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悅
中山大學,廣東 廣州 510275
?
淺析國際避稅地問題
張悅
中山大學,廣東廣州510275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國際避稅地的概念、分類、特點及常見的國際避稅方式,對國際避稅行為產生的后果作出簡要分析,最后列舉部分現有的對國際避稅行為的規制手段,探討國際避稅地存在的利弊及影響。
關鍵詞:國際避稅;問題
一、國際避稅地概述
“國際避稅是指跨國納稅人運用公開合法的手段,通過對納稅主體及客體的轉移或不轉移,實現在國際經濟活動中減輕或消除所需繳稅款的行為。”[1]其與國際節稅的區別在于前者所為不符合立法精神。避稅地是指一國為吸引外國資本到本國進行經濟活動而在在本國一定區域劃定一定范圍適用特殊的稅收政策。近年來,國際避稅的種類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通常被稱為避稅天堂,是指完全不征收所得稅和一般財產稅的國際和地區。典型的有巴哈馬和百慕大。第二種是征收某些所得稅且不征收一般財產稅的國家和地區。如利比里亞和愛爾蘭,納稅人能有針對性地選擇這些地區進行避稅。第三種常被稱為稅收遮蔽地,是指征收遠遠低于一般國際水平的所得稅與財產稅的地區,如瑞士及盧森堡。
二、利用避稅地避稅的常用方法
(一)設立常設機構
設立常設機構是指一個跨國公司在避稅地設常設機構以拓展其國際業務,同時向該機構轉移應稅所得或其他稅收客體,通過對總分公司的收入與費用進行人為分配來控制應繳稅款額。常色機構的形式多種多樣,如辦事處、分廠、分店等等。
(二)設立基地公司
基地公司是指在避稅地建立的,以轉移利潤、規避納稅為目的的公司。基地公司可以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組建,例如,可以以實業公司的形式建立,進行一些實體商業經營活動;也可以以控股公司的方式設立,進行投資管理活動。而更為特殊的一種是被稱為“文件公司”的僅完成法律上規定的登記注冊手續,完備法律所要求的組織形式和文件,卻沒有實體業務的公司。這些公司唯一重要的活動是開具各種發票單據以轉移利潤,為高稅國公司避稅提供便利。此外還有中介公司、信箱公司等等形式的基地公司。
三、利用避稅地的影響
避稅地對跨國公司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此外,避稅地的存在帶動了自身經濟的發展,不僅增加了就業機會,而且增加了外匯收入,避稅地日益繁榮。但是在更多經濟學家的眼中,國際避稅地的這些避稅行為帶來了更多的不利影響:
(一)巨額稅款的流失
跨國公司的避稅行為將直接導致國家稅收收入的減少,不利于國家財政在國家發展需要領域發揮作用。美國100強企業中就有80%以上在各個避稅地設立了控股公司,基地公司等類型的避稅公司或辦事機構,每年造成的美國政府稅款虧損搞到一千億美元以上,約占沒夠年均軍費的四分之一。
(二)誘發國際洗錢犯罪
避稅地通常有著完備的商業銀行保密體系,同時制定了相對應的法律法規予以保障,這就為其他國家到此為犯罪所得贓款進行“洗錢”活動提供了條件,也為他國稅務機關到此進行調查造成了重重阻礙,不利于國際經濟秩序的穩定。
(三)導致資金的不合理流動
國際避稅往往具有面積狹小、資源匱乏、產業結構單一等特點,雖然大量的外資流入能帶動部分行業如服務業在避稅地的發展,但是以大多數避稅地的經濟狀況并不能使這些資金發揮更大的作用,于是在此形成了資金沉淀,不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
四、反國際避稅
(一)國家單邊反國際避稅
1.制定反避稅國內法律法規
例如,為保證德國在對外投資活動中稅收平等及在世界經濟競爭中的地位,聯邦德國在1972年頒布了《對外關系稅收法》。此類反避稅法中通常包含規定反避稅報告的義務,對國家所反對的避稅行為做出規定以及界定濫用稅法的違法行為。
2.加強稅務行政管理
此外,為落實國家法律法規對避稅行為的禁止,稅務部門常采用跟蹤監控、傳喚調查、現場調查等方法對可能有問題的納稅人進行調查。同時稅務部門也會集中地對某些出現國際避稅行為較多的行業進行審計,采用包括自雇審計和雇傭民間國際會計事務所的審計,對納稅人及第三方提供的資料進行審計。
(二)國際稅收情報交換
1.國際組織協同進行情報交換
協助進行國際反避稅的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聯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洲聯盟及聯合國等等。國際組織為國際反避稅做出的努力包括為國家間雙邊協定制定范本,促進國家間進行反避稅合作,召開會議交流反國際避稅的方法和措施。
2.國家間的稅收協定
“國家間的稅收協定包括雙邊稅收協定與多邊稅收協定。雙邊稅收協定的內容通常包括交換稅收情報,“包括交換居民和非居民可能逃避稅收的信息、交換防止利用轉移定價等手段進行避稅的資料以及在雙方進行稅務調查時提供必要的幫助等等。”[2]此外,現在不僅僅是在岸國之間簽訂稅收協定,在岸國與避稅地之間也開始簽訂一些稅收協定。
[參考文獻]
[1]葛憔喜.國際稅收學教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2]劉雋亭,劉李勝.納稅、避稅與反避稅[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中圖分類號:D99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296-01
作者簡介:張悅(1996-),女,廣東清遠人,漢族,中山大學,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