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安琪
上海大學法學院,上?!?00444
?
圣經中的倫理啟示
毛安琪
上海大學法學院,上海200444
摘要:本文主要談論法律人運用法律過程中的倫理問題,說明法律人的職業倫理并非單純指代一種道德規范的約束,而是受到群體中傳統習慣和固有觀念影響的一種無普世性的價值導向,并進而指出倫理觀念差異性產生的深層原因。文章結合圣經新約記載的故事,從法律倫理角度進行解讀,闡述對倫理問題本質的理解,指明倫理對人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指引作用。
關鍵詞:法律;倫理;圣經故事
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一個詞叫作“職業倫理學”,對該詞的解釋為:“也稱‘職業道德學’,倫理學的分支學科?!庇⑽闹凶鳛椤皞惱怼币辉~“ethics”兼有“倫理”與“道德”之意。從這些詞義解釋上看,倫理與道德常常被看作相同的涵義并被互相替代著使用,對職業倫理的研究離不開道德的范疇。今天我們談倫理,往往就是在描述一種道德規范,一種調控和影響人際間行為的道德準則。那么在法律領域中,是否可以說我們所謂的法律職業倫理就是一種法律人應當遵循的職業道德?霍姆斯在“法律的道路”一文中說:“法律是我們道德生活的見證和外在表現。它的歷史就是這個種族的道德發展史。”盡管他在該文中一直論證的是法律應該獨立并區別于道德,但不能否認,“法律中充滿著從道德中吸取的術語”,法律受到道德的影響和限制是溯及到法律的初始形成并一直延續至今的一個不間斷過程。可見,法律本身與道德是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法律常常作為道德的底線以強制方式規制人們的行為。然而論及法律的職業倫理問題,它究竟是否就是一種法律人運行法律過程中的道德準則,或者還承擔著某些其他的價值作用?至少從古希臘人“美德不可被傳授”這一觀念來看,法律的倫理似乎更像是一種行為的方式,是連結法律人行為與其價值目標的一種執行過程。它是一種實踐的經驗,并且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道德的制約,在不同的種族和地域中,面對不同利益群體,會呈現出不同的特質,表現不同的價值取向。
《圣經》文化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力,其中記載的故事所體現的關于律法,倫理,道德,價值觀等種種思想給后世以無限啟發。在新約馬太福音的12章里有這樣一則故事,它圍繞對安息日律法的理解展開一場耶穌與法利賽人的辯論。安息日是猶太歷每周的第七日,每到這一天,猶太人應謹守古老律法的規定,不許工作,為紀念上帝創造萬物的恩典。并且,作為宗教領袖的法利賽人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更細致的律法禁錮人們的諸多行為。
故事發生在安息日這天,耶穌從一方麥地經過時,跟隨他的門徒肚子餓就掐了麥地里的麥穗吃。事實上,這種采摘行為本身并不違法,但被吹毛求疵的法利賽人看見,他們便將其視為一種“勞作”,指責其觸犯安息日禁令。耶穌于是反問道:“你們沒有讀過大衛和他的隨從在饑餓時干了什么嗎?他們進了神殿,吃了供餅,而這餅本來只有祭祀可以吃。并且,你們沒有讀過律法上規定的安息日祭祀在圣殿觸犯安息亦不為罪?讓我來告訴你們,還有比這圣殿更大的東西:我喜愛的是憐恤,而非祭祀。你們若能明白這話的意思就不會給無罪的人定罪了,因為只有人子才是安息日的主人?!边^后耶穌又走進另一會堂治愈了一位手萎縮的病人。有法利賽人過來問他:“安息日給人治療合法么?”耶穌回答:“你們當中如果有人的羊掉進了坑里,誰不會把它救上來?人比羊可珍貴多了!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合法的?!比欢@一行為在法利賽人看來違反了他們所制定的律法,因此對耶穌愈加仇恨。
