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寶
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檢察院,湖北 鄂州 436000
?
行賄罪中相關問題的研究
李曉寶
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檢察院,湖北鄂州436000
摘要:本文結合案例,對行賄罪中是單位犯罪還是自然人犯罪進行了區分,同時以謀取不正當利益著手,將非法利益和以不正當手段謀取的不確定利益以及不正當利益是否對行賄罪的影響都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單位犯罪;自然人犯罪;不正當利益
一、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之認定
行賄罪作為一種常態犯罪形式,根據我國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條、第三百九十三條之規定,分為自然人行賄罪和單位行賄罪。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兩罪的區別主要有三點:
(一)犯罪主體不一樣。自然人行賄罪是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一般自然人,單位行賄罪的犯罪主體是單位。
(二)追訴標準不一樣。自然人行賄罪的追訴標準是1萬元人民幣,而單位行賄罪的追訴標準一般是20萬元人民幣(謀取非法利益的追訴標準是10萬元)。
(三)刑事責任不一樣。自然人行賄罪根據犯罪數額和情節的不同有三個量刑檔次,最高可以處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單位行賄罪實行雙罰制,對單位判處罰金的同時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它直接責任人員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罰金。
司法實踐中,由于個案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刑事責任的巨大差異性,一個行賄犯罪行為是屬于自然人犯罪還是單位犯罪,往往存在一定的爭議,也是庭審控辯的焦點所在。下面以去年某市辦理的王某某行賄案為例來談談單位行賄罪之認定。
簡要案情:2011年,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為承接工程便利成立某市建筑安裝有限公司。2011年至2014年,其以該公司的名義承接某市自來水公司分公司自來水安裝工程過程中,先后3次向某市自來水公司某分公司經理張某(另案處理)行賄人民幣共計65000元。2014年4月30日某市自來水有限公司根據王某某的要求將50萬元的工程款轉至某市建筑安裝有限公司賬上,其余300余萬元工程款均轉至王某某私人賬戶上。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單位犯罪還是自然人犯罪?
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是否屬于單位犯罪,首先要審查單位是否依法成立的以及是否具有法人資格。對于國有、集體所有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的合法性一般不存在問題,主要是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及獨資、私營公司能否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對待。這也是當前司法實踐中的常存爭議的地方。筆者認為,對于依法進行工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及獨資、私營公司,宜認定為單位。反之,未取得法人資格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及獨資、私營公司則不宜認定為單位。同時,由于我國刑法第三十條之規定,單位犯罪并沒有采用“法人犯罪”的稱謂,故雖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也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但僅限于具有法人資格單位的分支機構或內設機構和部門。這在200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中已經有規定,該紀要指出:“以單位的分支機構、部門的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亦歸分支機構或內設機構、部門所有的,應認定為單位犯罪。二要審查單位是否屬實。對于雖經工商部門審批登記注冊的公司,如果確有證據證實實際為特定一人出資,一人從事經營管理活動,注冊登記資料虛假,財務管理和會計報告等違反了公司法的相關規定,或個人資產和公司資產混同的,應當認定單位不屬實。三要審查不正當利益的歸屬。違法所得歸單位所有的是單位犯罪的構成要件之一。
具體到本案,王某某為承攬工程,雖然成立了公司,但該公司系其一人出資,一人決策經營,個人財產與公司財產混同,明顯違反了公司法的規定,應認定公司不實,其違反公平競爭原則,向張某行賄人民幣共計65000元,屬于謀取不正當利益,且違法所得主要歸屬于其個人,故應當認定為自然人犯罪。
二、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問題
