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為視角"/>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周宇陽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5
?
特殊群體的隱私權保護
——以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為視角
周宇陽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金華321005
摘要:艾滋病的防治不僅是醫學上的問題,也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同時也給法學界帶來了諸多問題的思考。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的防治并與醫療方法想結合,對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具有積極意義。但在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的工作中,艾滋病患者的隱私權與大眾知情權的沖突問題不可避免。本文擬從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為視角,通過分析艾滋病患者的基本人權,結合社會工作介入的實踐困境,以法律的手段協調艾滋病人隱私權與大眾知情權之間的關系,以期有利于艾滋病人隱私權的保護,推動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隱私權;艾滋病患者;社會工作
20世紀80年代末,自我國發現第一例艾滋病人后,艾滋病疫情在我國不斷蔓延,艾滋病患者人數不斷增加。近年來,學界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關注程度逐年提高,艾滋病防治已經成為綜合性的社會問題,涉及醫學、法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社會工作作為防治艾滋病的介入手段,在西方國家已經十分普遍,相關法律制度比較完善。但在我國,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工作仍處于摸索階段,安民兵(2006)在《中國初級衛生保健》上,首度提出從社會工作的這個新的視角看待艾滋病防治問題,提出在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支持、人文關懷和社會照顧、以及病患生活質量提高上,社會工作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但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社會工作在介入艾滋病患者防治過程中面臨諸多困境,社會工作倫理與法律之間的沖突十分明顯,特別是艾滋病人隱私權和大眾知情權的沖突一直無法協調。如何在社會工作介入特殊群體的工作中保護特殊人群的隱私權,協調社會工作倫理和法律之間的關系,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艾滋病患者人權保護概述
(一)艾滋病患者的隱私權與大眾的知情權
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獲得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國家運用強制手段保護個人的隱私不為他人所知。而知情權則保護自然人享有知悉、獲取與自身相關的信息的自由與權利。兩者存在明顯差異,在某些領域相互沖突在所難免。
但目前我國對艾滋病人的隱私權的相關規定并不明晰,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艾滋病防治條例》等相關法律雖然明確表明了對隱私權的保護,但卻沒有進行具體規定。
但根據現有文獻與立法精神來看,多數學者主張艾滋病患者與其他公民享有相同的生活安寧、個人隱私收到法律保護,不受他人侵擾、知悉、使用、披露和公開的權利。例如,艾滋病患者的病例和健康信息作為個體不愿意公開的一部分,必須予以保護,這不僅是法律上的規定更是一種社會尊重。但艾滋病潛伏期長,艾滋病在潛伏期間艾滋病患者外觀與常人無異,隨時可能通過吸毒、性接觸、同性戀等途徑將病毒傳染給他人,對公共衛生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從公共衛生層面上看,公共健康應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群體的健康狀況和水平,而不僅僅關注個人的健康狀況。此時,為保證大眾的知情權和公共健康就要求艾滋病患者放棄部分隱私權,適當公開個人醫療信息。讓相關當事人知曉艾滋病患者的病情,以做好預防和應對措施,避免不不要的傷害。
(二)艾滋病人的其他基本權利
《聯合國憲章》是最權威的國際組織的綱領性文件,是促進和保護人權與之有關的國際法原則。《聯合國憲章》序言指出:“我們人民的決心重申基本人權,尊重男子和婦女平等的權利,各國之間平等權利的信念。”《世界人權宣言》、《聯合國人權公約》保障了公眾的衛生安全,創造條件,確保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醫療政策和醫療服務。
根據上述國際公約和人權文件的要求,艾滋病患者應該享有的基本人權包括: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權利和不歧視;健康權;不受非人道的侮辱的待遇或處罰,禁止自動隔離艾滋病患者人身自由和安全;人身自由和安全權;分享科學進步及其帶來的好處;勞動和工作權;言論、集會和結社自由;政治權利和自由;締結婚姻和生育權。
二、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過程中的實踐困境
在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的實踐中,經常遭遇社會工作倫理與法律相互抵觸的困境。例如,當艾滋病患者作為社會工作的案主時,由于害怕被家庭拋棄或受到社會歧視,在家庭生活中拒絕提醒配偶,使配偶受到艾滋病傳染高風險威脅時,社會工作者是否有權通知配偶?如果根據社會工作實務保密原則的相關要求,必須保守案主在實務過程中透露的個人信息。但如果根據社會工作中不傷害原則,又必須將案主的情況告知利害關系人,以防第三人受到傷害,如果將這一困境具體到法律領域就可以理解成隱私權和知情權的沖突。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對于艾滋病患者信息的處理過程中面臨以下困境:
(一)隱私權與不傷害原則沖突