這個故事主要講述對法律不同理解而產生的矛盾。這里發生了兩件事都觸犯了法利賽人所制定的安息日律法,面對他們的指責,耶穌都用巧妙的例證予以反駁,并在最后表明了只有人子才是安息日的主人,闡述了人的價值,律法的規定不過是為人而服務的。在他看來,在安息日做善事并不違背律法原本宗旨,因這是人人都應遵循的道德底線,或者說律法默認的倫理準則。然而法利賽人并不這樣認為,他們制定如此之多的安息日禁止事項并強制推行,目的就是要將自己的意志通過律法得以實現,強化其所建立的統治秩序。他們是律法的制定者,也承擔著律法權威的衛道者角色,在法律的推行過程中實踐著那一套循規蹈矩的倫理。而耶穌的出現打破了他們一直遵循的律法準則,動搖了他們一直信奉的倫理觀念,這使得掌權的法利賽人慌了手腳,在內心埋下想要除掉耶穌的種子。
耶穌與法利賽人的沖突愈演愈烈,一邊是上帝派來救世的圣子想要將他普世的價值觀念傳遞給人類,一邊是站在律法條文上傳統倫理的推行者和擁護者。他們的矛盾是如此尖銳,以至于耶穌在與門徒講論時已經情不自禁地發出譴責:“文士和法利賽人坐在摩西的位置上,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慎遵守,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能說不能行。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都不肯動。他們一切所作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見,所以將佩戴的經文做寬了,衣裳的繸子做長了…”這段話隱晦的指出了法利賽人給人民身上套上的枷鎖——用繁瑣的律法對人們行為加以禁錮。并且,為彰顯自己領導者的地位,更改衣飾,維護他們作為領導者的榮耀。
耶穌對他們進行了長篇累牘的譴責,他充滿憤懣的話語字字直指法利賽人的虛假與偽善:“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憋@然,耶穌更注重律法本質的東西,他從紙面的條文背后抽象出“律法上更重的事”——所謂的公義、憐憫、信實。他用“濾出蠓蟲,吞下駱駝”這樣一種很形象的比喻抨擊法利賽人在細枝末節上的遲疑顧忌,卻忽略了那些更為重要之事,譴責法利賽人在推行律法上對人民虛偽的掌控。
故事發展到后面已無須多言,耶穌和法利賽人之間的矛盾已經到達不可調和的程度,這位自比天父,滿嘴仁義的圣人終于激起了法利賽人不可遏制的怒火,他們對他進行嚴苛的審判并判以死罪,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這場沖突中法利賽人利用自己的權柄鏟除異己,贏得了上風。雖然三日后,耶穌作為末日審判的救主又復活在人世,不過這些都是后話了。
這些故事雖然反映的是宗教神學的價值觀念,但細讀起來也給人帶來很多哲學和倫理的啟思。我們姑且將法利賽人看作律法的制定者與實施者,他們在神意的基礎上制定了更多的法律實施細則,并堅定地維護律法最高權威,不允許人們觸犯。他們在法律的實踐中恪守了法律人將法律條文作為其一切行事準則的職業倫理觀。可以說,從依法行事這條現代社會行為準則來評判,無可非議。然而耶穌的出現對他們的觀念帶來了沖擊,他是作為神派來的使者,向人間傳遞著公義、憐憫這些更具有美德品質和道義內涵的價值觀,這些價值理念與法利賽人維護的律法傳統在很多方面背道而馳。耶穌批判法利賽人對律法真意的歪曲,認為他們用冠冕堂皇的外衣裝飾著虛假偽善的仁義,那些律法本質的內涵卻被他們刻意忽略。作為三位一體的神的位格,耶穌所代表的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具有普世價值的理想觀念,他所宣揚的不分階級的愛與慈善是包括現代人在內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標,然而這種理想觀念就像那遙不可及的亭臺樓宇,使人仰望而卻步。
矛盾充斥著整個群體和人們的內心。事實上包括法利賽人在內的整個猶太民族都知道有一位神派來的“彌賽亞”會來到人間拯救人類的苦難,過往他們在漫長的等待中期盼這位神的使者降臨,但當他真正到來,也就是耶穌帶著神的旨意向人間傳授正義的時候,作為執掌權柄的領袖法利賽人卻動搖了——這位救世主與他們幻想中的樣子似乎并不那么契合,或者說他們并不待見這位企圖動搖他們傳統觀念和權柄的外來客。他們不愿意交出自己的權杖而屈服于耶穌所宣揚的道義價值,因為那樣會瓦解他們精心打造和維持的統治秩序。如果他們要繼續實踐由自己創立并早已成為傳統的那一套倫理,就必須除掉耶穌。