謀取不正當利益是行賄罪的構成要件之一,對行賄人謀取的利益進行正確的界定是準確認定行賄罪成立的前提和基礎。2008年11月兩高頒布的《關于辦理商業賄賂案件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明確規定,在行賄犯罪案件中,“謀取不正當利益”,是指謀取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或者政策規定的利益,或者要求對方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行為規范的規定提供幫助和方便條件。在招投標、政府采購等商業活動中,違背公平原則,給予相關人員財物以謀取競爭優勢的,屬于謀取不正當利益。2012年5月兩高頒布的《關于辦理行賄刑事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違背公平、公正原則,在經濟、組織人事管理活動中,謀取競爭優勢的,應當認定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綜合以上法律規定及相關司法解釋,行賄罪之不正當利益包括非法利益和以不正當手段謀取的不確定利益。
(一)非法利益
非法利益是指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規定的利益,或者要求國家工作人員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行業規范的規定,提供的幫助或者方便條件。前者一般稱為“實體違法利益”,利益本身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后者稱為“程序違法利益”,理論上常稱之為“背職利益”,利益本身不違法,但謀利的過程中國家工作人員背離了自己的職責要求,故是謀取利益的程序(手段)違法。如行為人在申請文件或材料不齊全的情況下,通過給予工商登記部門的辦事人員財物的方法為其為其辦理工商營業執照。一般情形下,對
于法律、法規、規章的內涵和外延一般不存在認識上的分歧,但對于政策和行業規范的范圍司法實踐中則存在爭議,鑒于《關于辦理商業賄賂案件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政策”予以明確,因此,理論界一般認為政策既包括國家政策也包括不予國家政策相抵觸的地方政策。由于行業規范是由行業協會會員共同制定的。行業內的行為規范和標準,本身沒有強制力,僅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合同的效力。因此,宜限定為全國性行業協會根據法律授權或職責制定的行業規范行為準則,地方性的行業規范不宜作為認定非法利益的依據。
(二)以不正當手段謀取的不確定利益
不確定利益,指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符合條件的人采取合法正當方法或通過正當途徑均可能取得的利益。不確定利益一般是具備條件的主體通過競爭來確定利益的歸屬,因此,理論界又將其視為“競爭性利益”。一般而言,競爭性利益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利益的不確定性和手段的不正當性。利益的不確定性,是指利益的取得存在競爭性,依附于國家工作人員的自由裁量權,任何具備一定條件的人都可能取得,但最終能否取得是不確定的,這種利益對行賄人而言,僅具有法律、政策上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應當得到的利益。手段的不正當性,是指謀取利益的手段不具有正當性。采用不正當手段謀取不確定利益,實際上是使自己得到了本來不一定能得到的利益,使他人失去了本來不一定會失去的利益。如在投標活動中,通過行賄的手段謀取競爭優勢獲得了標的。
下面以某市辦理的黃某某行賄案為例來談談行賄罪之不正當利益的認定。
簡要案情:2011年5、6月份,犯罪嫌疑人黃某某為了感謝某市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孫某某在其工程施工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和關照,在某市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孫某某辦公室里送給其現金人民幣5000元。
就黃某某向孫某某行賄的這一筆事實,黃某某是為了謀求孫某某在其承接的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的關照,由于其已經取得工程的施工權,該關照顯然不屬于“競爭性利益”,如果沒有證據表明黃要求孫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行業規范的規定提供幫助和方便條件,孫給黃提供的支持和關照并沒有背離其職責要求,那么,該利益也不能認定為“非法利益”。司法實踐中,有很多行為人為了方便日常的公務行為,或為了加快不具有自由裁量權的某些事項能得到及時的處理而給予國家工作人員財物的情況,一般不認為是行賄犯罪,黃某某該筆行賄事實就屬于這種情形。
(三)不正當利益是否實現對該罪影響
行賄罪作為一種故意犯罪,根據我國刑法第23條之規定,有成立行賄未遂并應當受刑事制裁的可能性,但事實上并非如此。盡管刑法總則對未遂犯的處罰沒有規定以分則有明文規定為限,由于我國刑法采取了客觀的未遂論,事實上絕大多數犯罪的未遂都沒有作為未遂犯來處罰。理論上一般認為,不正當利益作為一般行賄罪之構成要件,是主觀方面故意的內容,因此,不正當利益是否實現不影響犯罪成立,但如果是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不正當利益作為行賄罪成立的客觀要件,將直接影響該罪的成立。當行為人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情況下,不是行賄。
中圖分類號:D924.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144-02
作者簡介:李曉寶(1972-),女,湖北鄂州人,法律碩士,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檢察院公訴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