醫療過失
法學專家以民法一般侵權中過錯理論為基礎界定醫療過失,從而產生了主觀說與客觀說的區分。如前所述,主觀說側重醫護人員的主觀因素,而客觀說側重于客觀因素。但二者均認為醫療過失其實就是醫生操作失誤所導致的結果,相關注意義務是每一個醫師必須了解掌握的義務,拋開醫療失誤行為的后果而言,醫護人員都應該認真落實醫療工作。
2.狹義醫療過失
醫學專家主張的醫療過失應以特別法為判斷準則,我們稱之為狹義醫療過失。其沿襲1987年國務院《醫療事故處理辦法》、衛生部2002年《重大醫療過失行為和醫療事故報告制度的規定》和國務院2002年《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思路,判斷醫療過失限定于“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行為。”
(二)可責的醫療過失和無責的醫療過失
按照醫方的行為是否具有可非難性,將醫療過失分為可責的醫療過失和無責的醫療過失。
1.可責的醫療過失
可責的醫療過失多與醫務人員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相關。因為醫療行為中大部分醫療過失是由醫務人員未盡注意義務的責任引起,如消毒不徹底而導致的感染、未經患者同意改變原有的治療方法、醫務人員對重癥患者處置不當、護士輸液查對不嚴格導致用藥錯誤、輸血中因疏忽導致的血型錯誤造成患者產生溶血反應等,對于這些行為是由于醫方的責任心不強造成,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人為因素”,而且是可控的,如果醫務人員認真負責,損害是可以避免的,行為有違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應當受到譴責的,醫方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2.無責的醫療過失
無責的醫療過失與醫療水平相關。也就是說當醫方已經盡了應盡的注意義務,但受醫療科技發展水平的制約,在為患者醫治疾病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對機體產生了損害,此時確有醫療行為、有損害結果且行為與結果之間有必然的因果關系,而這種具備醫療過失構成要件的過失則為無責的醫療過失,或者將這種醫療過失稱之為由醫療行為侵襲性給患者身體帶來的負面作用。比如病人使用藥物后出現了與原來疾病無關的、治療目的之外的醫源性疾病等,從客觀上講,行為具有過失性,之所以不可苛責是因為患者的知情同意及醫療行為相對的不可預測性而產生了違法阻卻,這種過失就屬于無責任的醫療過失。
(三)醫療機構過失、醫務人員過失和醫療輔助人員的過失
醫療服務是綜合性的群體服務,其中醫護人員承擔著最重要的部分。但在整個為患者服務的過程中,其診斷、治療疾病的過程,離不開醫療機構其他人員的支持與配合。因此產生過失的對象也不僅僅是醫護人員。因此,按照過失主體的不同將醫療過失區分為醫療機構的過失、醫務人員的過失和醫療輔助人員的過失。
1.醫療機構的過失
在整個醫療活動中,醫療機構為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提供場所和條件,其嚴謹的管理和良好的秩序對于醫療活動的開展至關重要。其日常管理存在缺陷,導致患者的損害也屬于一種醫療過失。例如未按要求進行機構登記、科室外包造成患者損害、醫護人員無證執業等都可認為是醫療機構的過失。
2.醫護人員的過失
醫護人員是具體醫療行為的執行者,在與患者的密切接觸中,其服務態度、服務行為直接為患者所感受,未盡應盡注意義務的行為也直接影響醫療行為的治療效果。其所負的注意義務最多,涉及到醫療行為的全過程。對醫護人員行為過失的認定是醫療損害賠償的關鍵,也是醫患雙方共同關注的焦點。
3.醫療輔助人員的過失
在整個醫療活動過程中,配合醫護人員醫療行為的所有機構內人員均可稱為醫療輔助人員,其行為也可能成為醫療過失考查的對象。因為醫院的后勤人員、行政人員的過失也可能造成患者的人身損害。例如醫院電工擅離職守,手術中突然斷電而無法及時修復,造成患者死亡的醫療事故屢見不鮮。①因此,醫療輔助人員的嚴重不負責任,導致整個醫療過程無法正常進行,患者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也應認定為醫療過失。
三、醫療過失與侵權責任
從宏觀角度來看,過失并不屬于心理失誤,而是一種行為失誤,并且違反了相關的注意義務規定。從微觀角度來看,醫療過失實際上是指醫師沒有按照要求盡到注意義務的現象。換句話說,就是醫務人員的工作水平不符合相關的要求,進而造成醫療過失。醫療過失行為的重點是違反了注意義務的行為,并非強調此行為引發的嚴重后果。違法注意義務的行為實際上是醫師行為的失誤導致的醫療過失問題。
若使醫方因過失承擔醫療民事責任,首先要深入了解醫院一方的存在的注意義務,只有違反了其注意義務才能算得上醫療過失。自然,要想讓過失一方承擔相應的責任,就必須存在一定的損害證據。當然,醫院一方并不會承擔所有的損害職責。侵權法理論認為,醫療侵權責任的構成要具備以下三個要件:
(一)必須有法定或約定的注意義務的存在
要想讓醫院一方承擔相應的法律賠償責任,首先一定要有充足的證據表明醫務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存在明顯的違反注意義務的行為。相關法律規定的出現則是違反注意義務這一前提條件的前提。其實法定義務就是在我國法律法規中存在的一些醫務人員必須履行的義務。
(二)法定或約定之注意義務的違反
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規定了醫方的各種注意義務,這種規定對于患者權利的保護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證。但正如沒有法益的侵害,法律的存在將毫無意義一樣,醫療過失的產生必須要有醫方在醫療過程中對法定或者約定的注意義務的違反。
(三)注意義務的違反與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
通常情況下,在普通的醫療糾紛中判斷醫院一方是否有承擔后果的職責,首先需要認真調查患者的身體損害是不是由于醫療過失直接導致的,如果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就應該追究醫院一方的實際職責。所以我們得出,判斷醫療損害中醫院一方是否需要承擔職責的依據就是看二者之間有無因果關系。
四、結語
相關研究人員指出,每一個醫務人員都應該對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但是不能對醫療事故負責任。假如把醫療活動中的所有過錯都歸結于醫院一方,就會導致醫生更加注重自身安全,忽視患者的利益,使醫患關系更加緊張,進而損害社會整體利益。”這段精彩的表述從社會群體利益的高度闡明,法律在對醫療損害賠償調解機制的利益分配中應該從醫療行為的社會受益性出發,在充分保護患者利益的同時要給醫學科學留有充足的發展和進步的空間,因為這關乎社會整體利益。若要在二者之間找到最佳的切合點那就是要以醫療過失為核心,建立醫療損害調解機制。
[注釋]
①吳思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進步與爭議[J].法律與醫學雜志,2002(4):199.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088-02
作者簡介:楊愛國(1973-),男,阜新市醫藥衛生學會秘書長,民商法學碩士,從事民商法及醫事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