故事說到這里,我們似乎可以確定了一套職業倫理所承擔的價值不僅僅是規范這個職業的人群應當遵循的守則,它背后隱含著更多利益的考量。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強調倫理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它并不是一種紙面上規定出來的規范,而是在實踐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行為的一種價值導向,并且它在指引人們行為的過程中常常建構出一種秩序。這種秩序的建構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們固有觀念的影響,即使僅法律人這一群體當中,具有不同種族、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也會遵循不同的倫理規則。我們談論的職業倫理首先應該把它放在某一特定群體中,并且根據這一群體的實踐行為探究它所發揮的作用及其本質。
于是,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便是這種倫理的差異性為什么會存在。倫理是一門實踐性學問,法律的運行是一種規則作用的結果,用規則指引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法律從本質上說也是一門實踐性學科??梢哉f法律人的職業倫理主要是在法律的運行過程中,結合一些文化與習慣的因素綜合形成的。法律歸根結底是一種意識形態,它承擔著建構和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不同的法律體現著不同意識形態和精神實質,這是一種法律背后的傳統文化和統治利益作用的結果。法律人在運行法律的實踐中自然也會形成不同的法律職業倫理,即便是在自由公平的法律價值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的文化背景下,法律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內心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影響。再回到前述的圣經故事中,我們可以試想,法利賽人在見證了耶穌施行的諸多神跡后,也許他們的內心亦已明了耶穌的身份,但他們卻難以接受這種新觀念帶來的沖擊。他們固守自己的律法,堅定地實踐著在律法基礎上建構并融入了自己意志的那一套倫理觀,甚至不惜殺害異己。然而耶穌在圣經中是一個帶有神的光環的救世主形象,他致力于宣揚神原本的旨意,傳播著正義與仁愛,他身上折射出的喻意更像是法律背后所體現的公正公平的基礎價值,而這正是法律人應當首要遵循的原則。
在馬可福音19章中記述了一位青年財主向耶穌問道的故事。他想獲得永生方法,耶穌告之:“你若能變賣所有的財產分給窮人,就可得到永生,在天堂獲得財寶,并可跟從于我?!蹦乔嗄曷牭胶蟊愠钊轁M面地離開了,因為他有很多財產,他無法為追求永生而割舍現世所擁有的財富。這個青年的憂愁是他內心矛盾的反映,雖然明白變賣財產行善可以得到永生,但內心深處想要的仍然是將財富留在身邊。這就像倫理對人的作用一樣,它滲透在人們無所察覺的習慣中,從人的內心深處發出了對行為的指引。人們有時會對理想中更高層次的某項價值有所期盼,但實踐中卻往往扮演著那個青年財主的角色,遵循著傳統的理念和價值文化對我們行為的導向。作為法律人,我們一直致力于鍛造一種理性的品格,然而倫理的差異卻潛移默化地給我們這個群體的理性打上了不同的烙印,而這似乎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事實。
[參考文獻]
[1]霍姆斯,張千帆,楊春福,黃斌譯.法律的道路[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8.
[2]馮象注釋.新約四福音[Z].
[3]<圣經>中英對照本,新約,馬太福音,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
作者簡介:毛安琪(1990-),女,安徽宣城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13級國際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B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091-02