隱私權與不受傷害原則的沖突具體而言就是艾滋病患者隱私權與大眾知情權之間的沖突。一方面,艾滋病患者個人信息的被泄露,可能造成艾滋病患者家庭破裂、失業、受到社會歧視等嚴重問題,艾滋病患者不僅會出現生活困難等現實問題,還會造成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危機。所以,社會工作介入過程中,嚴禁社會工作者泄露案主的個人資料,以體現對案主隱私權和人格尊嚴的尊重。另一方面,出于對他人的保護和社會責任的需要,要求社會工作者介入時要承擔社會責任,確保無辜的第三者免受傷害。但遵循這種不傷害倫理原則,必將與案主的隱私權形成沖突。
(二)艾滋病患者隱私權與資源獲取正義的沖突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持續治療的情況下,艾滋病患者得以存續生命。根據社會工作倫理中正義理論的基本觀點,每個自然人平等享有獲得公共醫療資源的機會,以保證個體生存需要。對于艾滋病患者獲得相關防治政策優惠條件和救助機會應該是公平正義的。但是在社會工作介入的實踐中,社會工作中在為艾滋病患者尋求社會資源時,往往需要向資源來源處登記或備案案主的個人信息。政府的相關資源大部分流向了那些信息公開的艾滋患者,資源使用的主要方向是篩檢、治療護理和社會照顧等,對艾滋病患者隱私權的保護反而造成一些隱蔽的艾滋患者不能獲得這些資源。
三、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中的艾滋病患者隱私權的保護
權利有界限,追求權利的行動“是被限制在統治階級的根木利益和社會普通利益之中的,是受到社會經濟結構的及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制約的,即社會承受能力為限度的”。艾滋病患者的隱私權不受侵犯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國家運用強制力予以保護。但是由于艾滋病患者屬于特殊群體,隱私權的實現具有特殊性,受到道德標準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約束。具體而言,對艾滋病患者隱私權的保護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考慮。
(一)對艾滋病患者的隱私權進行合理限制
為保護公共衛生安全和社會穩定,適當限制自然人的隱私權是十分必要的。當艾滋病患者個人信息保密會導致他人受到健康或者生命的危害時,社會工作者就必須權衡利弊,采取艾滋病患者信息適度公開的方式,以保護第三者或多數人的健康安全。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對艾滋病患者的隱私權進行合理限制,既符合防治致命性傳染疾病危及無辜的普遍法則,也符合避免患者承擔相關法律后果的傷害最小原則。
但在適度公開艾滋病患者的個人信息時,社會工作者必須遵循道德義務,將信息公開的范圍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對艾滋病患者隱私權的控制僅僅出于對社會公共衛生安全的考量,其他情況下,大眾的知情權依然不能侵犯艾滋病患者的隱私權。
(二)完善相關立法
雖然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了保護個人隱私權的相關內容,但是并沒有針對社會特殊群體隱私權行使和保護的相關規定。當艾滋病患者的隱私權受到侵犯時,只能按照普通人的方式對其進行保護。但艾滋病患者作為特殊群體,個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對其造成的傷害是普通人無法比擬的。在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的過程中,因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的限制,對于案主隱私的保護與公開程度完全依靠社會工作者個人的工作經驗,多數時候僅僅受道德標準的約束。信息公開的程度與標準模糊,也使社會工作者介入艾滋病防治的工作陷入困境。因此,急需完善我國相關立法,對特殊群體的隱私權進行特殊的保護。
筆者認為,可對我國現行的《艾滋病防治條例》進行適當修改,將其上升至法律層面。在條例中明確規定艾滋病患者的隱私權范圍、隱私權保護方式以及侵權救濟方法等相關內容。在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過程中出現隱私權與社會工作倫理相沖突時,有法可依,切實保護艾滋病患者的利益。
四、小結
隨著社會工作學科和實務在我國的發展,近年來,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我國政府的支持與肯定,逐漸成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又一有效途徑。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在社會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的實踐過程中存在諸多困境。特別是對艾滋病患者隱私權保護的問題上學界仍有很大的爭議,這些問題涉及諸多法學及倫理問題,僅靠社會工作單一的學科研究無法解決。由于筆者理論研究水平有限,加之文獻的缺乏,上文對艾滋病患者隱私權的討論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但筆者相信,只要以法律為基礎,聯系社會工作的實務原則,基于實際情況完善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人權法新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7.
[2]曹文欽.艾滋病人隱私權與家屬知情權的沖突與平衡[J].中國中醫藥中國遠程教育,2011(9):120-121.
[3]朱海林,韓躍紅.艾滋病患者權利保障面臨的倫理沖突及其協調[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4]黎作恒.艾滋病保護法一與國際人權保障[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3):30.
[5]周家榮,廉永杰.艾滋病高危行為的倫理分析與公共倫理政策選擇[J].倫理學研究,2008(4):36.
[6]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6.
作者簡介:周宇陽(1991-),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浙江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R51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