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然
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300
?
信賴利益研究
張奕然
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天津300300
摘要:根據《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在意思自治民事法律活動的前提下,信賴是民事主體間進行平等交易的基礎,信賴利益便成為民事法律活動中所要保護的對象。而在以往的法律研究和司法實踐中,往往忽視信賴利益的存在而對其不予保護,或將其視為期待利益成本的一部分,亦或僅僅將締約過失責任作為信賴利益損害賠償的原因,而未對其產生本質進行深入剖析,導致對信賴利益的重視度和保護度遠遠不夠。本文對信賴利益進行了較為詳實的定義,系統的論述了信賴利益保護方法,并就侵害信賴利益的救濟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信賴利益;締約過失責任;機會性利益;懲罰性締約過失金
一、信賴利益定義之爭
信賴利益這一表述并非我國獨創,而是由外文翻譯而來。所謂信賴利益,是指當事人相信法律行為不成立或者無效而產生的損失。由于“信賴”一詞在很大程度上與公序良俗密不可分,因而使得其法律上的定義十分困難。雖然有很多人對信賴利益進行了研究,但多是從損害賠償角度入手,討論損害賠償發生的情形、救濟途徑等,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準則。
對于何為“信賴利益”,富勒的觀點大體可以表述為:是一方基于其與另一方的緊密關系,而做出某種行為,使其現有的處境改變。由于清晰的提出了“信賴利益”的含義,因而引發許多學者對信賴利益概念更為激烈的討論。但即便如此,仍未形成一個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
(一)損失說
該說主張對信賴利益侵害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其出現在合同無效或者不能有效成立的場合。此學說是站在“信賴利益損害賠償”角度來研究信賴利益,有其積極意義:首先它描述了信賴利益損害賠償發生的情境;其次大體表述了信賴利益的構成要件,利于在具體司法實務中的界定。但其缺陷也顯而易見:其實質不應該是信賴利益的定義,而是信賴利益損害賠償的定義。將信賴利益與信賴利益損害賠償等同起來,造成概念上及本質上的混同。
(二)利益說
該說以合法有效的合同的存在為前提,認為法律所要保護的是有效合同的既得利益。相對于“損失說”,它雖然有其進步性,但仍然沒有表達信賴利益的準確含義。首先利益說將信賴限定于合同有效成立下的信賴,漏視了締約過失行為下的信賴;其次,將期待利益與信賴利益混為一談。再次,利益說的定義本身就自相矛盾。與信賴利益相對的是信賴利益本身。“利益說”的成立前提是合同成立生效,“損失說”的成立前提是合同不成立或者不生效。矛盾性顯而易見。
(三)處境變更說
該說認為,“信賴利益指原告信賴被告的約定,產生自我狀態的變更,”缺陷在于此說本身就蘊含了因對對方的信任而造成的財產上的減少和與他人交易可能性的降低。這實際上是損失說的變相表述,同樣沒有與信賴一詞區別開來。
盡管上述觀點各異,但對于信賴利益,在總體上的認識是一致的:首先信賴利益以合同不能有效存在為前提;其次主要功能是保障交易的安定性;最后,信賴利益是一種消極性的利益,它不同于期待利益,不包括未來收益,僅僅是為獲得期待利益付出一定的成本,表現為在締約過程中因對方的某些不誠信或不當行為而造成的財產上的損失,也不排除因喪失交易機會有可能獲得的收益損失也計算在內。在此,筆者認為,可將信賴利益定義為:為了獲得期待利益而付出的成本。主要但并不限于因對方的締約過失而付出的財產性成本以及因與對方磋商締約而喪失的原本可以通過與第三方交易的機會所能獲得的收益。
二、信賴利益的保護
信賴利益損失主要來源于締約過失責任。其要求締約過失一方賠償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目的就是使其恢復到如同合同未締約前的狀態。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
締約過失責任的的概念構成可以表述為以下幾方面:一是無有效合同存在,二是交易一方的過錯導致相對方遭受損失。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法理
由于締約雙方的依賴性和緊密度加強,基于對彼此的信賴關系,雙方都為履行合同付出了物質上乃至精神上的成本。因此對其賦予法律上的注意義務,因一方原因導致另一方信賴利益受損,就應當向對方支付其因信賴而付出的成本的損失。
(三)締約過失責任對信賴利益的賠償方式
締約過失責任對信賴利益的賠償包括合理的物質性損失和機會性損失。物質性損失包括為締約付出的費用(如通信費,赴約費等)和為準備履行合同付出的費用(如訂貨、尋找運輸方等),機會性損失是指基于對對方的信賴而放棄與第三方交易所可能獲得的合理收益的損失。
三、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方式及計算標準
基于上文所述,對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對象就是受害人先前付出的那一系列的信賴投資。大體歸納為物質性損失和機會性損失。但應當注意的是,在計算信賴利益損害賠償的各方面總和時,還應扣除締約過失一方已盡己方努力而避免的受害人的損失。否則,將會加重締約過失一方的負擔,不利于其履行注意與補救義務。由此,大體可得出
一個信賴利益賠償的計算公式:信賴利益的賠償=因信賴所進行的投資+其他損失-可挽回的損失。
其中,成本費用和所避免的損失容易計算,基本可換算為物質性的金錢損失。但其他損害,如所喪失的機會利益,就難以計算。首先機會利益是一種期待利益,具有未知性和不穩定性,其次其具體數額不是一個可提前估計的確定值。因此,把作為“其他損失”的機會利益損失完全由締約過失方承擔并不合理,但完全忽略受害方的這種機會利益又顯示公平,對此缺陷,學界也并沒有提出實用的解決方法。
對此,筆者認為雙方可在締約時規定“懲罰性締約過失金”與“賠償性締約過失金”。筆者的靈感來源于“懲罰性違約金”和“賠償性違約金”的啟發。“懲罰性締約過失金”一定程度上有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意味。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原本的支撐法理就在于違背了民法活動主體需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以“懲罰性締約過失金”與“賠償性締約過失金”的形式作為補救機制,一方面作為在合同不能有效成立或無效被撤銷的情況下的補償,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在受害方可能喪失的與第三方交易的機會時,難于計算其可得性利益的障礙。此約定既可加強雙方的誠信度和注意義務,也避免了在糾紛發生時相互推諉,法院難于裁決的尷尬局面。更利于保障商事交往的安定性,促進交易。對以上“兩金”如何確定,筆者認為可根據具體的交易額,在可預見的和限定性的前提下,由雙方根據意思自治原則確定標準,以在發生糾紛時作為準據執行。
四、結語
結合我國立法實踐,《合同法》第16條和第189條均體現了對信賴利益的保護。針對信賴利益在司法實踐中所反映出的問題,對信賴利益相關理論研究應當與立法司法緊密結合,不斷建立健全相應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德]卡爾﹒拉倫茨著,王曉華等譯.德國民法通論(上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五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3]林誠二.民法理論與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4]梁慧星.為權利而斗爭[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
[5]崔建遠.合同責任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
[6][日]內田貴,梁慧星主編.契約的再生[A].民商法論叢(第4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75-243.
[7]魏振灜.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
[8]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1冊)[M].臺灣:臺灣三民書局,1980.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103-02
作者簡介:張奕然(1988-),女,漢族,山東煙臺人,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